朱勤文,陈 春,2,闵梦羽,黄凤春
(1.湖北省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2.湖北省博物馆,湖北 武汉 430077;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1],2011和2013年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了41座墓葬。出土玉(石)器共544件(不含29个鹅卵石子和作为柄形器附件的软玉小条和绿松石小片),主要出自M27、M28、M65、M111这四座大墓葬。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玉器主要划分为五类功能类型:礼仪玉器、佩饰玉器、生活用玉器、丧葬用玉器、玉石工具;从玉器功能类型包含的器形种类和玉器数量及其占比看,以佩饰玉器为主,其次是礼仪玉器,其它玉器类型则较少或很少,这与西周玉器的功能种类的一般特征相符合。在43种玉器中,佩饰玉器有25种(占58.1%),玉器数量为262件(套),占401总件(套)数的65.3%;佩饰玉器中又以玉鱼、玉鸟、玉龙等动物造型以及玉管和戈形佩饰为主。其中,单体玉龙共有21件(1)朱勤文,罗泽敏,闵梦羽,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出土玉(石)器宝石学特征及工艺特征研究报告.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9.。
龙,是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由先民想象创设出来的一种神化动物,但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和图腾,是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吉兆和智慧。在古代,龙被作为人与天、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神奇功能,具有神秘色彩。纵观考古发掘的八千多年的文物和两千多年文献记载,龙是从未缺席的角色。在古玉器中,龙也是始终出现的重要角色和元素。只不过在不同时代,因人们对龙的理解和想象不同,龙的形态也有所不同。龙在玉器中,有玉器上的龙纹和单体龙形玉器两类。研究和辨识不同时代玉器中的龙形和龙纹,有助于对古玉器的断代、古玉器的收藏、仿古玉器的识别,以及对中华文化中龙文化和玉文化的了解和理解[2-4]。
本文首先对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出土单体玉龙(不含玉器中的龙纹),基于考古学的类型学,进行分型分类,进而描述各类型玉龙的形制、内饰纹饰及其工艺特征。然后,在楚地及其附近范围内,与商代、西周其它墓地玉龙进行比较,分析各时代玉龙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变,提炼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出土玉龙的标志性特征,以期为西周玉器的研究、收藏、欣赏提供信息和参考。
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出土单体玉龙21件,均划为龙形玉佩,分别出土于M27、M28、M107、M111、M126这5座墓葬,其中M27最多,达14件,其他各墓只出1~2件。玉龙的造型十分丰富,形体各异;从玉龙的纹饰工艺特征可以分出商代及以前遗存玉器、商代工艺遗风、西周工艺特征。根据纹饰工艺特征和玉龙的姿态分为六种类型:A型圆雕卧姿玉龙、B型片雕卧姿或行走玉龙、C型片雕璜形玉龙、D型片雕玉龙衔鸟、E型片雕衔尾玉龙、F型片雕C形玉龙。玉龙的雕刻手法分为圆雕和片雕两种类型,圆雕玉龙很少,片雕玉龙有的成对出现,这与西周玉龙的一般特征一致[5]。型划分的纹饰工艺要素主要有玉龙的整体形态、龙角、龙眼、龙身纹饰等。各型玉龙的特征简述如下。
