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梅, 王 昭, 易 层, 万田英, 党丽娜, 叶祥盛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武汉 43007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下要求高校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创新,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1]。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实验室开放可为学生创造更多进入实验室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一流人才培养的需要[2-5]。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实验室开放是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资源与环境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6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涉及农、理、工科,实践性较强。学院十分重视实践创新教育,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坚持“寓教于研、协同育人”的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交叉融合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些都要求打破专业阻隔及传统管理模式,全面开放实验室。如何做好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是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实验室开放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传统的实验室开放管理中存在影响开放实践与效果的诸多问题:①学生课余时间与实验技术人员上班时间不重合。②实验技术人员人手紧张、工作量大与开放管理带来的工作量增加之间存在矛盾。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度低。④实验室设备设施陈旧,实验方法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无法与学科前沿接轨。⑤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传统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实验室开放的深度和广度。⑥实验室开放管理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如化学试剂的存放、仪器操作使用、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水电门窗安全等问题[6]。针对开放管理中遇到的诸如此类问题,学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实验室资源是实验室开放的基础,它决定了实验室能否开放以及开放的质量和范围[7-8]。学院采取教学、科研共建共享方式,打破资源壁垒,建设教研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提升装备水平,为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实验室开放走向良性循环、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构建教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型仪器平台。学院打破资源壁垒,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教学科研共建共享,建成中心化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按照“集中资源、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学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对校内外开放。公共经费购置的设备一律放在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或大型仪器平台,共享共用,只有少数专用性强适用范围窄的大型设备委托科研团队(或课题组)管理,成立机组,对校内外开放。
共建共享的建设与管理方式,为一流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①有利于集中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装备水平。2016年以来,学院累计投入1 458多万元改造、建设实验室,教学实验室面积增加274 m2,仪器设备增加2 300台(套),价值5 246万元,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②有利于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实验室利用率明显提高,学院大型仪器平台设备共享率提高,平均机时数连年位居全校前列,获评湖北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先进机组。③有利于将最新实验技术及时引入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学院大型仪器平台设备均由具硕士或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专人负责,近年来结合学院学科发展、科研需要开发仪器功能及实验技术方法30余项,将13项先进的分析技术引入实验教学,改革了10门实验课程内容,使实验教学与学科前沿接轨。⑤有利于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技术支撑,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建成智能开放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为解决普通实验室在实验教学时不能开放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需要,2019年学院利用教学科研用房调整契机,建成3间总面积近100 m2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专用于本科生开展自主学习、实验以及科技创新活动。并建设了智能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安装了门禁、监控系统,实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拓展了实验室的时空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实验条件。
根据教学实验室承担课程任务情况,采用不同的开放管理模式。如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科学等功能实验室,承担课程任务多,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对于专业性强、承担教学任务较少实验室,如固废、大气、水处理实验室在保障教学的前提下,教学科研共用。平时无实验课时尤其寒暑假,教学实验室便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佳场所,也是研究生科研条件的补充。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专用于本科生自主设计实验、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大型仪器平台由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教学科研共建共享,优先服务教学,对学院师生全天候开放。为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并对校内外开放共享。自2016年以来,一批创新性实验项目依托平台设备完成。坚持科教融合,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建有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土壤健康诊断与绿色修复重点实验室等5个部(省)级研究平台,均对本科生开放,利用丰富的科研资源,依托科研项目,通过本科生科技创新计划(SRF)、国家级/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绿苗计划等项目吸纳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平均每年吸纳400余人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组建业务精干、责任心强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体系,设立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中心常务副主任、校内外基地主任→实验技术人员等岗位。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院长助理,统筹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平台建设与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实验及仪器均实行A、B角管理,保证实验室的有序开放运行。
