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亚
当下,通过加强心育课程建设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已逐渐成为许多学校提高心育工作实效性的共识。江苏省清江中学在全面实施“摆渡人”心育课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拓宽心育工作的渠道,坚持全员参与、多维渗透的策略,坚持“渡己渡人、助人自助”宗旨,追求创新和融合。“摆渡人”心育课程在区域内有力地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
2021年,学校建成了“摆渡人”心育课程活动中心(以下简称“课程中心”)。硬件方面,课程中心下设“八室一场”,为“渡学”“渡知”“渡情”等不同模块内容的活动开展提供了场所支撑,成为课程实施者与参与者的重要活动平台,具体内容见表1。软件方面,构建心育课程资源库,包括心理图书超市、心理课堂实录、放松音乐、校园心理剧实录、家庭教育讲座、心理健康微视频、心理电影集等内容,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表1 课程中心各功能室承担的活动及任务
阅读疗法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方法,它是由专业人士依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素材指导个体阅读,引导其释放负面情绪,认识自我并找到心理恢复与平衡的方式,最终解决当下遭遇的问题。学校的心理阅览室共有心理健康专业书籍和相关读物500余本,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现场阅读、外借与研讨服务。心理健康教师还与语文教师携手,有针对性地推荐适合师生成长所需的书目,如为了促进自我成长,推荐阅读《少年我心》《行动转变性格》等。课程中心每月开展一次主题阅读沙龙,如“爱生命爱自己”“学习妙方”“沟通无极限”“有话好好说”“理想与成功”等,参与的师生在现场分享心得体会。
测量评估室提供在线心理测验,帮助有需要的师生进行自我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指导、建议和训练。如有些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跳容易加快、容易紧张焦虑等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便会使用生理反馈训练软件系统对他们进行多次身心平衡训练,以此来减少或消除其不良心理体验。另外,在高一新生入学与学年结束时,心理健康教师会使用生涯测评软件对他们进行生涯规划和选科指导;在高三学年结束时,心理健康教师会为学生提供人格、职业兴趣方面的心理测试服务,协助他们科学地填报高考志愿。
身心调节室设有放松间、冥想间、涂鸦间和宣泄间。心理健康教师在与来访师生进行心理会谈后,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安排不同的情绪管理练习。具体练习形式有:在放松椅上倾听音乐或进行冥想训练,在涂鸦墙上尽情涂抹,在智能宣泄设备前呐喊或击打等。这能够有效地释放来访者在人际挫折、工作或学习压力等方面产生的负面情绪。
针对师生实际情况与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在团体辅导室开展活动。课程中心利用校园海报和公众号,经过招募筛选,确定每期团体辅导课程参与成员20人左右,每期开展主题活动4~6次,由3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团体领导者并设计活动方案、落实辅导计划等。团体辅导课程主题包括亲子沟通、异性交往、面对疫情、校园危机处理、教师压力应对等。
学校坚持从学情、校情出发,分年级、有侧重地开设心育课程,实施相关内容(见表2),形成“暖身开场—情境呈现—体验感悟—分享交流—现场训练—反馈总结”心育课堂模式。每年11月前后,面向全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心育主题班会、学科心育渗透课各一节。同时,邀请其他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观摩,并组织现场研讨,促使“摆渡人”心育课程走向科学化、专业化。
表2 各年级心育课主题
3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采用会谈、网络、书信等形式接待学生和家长共计5000多人次,帮助他们摆脱学业、亲子沟通、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扰。另外,班主任创新育人方法,鼓励学生记下每日或每周的“心情故事”,并上交给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教师。在自愿上交的心情记事本上,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或给予共情理解,或表示认同鼓励,或给出分析建议等。这种方式具备保密、富含尊重等特点,很受个性内向、不愿面询的学生的欢迎。
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与授课时注意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心育涉及点(如自我认知、情绪调适、价值观等),对它们加以发掘利用,实现心育的学科渗透。如语文课上,进行生死善恶、正义同情、自尊自爱、理解尊重等探讨;生物课上,进行生命价值观引导和青春期教育等;理化生实验课上,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合作精神等;体育课上,进行耐挫、励志教育等。
学校构建“三全”(全员额、全过程、全方位)“三自”(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身完善)“一心”(心理健康)德育融合模式,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班会、团队活动等渠道,渗透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自我成长、情绪调控等心育课程内容。二是整合本地德育资源中的心理成分,如实地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等,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学习伟人志士身上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三是开展研学旅行。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磨砺意志、增强环境适应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近年来,学校组织了多批学生去云南、西安、北京等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