A型玉龙,圆雕卧姿且有一对竖立的蘑菇角,如图1和图2所示,这2件玉龙姿态各异,比较特殊,形象生动。其中,M111∶730(图1a)为一件圆雕蟠卷玉龙(A型Ⅰ式),玉质较好但工艺不够精;龙头较圆润,头大身小,2个蘑菇角紧贴龙背,2只宽阴刻线臣字眼,眼珠不够圆、眼眶线条不清晰、不流畅,难以看清是什么工艺,蘑菇角内饰2条宽阴刻线横纹和人字纹,蘑菇角旁还有椭圆形内凹的龙耳,眉间刻有宽阴刻线菱形纹,龙鼻较长,微微上翘,龙嘴圆弧形,上翘微张,嘴部以两道阴刻线示,唇部贯穿牛鼻孔;而龙尾内盘,与龙头相接触,整个龙身仅用2条阴刻线装饰。上述盘卧状、双蘑菇角、臣字眼和眉间菱形纹等特征,很像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M5∶992圆雕盘卧龙(图1b)[6]。
图1 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圆雕玉龙(A型Ⅰ式)(a)及商代妇好墓出土圆雕玉龙(b)[6]Fig.1 Round carving dragon-shaped jade artifacts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Yejiashan(A type Ⅰ)(a)and from Fuhao tomb, Shang Dynasty (b) (a)M111∶730长×宽×厚为4.5 cm×2.0 cm×3.7 cm;(b)M5∶992长×高为9.4 cm×3.2 cm
M111∶675(图2)为一件侧面较为扁平的俯卧式圆雕玉龙(A型Ⅱ式),也具有一对竖立的蘑菇角,内饰斜刀谷纹,但龙眼是斜刀菱形眼,方形嘴,上唇上翘,颌下穿一孔示尖牙;龙身呈流畅的弧形,仅以3条斜刀弧线示腿,龙腿前卧,3条阴刻线示龙爪;龙尾翘起向上方平卷。
图2 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圆雕玉龙M111∶675(A型Ⅱ式)(黄凤春提供)Fig.2 Round carving dragon-shaped jad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Yejiashan(A typeⅡ)长×宽×厚为7.1 cm×2.6 cm×(0.65~1.53) cm
B型玉龙,呈片雕、卧姿或行走的玉龙[7],共11件,可分为四式。
(1)B型Ⅰ式玉龙3件,M27∶124、M27∶190和M126∶55,为片雕、行走姿态玉龙,均有竖立的单蘑菇角、斜刀菱形眼、背部微下凹和尾上翘内卷成菱形镂空;均为方头、以长方形阴刻线示龙嘴,龙嘴有1个穿孔。行走姿态表现为抬头挺胸、背部下凹、尾巴上翘内卷。M27∶124(图3a)和M27∶190工艺较精,蘑菇角内饰2个斜刀谷纹,龙身饰3个斜刀云雷纹,2条楔形阴刻线示爪,龙腿还有1个穿孔。M126∶55(图3b)工艺较简单,蘑菇角内无纹饰,龙身仅2条斜刀弧线,3条楔形阴刻线示爪,龙腿没有穿孔。上述3件玉龙的斜刀菱形眼、龙身饰斜刀云雷纹的特征应该是西周早期的特征。
(2)B型Ⅱ式玉龙5件,M27∶164、M27∶165、M27∶150、M28∶54-1和M28∶54-2,为片雕、卧姿的玉龙,也均有竖立的单蘑菇角,而背部呈上拱形、尾呈内折勾状;也是方头、以长方形阴刻线示龙嘴,龙嘴有1个对钻穿孔。匍卧姿态表现为头下垂、拱背、尾巴微下坠。龙身纹饰分2种情形。M27∶164、M27∶165(图3c)、M27∶150蘑菇角内有1条横刻线,龙身仅饰2条斜刀弧形纹,M27∶164还有1个谷纹;3条短阴刻线饰龙爪;龙尾1个对钻穿孔。M28∶54-1(图3d)和M28∶54-2饰双面纹饰,蘑菇角内饰1个谷纹,龙身饰1个菱形纹和1个谷纹;无爪子,值得注意的是M28∶54-1为斜刀纹饰,而M28∶54-2为较浅的较粗糙的阴刻线纹饰,应该是未完工的作品。
