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

2023-01-28 11:25李大鹏
山西建筑 2023年2期
关键词:识别性大学校园韧性

蒋 洁,李大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1 概述

近年来城市极端灾害频发,如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2021年河南郑州暴雨灾害以及2022年四川泸定县地震等,这都表明城市发展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而 “韧性城市” 理念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将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结合起来,通过灾害管理和科学规划在增强城市防灾结构的同时提高城市内部的系统弹性。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防灾减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提高城市空间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安全事件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关社会调查和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其救助能力仍有待完善。当前,校园类应急避难场所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现有校园应急避难场所存在体系构建不完整、大批避难及疏散场地不符合规范,且使用便捷性差、可达性欠缺、公众认知度低等问题[1]。目前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同时针对大学校园研究较少,在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面存有各种不足,亟需构建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此,本文基于韧性城市的理论研究,尝试构建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结合实证研究并提出完善校园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诊断和提升策略。

2 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2.1 研究依据

1990年 “韧性” 最早出现在城市灾害防治范畴,以专业术语形式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应用,Klein提出 “灾害韧性” 概念,侧重受灾后城市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2]。21世纪以来,韧性理论研究内容不断的充实,2011年我国在成都初次召开的防灾减灾市长峰会中,首次在城市建设中提出 “韧性”[3]。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国家开始构建校园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李帆通过着重介绍在处理校园抗震避难中日本的相关做法,研究了以中小学校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优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4]。2017年李亚等学者在社区基线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城灾韧性评估体系,将城灾韧性划分为组织韧性、环境韧性和经济韧性等六个部分[5]。

2.2 评价因子选取

由于城市与应急避难场所之间存在固有差异,应急避难场所侧重在灾害发生时,便于识别且能有效提供给民众足够的安全庇护和救助。因此,本文基于城灾韧性评估体系,进一步结合韧性城市建设原则和相关规范,拟定可识别性、可控性和可达性三个一级指标为评价体系的目标层。进而依照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涵盖的校园特征以及不同人群疏散安置的不同需求,对使用者以及周边居民的选择意愿以及各类场地评价因素的问卷调查(297份),梳理和统计问卷中避灾偏好影响因子的高频词与主题词,选取疏散场地规模类型、疏散场地区位、场地标识完备度、路径易达性等11项具体内容为二级指标影响因素,其递阶层次结构(见图1)。

图1 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

2.3 权重赋予

韧性视角下的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关联因子多、评估准则多、所含影响因素也多难以定性描述,对使用主体避灾选择偏好的影响程度无法一概而论,需要明确单项指标的赋值,从而进一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本文采取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利用层次结构模型将因素分为总目标层、目标层、影响因素三类。按照层次中排序计算方法和相对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将问卷结果和专家打分进行量化,以此形成判断矩阵和权重值。本文将影响因素层的11项评价指标的分值均定为10分,并针对其影响因子由200位专业同学和40位专业老师进行打分,收回专家打分表与有效问卷并采用九级标度表示各影响因素间相对重要性,基于公式α=(mn)/j,其中,α为因子a的相对平均分;m为对因子a的评分;n为对因子a评分相同的分数;j为有效问卷数量,构建总体目标下得到各准则层的相对权重判断矩阵Q(见式(1))。为进一步判定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列向量归一化、行向量归一化得到各目标权重值(见表1)。

表1 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判断矩阵

其中,Ci,Cj均为各指标影响因素;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i,j=1,2,3,…,n;Cij为Ci对Cj的相对重要性比值。

2.4 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初步结构建立后,为保证判断矩阵Q权重分配的合理性,通过公式CI=(λ-n)/(n-1),CR=CI/RI对一致性指标CI、一致性比率值CR进行比较,可知判断矩阵Q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对权重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得到韧性城市视角下的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框架(见表2),其涵盖了应急避难场所构建与运营管理中,使用者与管理者在安置、疏散过程中的不同诉求。由表2可知,在目标层的权重占比重,可达性占比为40%,可控性达30%以上。

表2 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毗邻韶山南路、芙蓉南路,以林科大桥为界将校园分为东西两个园区,临近福邸雅苑、湘瀚御舍等居民区及长沙中心医院等,周边区域并无有效应急避难场所。校园面积9.25×105m2,学校现有教职工2 337人,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结合现有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满足周边居民步行5 min~15 min常住人口应急避难需求,同时区位环境相对便捷,也有利于物资储备,满足灾后居民的生活基本需求。

