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观察

2023-01-29 12:43
光明中医 2023年1期
关键词:哺乳期乳腺炎乳汁

艾 萍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计划生育政策开放,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逐年增多,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临床抗生素的治疗需延迟或暂停哺乳,使婴儿的母乳喂养临时中断,并需适应奶粉的补充。而母乳喂养的中断对哺乳期间婴儿的免疫、营养物质吸收,与母亲的情感交流,产妇的角色转换和身体康复等均有不良影响,对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母乳喂养造成阻碍。哺乳期乳腺炎(Lactation mastitis)是一种常见于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反应,伴或不伴细菌感染[1]。临床可分为炎症期与脓肿期,炎症期主要保守抗感染治疗,脓肿期需要手术干预引流脓液。

哺乳期乳腺炎在中医归属于“乳痈”范畴,常因肝郁气滞、胃热壅滞及乳汁瘀滞所致乳汁排出不畅,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甚至化脓成痈,多见产后哺乳期女性。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因药物代谢的影响而需延迟或暂停哺乳,哺乳的停止又使乳汁瘀积加重,加重病情。而中医药辨证施治乳痈历史悠久,有良好疗效,尤其在乳痈早期的治疗中有积极意义,但相关中医治疗的量化评分及炎症指标的研究缺乏,仍值得探索。武汉市中医医院采用中药乳痈消汤剂联合消炎膏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炎症期)88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2月—2021年5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治疗的急性乳腺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产次、分娩方式及病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2组哺乳期乳腺炎(炎症期)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乳腺外科学》[2]中“急性乳腺炎”诊断标准:乳房胀痛,乳汁排出不畅,局部压痛或皮肤红肿,血检示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②《中医外科学》[3]中乳痈诊断标准:乳汁郁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数;③哺乳期女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乳痈已化脓;②药物过敏及合并有严重原发性疾病。

1.3 方法治疗组予乳痈消汤剂加减。处方:瓜蒌15 g,甘草3 g,牛蒡子10 g,天花粉8 g,黄芩6 g,金银花15 g,栀子6 g,青皮6 g,漏芦10 g,蒲公英15 g,皂角刺10 g,鹿角霜10 g,柴胡10 g。每日l剂,共取汁400 ml,早晚分2次饭后温服。同时予消炎膏(院内制剂室提供)涂抹于无菌纱布棉垫上(与病灶区域相合适大小、厚度约5 mm),外敷病灶处,每次保留6~8 h,每日1次,清洗乳房后正常哺乳。对照组予注射用头孢硫脒(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3201023,0.5 g/瓶)2.0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治疗期间暂停哺乳,坚持吸奶器排奶。2组均以6 d为一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症状、体征减分率=(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症状消失,肿块消散,排乳正常;积分减少≥90%。显效:排乳基本通畅;积分减少≥60%,但<90%,肿块消散≥60%。有效:排乳部分通畅;积分减少≥30%,但<60%,肿块消散≥30%。无效:积分减少≤30%或已化脓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乳房疼痛进行评分[5],采用长度为10 cm的卡尺,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刻度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移动游动标尺,标尺所处位置代表患者该症状的严重程度,其评分值可精确到毫米。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检验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于2组开始治疗前后抽取日晨静脉血5 ml,应用BS-800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正常水平参考标准:C反应蛋白:0~10 mg/L。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456,P= 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哺乳期乳腺炎(炎症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VAS评分2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t=0.518,P= 0.60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2组治疗后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VAS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Z=-4.52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哺乳期乳腺炎(炎症期)患者VAS分比较 (分,

2.3 炎性指标2组治疗前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WBC、CRP均降低,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组哺乳期乳腺炎(炎症期)患者炎证相关指标比较 (例,