图3 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片雕卧姿/行走龙形玉佩(B型Ⅰ/Ⅱ/Ⅲ/Ⅳ式)(黄凤春提供)Fig.3 Piece carving dragon-shaped jade pendant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Yejiashan(B typeⅠ, type Ⅱ,typeⅢ,typeⅣ)(Provided by Huang Fengchun)(a)M27∶124长×宽×厚为10.7 cm×3.3 cm×(0.36~0.45) cm;(b)M126∶55长×宽×厚为7.5 cm×2.7 cm×0.3 cm;(c)M27∶165长×宽×厚为6.0 cm×2.9 cm×0.42 cm;(d)M28∶54-1长×宽×厚为4.3 cm×2.6 cm×0.21 cm;(e)M27∶168长×宽×厚为5.7 cm×1.8 cm×0.6 cm;(f)M27∶188长×宽×厚为4.0 cm×2.3 cm×(0.15~0.84) cm
(3)B型Ⅲ式玉龙2件,M27∶167、M27∶168(图3e),为卧姿、弯弧体,也均为竖立的单蘑菇角、斜刀菱形眼。龙身凸起的一面饰斜刀云雷纹,2条宽阴刻线示龙爪;另一面为素面;方形嘴,穿1对钻孔,尾上翘内卷成菱形。这2件玉龙的斜刀菱形眼、龙身饰斜刀云雷纹的特征应该是西周早期的特征。
(4)B型Ⅳ式玉龙1件,M27∶188(图3f),为双顾首状玉龙,也有竖立的单蘑菇角,但为宽阴刻线菱形眼。该两条龙为同身异首,龙身呈“S”形,已可称为双龙交尾式,这是西周龙纹的一个特点[7]。龙嘴微张、无齿,上唇略长,龙身饰宽阴刻线鱼鳞纹,一条龙腿内勾与龙身相贴,另一条龙腿前伸,均无爪;线条较流畅、少见蚂蚁脚和分叉,一只龙头的蘑菇角上有一穿孔。
C型玉龙,呈片雕、璜状弯曲,共5件,其中有4件是成对出土的(M27∶134、M27∶135,M27∶127和M27∶128,M27∶149)。龙的单蘑菇角均紧贴龙背而非竖立状,臣字眼、方头,可细分3种情形(图4)。玉龙M27∶134(图4a)为一对璜形玉龙佩中的一件,纹饰细浅、不太清晰,为阴刻线蘑菇角、阴刻线臣字眼,方形嘴,嘴唇处呈半圆弧形凹陷,下唇较突出,龙身前半截3条纵向平行的弧形阴刻线,4条短阴刻线示龙爪,龙尾下垂、平切,应该是商代晚期的特征。玉龙M27∶128(图4b)为另一件成对的璜形玉龙形佩,弯曲弧度略大于M27∶134,为斜刀蘑菇角和斜刀臣字眼,蘑菇角内饰半个阳线云雷纹,龙嘴处有“U”形凹陷和一穿孔,龙爪用4条短阴刻线表示,龙尾下垂、平切。未成对的璜形玉龙佩M27∶149(图4c)龙身较前两者更宽一些,为斜刀臣字眼,嘴部以方形阴刻线表示,蘑菇角内饰半个斜刀云雷纹,4道短阴刻线示龙爪,龙身仅用阴刻线将腿部轮廓刻画出,龙尾上翘内卷。
图4 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片雕璜形玉龙形佩(C型)(黄凤春提供)Fig.4 Piece carving dragon-shaped jade pendants in Huang-shape (C typ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Yejiashan (provided by Huang Fengchun)(a)M27∶134长×宽×厚为10.5 cm×2.4 cm×0.25 cm;(b)M27∶128长×宽×厚为8.3 cm×1.2 cm×(0.13~0.27) cm;(c)M27∶149长×宽×厚为7.7 cm×2.3 cm×0.36 cm
这种玉龙衔鸟玉佩,仅一对(M111∶725),形象十分夸张,略带狰狞之感。该龙鸟佩的龙头口中含着鸟头,却具有鸟身和鸟爪,如图5所示。整只龙鸟呈站立姿态,龙嘴大张,双唇外翻,上唇较长,下唇较短,龙嘴中的鸟头为斜刀圆眼、勾喙;龙头饰带长眼角线的斜刀臣字眼,两个凸出的齿示龙角,阴刻线长鬃列后飘;鸟身较小,鸟翅扬起,饰有斜刀涡纹、谷纹和皿纹;鸟腿粗长,一只腿饰有两个谷纹,一只腿饰有“人”字纹。这一对龙鸟佩是一块玉雕琢而成的,入葬时被掰开,一半放在棺北、另一半放在棺南,能够很好地拼合起来。该对龙衔鸟玉佩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出自大墓,应该是具有权贵身份或礼仪功能的玉器。西周时期这种龙鸟组合玉器具有时代特征,比较多见[3]。
