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姣
关于泰山的著述始于东汉,盛于明清,历代所作不下千种。除去零帙杂记不计,就大型史志专著而言,大致可分为“志”“览”二体。“志”体采用府县方志的通行体例,再依照泰山具体情况加以整合;“览”体始于清乾隆时唐仲冕之《岱览》,较之“志”体,其涵盖面更为宏阔,特别是《分览》《附览》分景区作综合叙述,脉络清晰,内容完备。这两种体例著述,从不同角度对泰山历史文化予以记叙,各具胜处,不过两者也存有一个共同缺憾,那便是这种分门别类的形式,由于缺少时代坐标,难以沿历史时序对文化演进做纵向观察。即历代研究泰山文化的著述中,缺少“编年”一体,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学术缺憾!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做《泰山编年通史》试图填补这一学术空缺。
泰山早已超越单纯的人文地理概念,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之地,更是中华儿女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刘水/摄影)
图书信息:
定价:198 元(全三册)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2 年10 月出版
《泰山编年通史》是一部记述泰山历史的著作,是新时代的泰山编年体史书,整部书稿共计150 余万字,在材料选取上,无论正史、杂史、方志、档案、笔记、谱牒及“地上”“地下”资料,凡与泰山文化有关涉者,无不广征兼蓄;时贤之高论、网络之讯息也均在关注之列。尽可能地将泰山历史文化资料搜寻完备,力求“竭泽而渔”。
在按编年体史书系统梳理泰山文献的同时,尤其突出了泰山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其从东方一域逐渐播及全国,最后融入中华文化主流,并深入影响“东亚文化圈”这一观点。历史上重大的治乱兴亡、社会变革,均在泰山上有所体现。作者也在编年纪事中,对史料进行剪裁组织,使之与历史大势相扣合,从而突显泰山文化的这一特点。
全书主要分为“编纂大旨”“导论”“编年”三部分,“编纂大旨”详述《泰山编年通史》的体例、特色和创新,“导论”历述泰山文化的发展变迁,“编年”逐条诠释泰山历史。该书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也是关于泰山文化的书籍中第一个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
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山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泰山作为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泰山石敢当精神、泰山挑山工精神的发源地,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山东智慧、泰山智慧。
《泰山编年通史》是中国山岳首部编年通史,在著述体式、著述内容、学术观点等方面有颇多创新之处。150 万字皇皇巨著,充分体现了泰山“天下第一山”的大观气象。该书系统阐释了泰山文化的重要作用与历史地位,充分揭示了泰山文化、泰山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了解、认识、研究泰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泰山编年通史》也将启示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泰山文化的认识和对泰山研究的重视。正如1999 年季羡林先生所言:“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以说,《泰山编年通史》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贡献了学术智慧和具体成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