3 讨论

哺乳期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乳房炎症,常在短期内形成脓肿,多由金葡球菌或链球菌从乳头破口或皲裂处侵入,也可直接引起感染。发病原因可能与乳头破损、乳汁瘀积或机体虚弱等有关。表现为产后哺乳期出现患侧乳房疼痛,胀痛多见,哺乳时疼痛明显,乳房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有乳房肿块,按压时疼痛,或伴有发热、寒战、全身无力等,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增高等。临床将乳腺炎分为急性炎症期和脓肿形成期[1],2期治疗方案不同,炎症期采用保守抗感染及中医药治疗,脓肿期需要手术干预。临床中常见未及时有效治疗,病情进展,形成脓肿,采取脓肿切开引流术,愈合时间长,术后需要长期换药,对患者造成身体及精神的双重打击。抗菌药物是乳腺炎的主要治疗药物,但弊端明显,抗生素使用期间,考虑药物代谢影响,常常拒绝规范用药而延误病情,或延迟、或暂停哺乳,使乳汁淤积更明显,会加重病情[6]。除此之外,对哺乳期女性与婴儿的母乳关系及心理均有不良影响。所以临床急需寻求一种有效且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式保障母乳喂养。

中医称哺乳期乳腺炎为“外吹乳痈”,是热毒入侵乳房而发生的阳证疮疡。主要病因病机为感受外邪、肝胃郁热、乳汁瘀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丹溪心法·痈疽》云:“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肝郁胃热、乳络不通是乳痈发病的主要病机[7]。治以疏肝理气,通乳为主,清胃为次。乳痈消汤剂以瓜蒌牛蒡汤为基底,改陈皮为青皮,加漏芦、蒲公英及鹿角霜而成。瓜蒌牛蒡汤为治疗气滞热壅证乳痈的专方,在明代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详细记载,说明此方应用于乳痈有长久历史。乳痈消中改陈皮为青皮,取青皮破气止痛、疏肝散滞之效优;漏芦可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鹿角霜存其散热行血消肿之能,缓其温补助邪之弊。治乳痈新起,结肿疼痛者,能补虚助阳,消散于无形。蒲公英活血之功寓于清热之中,清中有通。总之全方贯穿于“通”。瓜蒌和蒲公英都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感染能力,同时又都能促进妇女乳汁分泌。顾筱岩教授治疗乳痈“以通为顺”的经验是:疏散通络,重点突出;清热解毒,忌用寒凉;托药应用,不宜过早;行气活血,意在和营[8]。此方诸药配伍适宜,使乳络通,热痈消,故名“乳痈消”。

消炎膏为武汉市中医医院研制调配方,有悠久历史,疗效良好。 由黄柏、大黄、白芷、姜黄、陈皮、厚朴、苍术、甘草、天花粉等药物组成。方中黄柏、大黄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大黄可抑制炎症渗出,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黄柏生物碱类能抑制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局部渗出。白芷对急慢性炎症有抗炎作用,还具有调节免疫之效。消炎膏的药物有效成分能通过外敷使局部毛细血管吸收,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病灶炎性介质的吸收,缓解疼痛及水肿,能增效减少毒副作用,同时提高患者治疗的耐受性[9]。乳腺病灶处的药物外敷,经透皮吸收,直达病所使药效加倍,纯中药成分,无不良作用。疼痛模拟评分能对乳房疼痛程度进行明确的量化表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重要部分,炎症出现时白细胞会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是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急剧升高的蛋白质,是急性时相反应极灵敏的指标,可动态监测炎症反应情况。白细胞、C反应蛋白作为临床应用广泛的炎症相关指标,能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相关治疗效果[10]。两者作为此观察项目的评估指标,能明显提高研究结果的系统、准确、可靠性。

临床观察后发现,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较抗感染排乳治疗,有效率更高,乳房肿块消散及通乳时间明显缩短,疼痛评分数值变小,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指标下降程度较抗感染排乳组明显。综上所述,中药乳痈消汤剂联合消炎膏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炎症期)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能缩短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有效改善机体炎症相关指标。但临床观察病例数较少,研究指标较单一,需要在后期研究观察中不断完善,提供更好的临证依据。

猜你喜欢
哺乳期乳腺炎乳汁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乳汁点目需谨慎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消炎散结通乳汤治疗乳腺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