图5 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一对龙衔鸟玉佩M111∶725(D型)Fig.5 A pair of jade pendants M111∶725 in the shape of dragons with birds in their mouths (D typ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YejiashanM111∶725长×宽×厚为7.3 cm×7.5 cm×(0.6~0.7) cm
E型玉龙(M107∶54)(图6a),片雕衔尾龙形佩饰,仅1件。该衔尾龙形佩全器似圆璧形,龙作张口衔尾、首尾相连状;全器为双面斜刀纹饰;龙嘴上唇长并后翘,下唇短并下勾,带长眼角线的斜刀工艺的臣字眼;长尾谷纹构成三角状后披的鬃列;龙身内圈饰双斜刀纹,2个皿纹接1个云龙纹,外圈双斜刀竹节纹。内圆较光滑但仍可见打磨了的台痕;平度好,厚薄较均匀。叶家山西周墓地另出土1件衔尾龙纹小孔玉璧(M111∶707)(图6b),归为礼仪玉器的玉璧。该小孔玉璧为较厚的片雕,双面纹饰基本对称,为双阴刻线衔尾龙纹,但是,阴刻线不细、带有斜刀的特点;衔尾龙纹与M107∶54衔尾龙形佩总体特征相似:方头、张嘴、臣字眼、双阴刻线纹饰,双头云纹的龙角,龙身2组雷纹;两面不同:一面纹饰刻线较深、立体感较强,龙嘴下唇饰1个剔地谷纹,中部1条龙腿和爪子,另一面刻线较浅,龙嘴下唇饰1个阴刻线谷纹和2条短阴刻线,未见龙爪。
图6 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衔尾龙形佩饰(E型)(黄凤春提供)Fig.6 Jade pendants of tail-biting dragon (E typ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Yejiashan (provided by Huang Fengchun)(a)M107∶54直径4.40~4.80 cm,孔径1.50 cm,厚0.50 cm;(b)M111∶707直径4.5 cm,孔径0.35~0.60 cm,厚0.37 cm
F型玉龙(M27∶170)呈片雕、C形,仅1件。这件C形玉龙与湖北天门后石家河文化出土的C形玉龙的形态和工艺特征都较相似,如图7所示。后石家河文化的C形玉龙近似玦形,吻斜切,嘴微张,头上1条阳线示额头,微凸起的鬃毛后飘紧贴龙背,龙身素面,工艺简单(图7b);而M27∶170C形玉龙也近似玦形,吻平切,嘴紧闭,一条阴刻线示龙嘴,阴刻线椭圆眼,头上1条长方形凸齿示鬃毛,紧贴龙背,龙身素面,工艺简单。龙身靠头部有一小穿孔,靠近龙尾处有一圆形较大穿孔(图7a)。据此认为M27∶170可能是商代之前遗存的玉器。
图7 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C形玉龙(F型)(黄凤春提供)(a)和后石家河文化C形龙(湖北省博物馆提供)(b)Fig.7 C-shaped jade dragon(F typ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rom Yejiashan(provided by Huangchunfeng)(a),and Shijiahe Culture(provided by Hubei Provincial Museum) (b)M27∶170直径3.9~4.3 cm、厚0.13~0.31 cm、孔径0.6 cm
在上节展示了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出土的21件玉龙的分型分类特征后,本节将其与楚地及周边地区的商代、西周的玉龙进行比较,以分析西周玉龙对前期的继承关系、叶家山玉龙与其他地区出土玉龙的异同,以及叶家山玉龙的特征。