一是学校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课堂、家教沙龙等途径,教授家长家庭教育和心育方法技巧。二是班主任利用微信、QQ、电话、家访等渠道,向家长及时通报学生思想动态,推送家教文章,传授家庭教育知识等。三是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家庭心理辅导,协调亲子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合理调整生活、学习与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还会利用寒暑假走访学生家庭。
(1)举行心理漫画比赛。学生通过创作漫画将内心的认知冲突、情绪困扰、体验感悟等表达出来,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宣泄、激励、升华甚至心理疗愈。每年5月,学校举行心理漫画比赛并通过橱窗、展板等展出优秀作品。心理漫画比赛主题包括“画说心情”“心安乐学”“青春绘梦”“逆境携行 你我同心”等。
(2)编撰心理小报。年级和校学生心理社团联合编印心理小报《摆渡人》,并分给各班学生、家长阅读。心理小报每期围绕一个明确主题进行编写,如学习习惯与方法、情绪调适、亲子沟通、师生相处、青春期健康等。目前,心理小报已编印了50余期,深受学生喜爱。
(3)赏析心理影片。心理影片一般由各班心理安全员筛选推荐,班主任最终把关确定。心理影片主要分2类,一类是心理学色彩较为浓烈的影片,如《心灵的阳光》《头脑特工队》等,由“摆渡人”心理社团的学生负责选片、放映并组织研讨。另一类是励志哲理类影片,如《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摔跤吧!爸爸》等。各班心理安全员在班级播放选好的影片,每两周放映一次。语文教师组织撰写观后感或影评,并择优展览交流。
(4)排演校园心理剧。学生扮演当事人,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冲突、困惑、烦恼等,在心理健康教师、参演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心理问题。排演校园心理剧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心理课、班队会、语文课上由本班同学自行编排演出;二是集中观摩由他人排演的心理剧视频,并组织分享讨论;三是由学生创作,在一年一度的学校文化艺术节时上台表演。
(1)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技能水平。一是学校多次邀请资深心育专家进校指导,培养全体教师的心育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适能力。二是心理健康教师利用集体教研活动、班主任例会等时段,带领学校教师学习解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三是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心育课题研究,目前已有1项省级、3项市级心育课题结题,50多篇心育类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另有2项市级心育课题在研究中。四是课程中心初步完成《网络心理辅导对话录》《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导引》《学生生涯规划案例集》等9本心育自助读物的编撰。
(2)进行心理危机预警与帮扶。课程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每年9月份,课程中心的心理健康教师会用智能心理云平台系统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问卷调查和心理建档,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并及时告知学校学生工作处、安全保卫处和相关年级。心理健康教师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介入与干预。另外,心理健康教师还会同班主任、心理安全员摸查班级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对接任课教师,主动结对帮扶,对他们加强学习、生活的指导和心理的关爱。
一是学校每年评选出10名“清中学子最喜爱的家长”,利用学校公众号大力宣传,树立典范分享经验。二是积极发挥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培养家长与学校合作的兴趣和意识。如班级家委会组织亲子拓展放松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落实亲子沟通、增强社会适应等。三是注意挖掘家长资源,邀请家长走进心育课堂。如邀请在公安部门工作的家长为学生开设上网安全保护、防校园欺凌等自我保护方面的课程;邀请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家长为学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调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智慧与爱的工作。心育课程建设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每一位心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思路与方法,不断将心育课程内容融合、渗透至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育人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