吸引学生参与管理,探索实行多样化的指导和管理模式。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给实验技术人员增加了更多工作量。通过引入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促进实验室的有序开放[9]。如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实行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由实验技术老师总负责,聘请实践能力和责任心强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担任助管,成立实验技术老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管理小组,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传帮带”,既减轻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又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体会到获得感和成就感[10]。学院大型仪器平台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质谱类等贵重、操作步骤复杂难以掌握的高精尖仪器,由仪器管理人员专人操作使用和管理;而对于部分操作繁琐需多次培训才能掌握的仪器,重点培训对此仪器感兴趣且责任心强的研究生,并聘请他们协助管理,同时要求常用此仪器的学生参加培训;对于操作简单易掌握的一般性仪器,由仪器管理人员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后,学生自主上机操作。
(1)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有序开放运行的保障[11]。学院认真贯彻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细则”“资源与环境学院消防应急预案”“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大型仪器平台开放管理办法”等。及时优化实验室制度体系,保障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切实可行。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落实,保障实验室开放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措施。参照日本的“5S”现场理论,借鉴其他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经验[12-13],建立“7S”理论。“7S”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共享(sharing)。整理指区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实验室只放置必需品,提升空间利用率;整顿指定位并标识必需品,使物品摆放有序,便于取用;清扫指每次实验后及时对实验室进行打扫,保持实验室干净整洁;素养指通过规范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安全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实验室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节约指学生做实验时应爱护公物,按需取用,杜绝浪费。“7S”理论,简单明了,学生容易掌握、容易记住,以“7S”理论指导实验室日常管理,有利于营造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实验环境,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了校级/院级本科生科技创新计划(SRF)、国家级/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绿苗计划等,并将开展的优秀实验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创新创业奖。对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等方面倾斜。设立学科竞赛奖、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奖、科技创新奖和“开拓创新奖学金”,鼓励创新活动。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指导科技创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和仪器应用研究,对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指导和管理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在评优评先、岗位晋升和职称评聘予以倾斜。对实验技术人员在指导科技创新、申报实践教改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申报项目及成果评价中实验技术人员排名前三名等同于教师第一,在岗位晋升和职称评聘方面给予认同。将实验室及大型仪器平台的运行及开放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开放运行良好的管理老师给予奖励。
(4)多措并举,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开放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于全天候开放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及大型仪器平台,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实验,实验对象层次不一,实验室安全管理风险加大。须多措并举,加强实验室安全防范管理。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必须先接受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知识与防范、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大型仪器的操作规程、试剂耗材的规范使用及注意事项等。尤其对于大型仪器或涉及危险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还必须通过管理老师的考核方可正式使用。此外,中心编制了“实验教学中心使用手册”,内容包括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细则、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防范知识、常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等,纸质版每间实验室一本,电子版放在学院网页,便于师生查阅。并将仪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制作成台签,放置在仪器旁,便于学生随时学习。
(5)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方式限制了实验室开放的深度和广度[14]。学院于2019年对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实验室等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了智能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包括门禁、监控、预约系统等,实现了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2020年学校建设了大仪共享平台智能管理系统,平台所有设备可实现网上预约、收费等功能,学院在此基础上接入了门禁、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大型仪器平台的智能化管理。依托智能管理系统解决了教师和学生时间冲突的矛盾,学生通过培训考核获得授权后,可以随时预约自己合适的时间进入实验室或仪器平台实验,实验教师可随时审核学生的预约请求,实时查看实验室状况。智能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训练、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2020年有2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所有专业技能竞赛项目以及部分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科研课题在开放实验室开展。此外,借助QQ、微信等工具,建立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交流群,使网络实验平台成为师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学院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平台,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是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3-15]。资源与环境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管理规律,结合学院实际,提升实践教学条件,改进运行管理机制,推进实验室安全、有序开放,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改革措施可为同类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然而由于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复杂性,学院在实践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预约系统不够完善,出现实际使用时间超过预约时间,学生不能申请延长时间;夜间或周末实验时实验记录规范性管理等,仍需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管理工作,推动实验室开放的全面发展,为学院教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