商代玉器以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作为代表。殷墟妇好墓出土武丁时期玉器中,共有28件多种形制的玉龙[6],包括2件圆雕蟠卷玉龙(M5∶408长1.5 cm,高5.6 cm;M5∶992长9.4 cm,高3.2 cm);2件半圆雕蟠卷玉龙(厚1.5~1.8 cm,M5∶422和M5∶466);3件片雕蟠卷玉龙(厚0.5~0.9 cm,M5∶369、M5∶424和M5∶995);9件片雕玦形玉龙(厚0.4~0.7 cm,M5∶473、M5∶ 394、M5∶988、M5∶ 392、M5∶384、M5∶600、M5∶469及半成品M5∶1030,另1件为有领玉璧改制);9件片雕璜形玉龙,一式为窄体(宽约1 cm,M5∶345和M5∶935),二式为较宽体(1.6~2.6 cm, M5∶1024、M5∶932、M5∶917、M5∶873、M5∶893、M5∶872和M5∶391);2件片雕行走式玉龙(厚0.4~0.7 cm,M5∶360和M5∶ 1118);1件龙凤合体玉佩(M5∶354)。
从以上可看出,在形制上,妇好墓玉龙有7种以圆环形蟠卷和玦形玉龙为主,16件,占60.7%;其次为片雕璜形玉龙,9件,占32.1%;片雕行走玉龙只有2件,占7.1%;龙凤合体玉佩只有1件,占3.6%。叶家山曾国西周玉龙也有7种,但是以片雕行走玉龙为主,11件,占比52.4%;片雕璜形玉龙5件,占23.8%;圆雕蟠卷玉龙仅1件,占4.8%;圆雕俯卧玉龙1件,占4.8%;龙鸟合体玉佩1件,占4.8%;片雕衔尾玉龙1件,占4.8%;C形玉龙1件,占比4.8%。
在纹饰工艺上,商代妇好墓玉龙的典型特征是:具星形嘴、臣字眼、蘑菇形角、扉棱状背脊、龙身饰双阴刻线云龙纹加重环纹。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玉龙,总体上工艺不如妇好墓玉龙精致,一方面继承了商代玉龙的一些风格特点,如行走和璜形、蘑菇角;另一方面又有创新的工艺,即斜刀或称一面坡线刻工艺,简洁又有立体感,整体工艺简化,如龙眼简化为菱形、龙身纹饰简单等。
叶家山圆雕蟠卷玉龙M111∶730的蟠卷状、双蘑菇角、臣字眼和眉间菱形纹等特征,与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圆雕蟠卷玉龙M5∶992特征基本一样(图1)。但前者的工艺和纹饰要粗糙和简单些,龙嘴没有尖齿,而是阴刻线厚舌;龙身素面;头部纹饰不够清晰,故推测该玉龙可能是商代遗存的玉器。叶家山的片雕行走玉龙(图3)与妇好墓玉龙(图8a)对比显示,两者在蘑菇角和行走式方面相似,但妇好墓行走玉龙为星形嘴、双阴刻线臣字眼、身饰双阴刻线皿纹和云龙纹等与前者不同。
对比叶家山与商代妇好墓璜形玉龙,两者相似之处在璜形、贴背的蘑菇角(图4b和图4c)。但妇好墓璜形玉龙(图8b和图8c)为星形嘴、扉棱状背脊、身饰双阴刻线皿纹、三角形纹。
图8 商代妇好墓玉龙[6]Fig.8 Dragon-shaped jade in Fuhao tomb of Shang Dynasty
随州叶家山的片雕行走玉龙或卧姿玉龙、衔尾龙、璜形龙,均与西周中晚期中原地区的玉龙特征非常相似[8]。如三门峡西周中晚期虢国墓地的虢仲墓(M2009)出土的玉龙有C形龙、方头龙、衔尾龙、龙鸟合体玉佩(图9);虢季墓出土了片雕蟠卷玉龙和行走玉龙(2)朱勤文,鲍怡,王治国,等,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周虢国墓M2011和M2012墓出土玉器宝石学及制作工艺研究报告.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5.太子墓(M2011)出土了蟠卷玉龙(M2011∶453)和C形玉龙(M2011∶455)[9],均与叶家山玉龙形制及特征相似。
图9 河南三门峡西周虢仲墓出土的方头龙(a)和衔尾玉龙(b)Fig.9 Jade dragon of square-head (a) and tail-biting (b) in Guozhong tomb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Sanmenxia,Henan Province
对比陕西西安张家坡西周中期墓葬出土玉龙特征。张家坡墓葬出土玉龙22件,数量与叶家山的相当,至少包含四种类型[5]。C型片雕玉龙(M60∶1)为蘑菇角、臣字眼、张嘴、身饰双阴刻线竹节纹、背有短脊,具有商代玉龙的特点(图10a)。蟠卷玉龙、龙纹玉牌和璜形玉龙均为“人”字形角,蟠卷玉龙和龙纹玉牌均为长卷舌下钩、斜刀工艺椭圆眼、双阴刻线纹饰(图10b和图10c),璜形玉龙(M170∶86)为半成品。这些特征绝大多数与叶家山玉龙不同。