3.2 评价结果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内开敞场地较多,空间类型涉及公共绿地、运动场、广场等,典型应急避难场所涵盖户外避难场所、室内避难场所以及指挥中心3类,其中包括3处绿地、3处运动场、2处避难建筑和1处广场,共9处应急避难场所(见图2),得出研究初步调查结果(见表3),同时结合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得出选取的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准则层指标的全部分值(见图3)。总体来看,7处场所的适宜性梯级性分化,呈现可达性平均水平较高,可控性、可识别性较弱,场所差异性较大等特征。面积较大的中心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东北部,便于集中管理和安置,其余应急避难场所在校园范围内分布较均匀,呈破碎化分布在教学楼与建筑之间,便于人群就近进行避险防灾。

图2 校园总平面图

表3 避难场所选址

图3 应急避难场所场地评价及得分

3.2.1 可识别性评价

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识别性是指能够与其他空间、场所等有效区分,其影响因素主要由场地类型、规模等级、区位、标识完备度四个方面决定,指标加权分值(见表4)。校园内的户外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分为绿地、广场、运动场三类,都为校园内典型的公共空间。但部分绿地不符合防灾避险的绿地标准且绿地破碎不完整,并不作为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且校内范围有限,各场地的连接道路分布散乱、路径清晰度差,难以完全覆盖服务对象。由表4可知,校园内一般绿地和广场疏散标识欠缺,标识完备度分都偏低,而至美楼前坪绿地因其规模小、位于校园内部不易见区域,在规模等级和场地区位上相对其他场地劣势明显。

表4 案例场所可识别性评价指标加权计算

3.2.2 可达性评价

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是指场所间到达的便捷程度,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心理可达性、路径的清晰度和易达性。从图4可知,至美楼前草坪心理可达性指标分偏低,由于其离校北门近,外部交通复杂,存在一定的人行交通障碍,且各场地间疏散点的间距过大,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阻碍。从各处场地比较来看,基本都为户外开敞空间,都存在场地周边到达路径单一且几乎无出入口、无障碍设计不够完善等问题。校园内道路大多狭窄,且周边道路常存在障碍物,西园大草坪和东园入口广场紧邻主干道则易达性加权评分会偏高,具体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案例场所可达性评价指标加权计算

图4 场地弊端分析

3.2.3 可控性评价

应急避难场所的可控性是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实现对场所有效控制的特性,场地可控性评价共分为场地熟悉度、场地平整度、场地安全性和边界封闭度四个部分。从表6可知,校内多山地,大型活动空间及公共绿地空间较少,场地基本都为户外开放空间,7处场所指标得分差异度不大。东园体育场因其基础设施完备、外部环境开阔而分值较高,西园大草坪相比之下劣势明显,其视线开阔度不足,有植物覆盖遮蔽,自身设施配置不足无法达到相关规范要求。校园内的应急演练培训频次达不到要求,应急教育宣传也相形见绌,需要进一步完善。

表6 案例场所可识别性评价指标加权计算

3.3 应急避难场所优化策略

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拥有良好的疏散通道与较为完善的设施资源,可以在灾害发生时迅速为周边民众提供安全环境和作为区域内公共设施场所的救助保障,评价得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宜进行重建,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合理利用和适当改建学校,是提高校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可控性途径之一。建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系统整合校园应急避难场所,以校园主要出入口、靠近避难场地的现有出入口为主要对外疏散节点,校园内一、二级道路作为框架构建应急避难疏散通道。在现有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修缮、拓宽校园道路,系统优化校内人行疏散空间体系,形成东西区两大子系统(见图5)。

图5 校园应急避难场所整合图

此外,在现有校园内游泳池,在其基础上再增添备用井、雨水收集器等形成较完善的供水系统,以上水源在灾害发生时经过适当处理,可作为生活用水。结合东园运动场中心区域划设应急棚宿区,并以不干扰运动场日常使用为原则在运动场出入口布置场地使用标识指引(见图6)。从而实现既提升场地空间应急需求,又不阻碍日常使用能力,达到平急不同状态下的 “双赢” 。

图6 校园场地标识分布图

4 结论与展望

韧性城市一直以来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方向,随着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以避难场所为代表的应急设施体系将日趋完善。大学校园安全与城市安全存在耦合关系,两者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相辅相成。当前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存在人群密集、校内道路窄、应急标识牌缺少等多种问题,因此,本文基于韧性城市和大学校园特征,构建了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作为实例置于韧性城市竖向视野下进行探讨其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从可识别性、可达性、可控性三个方面进行权重赋值和数据分析,挖掘场地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但大学校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适宜性评价受到较多因素影响,同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也较少,本评价体系因子选取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识别性大学校园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浅议企业品牌设计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提升沈阳特色文化及城市规划识别性发展研究
国产汽车标志设计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