图10 西安张家坡西周中期墓葬出土玉龙[5]Fig.10 Dragon-shaped jade artifacts unearthed in Zhangjiapo cemetery of Mid-Western Zhou Dynasty, Xi’an
上一节叶家山曾国西周早期玉龙与商代及西周其它遗址玉龙对比分析结果的文化归因作如下讨论。
商代和西周的玉龙数量和形制都比较多,用作礼器或饰玉,这是祖先龙崇拜的延续,是中华龙文化在玉器中的体现。
叶家山玉龙与商代殷墟妇好墓玉龙比较,既有延续、又有创新。叶家山曾国属于西周早期,某个时代早期的玉器往往在形制和工艺上部分继承前期玉器的特征,这是普遍规律。一是由于玉雕匠人的延用,二是对前朝玉器的认可。而每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必定有自己的创新,这也体现在玉器上了。
叶家山玉龙与其他遗址西周中晚期玉龙的比较,也有异同。与三门峡西周中晚期虢国墓地的玉龙特征相同处较多,这反映地域相近,则文化交流与认同度较高;而与陕西西安张家坡西周中期玉龙特征相异较多,也反映地域较远,则文化认同有差异。
通过上述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出土玉龙特征的表征,以及与商代殷墟妇好墓玉龙和其他地区西周玉龙的比较分析,将叶家山西周玉龙的特征总结如下。
(1)数量和形制。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共出土21件单体玉龙形佩,与陕西西安张家坡西周中期墓葬出土玉龙数量相当。形制和特征有所不同,可分为A、B、C、D、E、F六种类型;A型Ⅰ式圆雕卧姿玉龙、D型片雕玉龙衔鸟、E型片雕衔尾龙、F型片雕C形玉龙各只有1件。前三种玉龙工艺精湛,应是具有身份意义的礼仪玉器。
(2)时代判断。根据上述玉龙的形制和工艺对比分析,叶家山A型Ⅰ式圆雕卧姿玉龙(M111∶730)可能是商代遗存的玉器。F型片雕C形玉龙(M27∶170)可能是商代之前遗存的玉器。其余玉龙为西周早期的玉器。
(3)工艺特征。叶家山出土五种类型玉龙工艺特征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点。
多有蘑菇角。A型Ⅱ式圆雕匐卧玉龙、B型片雕卧姿/行走玉龙和C型片雕璜形玉龙数量多,都有蘑菇角。而蘑菇角又分为3种形式,A型Ⅱ式玉龙为竖立的双蘑菇角,B型玉龙为竖立的单蘑菇角,C型玉龙为紧贴龙背的单蘑菇角;蘑菇角是沿袭商代玉龙的风格。
继承和创新的龙眼睛。玉龙的眼睛有2种,一是阴刻线或斜刀臣字眼,二是斜刀菱形眼。C型璜形玉龙、玉龙衔鸟和衔尾龙均为臣字眼,这也是商代玉龙遗风,虽仍是臣字眼,但工艺不同,或为单阴刻线、或为斜刀、或为拉长的眼角线。A型匐卧龙和B型玉龙均为斜刀菱形眼,这是叶家山西周早期的创新工艺,龙眼形状简化而工艺创新。
2种头嘴。叶家山玉龙的头和嘴分为方头紧闭嘴和张嘴衔物。玉龙衔鸟和衔尾龙为龙嘴张开、双唇外翘、口衔鸟头或龙尾,其余皆为方头紧闭嘴。
龙身纹饰简单。叶家山玉龙龙身纹饰均少而简单,工艺分为阴刻线、双阴刻线和斜刀3种,B型玉龙皆为斜刀纹饰。
(4)标志特征。综上所述,可以根据玉龙的头、角、眼、嘴和纹饰工艺的组合来判断叶家山玉龙的时代。“蘑菇角+臣字眼+阴刻线纹饰”工艺组合为商代玉器的遗存;而“蘑菇角+斜刀菱形眼+斜刀纹饰+方头闭嘴”工艺组合则为西周早期玉龙的典型特点。其蘑菇角是商代玉龙工艺的遗风,这种影响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消失了。西周玉龙的斜刀工艺和简洁的纹饰也是时代创新风格。C型玉龙衔鸟和E型片雕衔尾龙的全器斜刀纹饰和长眼角线臣字眼组合,也是西周玉器的创新特征,但有商代玉器双阴刻线工艺的遗风。
总之,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出土玉龙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工艺有继承和创新,丰富了西周玉龙的信息,反映出叶家山西周人对龙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