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方剑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300)
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起着上联下系的关键作用。但在城镇化建设初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小城镇的发展始终处于配角地位[1]。因而在整体风貌、空间秩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了 “既不如村、更不如城” 的情况。
2016年9月,浙江启动全省1 191个小城镇的环境卫生、城镇秩序和乡容镇貌综合整治行动[2]。截至2019年7月,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成绩斐然,圆满收官。继而以 “五美太湖源,美丽中心镇” 为定位,构建 “五农” 图景,率先创建浙江省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因此,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以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为实例,通过阐述太湖源镇美丽城镇创建路径与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实践,以期为其他小城镇创建美丽城镇提供一定的参考。
浙江是全国首个对小城镇进行全面、彻底、全域环境整治的省份。但随着发展模式的升级、发展导向的转变及发展目标的进阶,小城镇在功能结构、公共服务、产业经济、风貌特色、综合治理水平等方面仍有提升的需求。
2019年8月,浙江省全面实施 “百镇样板、千镇美丽” 工程,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美丽城镇是小城镇综合整治行动的全面深化,浙江省针对 “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 五个方面,提出五大重点提升任务[3],实现 “十个一” 标志性要求。截至2022年3月,共有346个乡镇(街道)列入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超额实现既定目标。计划于2035年,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高质量全面建成美丽城镇。
杭州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聚焦打造 “五美” ,提出环境综合提升、功能服务提质、生活品质提高、产业统筹提效、镇域治理提能等五大行动及20项工作任务[4]。截至2022年5月,杭州已创成美丽城镇市级样板60个、省级样板34个,数量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2020年3月,完成《临安区区级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并获评省级优秀。其中将太湖源镇定位为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打造环境优渥名镇。重点区域为东南部中心镇,重点方向为南北为主,东西为辅,重点保护好东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随着区级有质量、有特色的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的完成,太湖源镇美丽城镇建设持续推进。
2020年7月,太湖源镇联合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出台《太湖源镇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以 “五美” 为目标,以 “五农图景” 为路径(见图1),打造全省 “三农” 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标杆示范[5]。
图1 太湖源镇美丽城镇建设的 “五农” 图景
以 “境” 为基,勾画农乡多彩多姿的图景,提升太湖源镇的环境美。保护太湖源镇生态格局,加强镇域生态空间的保护利用。持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针对环境整治的成果与欠缺,分别采取长效维护措施与深化整改措施。在完善市政设施网络建设的同时,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打造智慧太湖源。
以 “人” 为本,勾画农里闲适宜居的图景,提升太湖源镇的生活美。优化太湖源住房建设水平,美化人居环境。保障城镇基础教育,发展城镇优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与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太湖源 “5-15-30” 分钟生活圈。
以 “业” 为翼,勾画农园沃野千里的图景,提升太湖源镇的产业美。依靠太湖源镇交通区位,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物流中心。坚持农旅立镇,三产融合,走出一条 “以产兴镇,以镇促产,产村融合”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整治低散,提升小微园,加快推进批而未建清理及腾笼换鸟举措。
以 “文” 为脉,勾画农家乡愁记忆的图景,提升太湖源镇的人文美。延续太湖源镇文脉肌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掘青云文化,并将太湖源镇的文化要素融入生态建设、生活空间打造和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推进有机更新,串联城乡绿道网络,提升太湖源中心城镇绿化水平。
以 “镇” 为域,勾画农事和谐共治的图景,提升太湖源镇的治理美。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立产业数据平台与村庄管理数据平台,探索符合太湖源美丽城镇的实际治理之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与组织管理构架,通过两大工程+两大机制保障,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统筹布局镇域空间。
本项目以《行动方案》为纲,以太湖源镇美丽城镇创建路径为引领,梳理了太湖源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与尚存问题,并针对如何实现功能便民、共享乐民和魅力亲民提出了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策略。
太湖源镇位于浙江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南麓,北邻安吉,南至桐庐、富阳,西连淳安,东靠杭州,是太湖水系支流东苕溪的源头。镇域总面积240.4 km2,由青云镇、东天目乡、杨岭乡和临目乡合并而成,下辖20个行政村。镇域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森林覆盖率达79.6%,山水格局可以概括为 “四面环山,临溪而建” ,是省内最早开展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之一,是临安重要的生态屏障,被称为 “浙西九寨沟” 。
2017年7月,太湖源镇针对环境卫生、城乡秩序和乡容乡貌三大方面,打响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围绕城镇主干道青溪街展开,城镇和工业区的地面保洁及环卫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污水零直排完成率达100%,镇域水质明显提高。由于整治内容针对 “脏乱差” 入手,尚存环境品质不突出、背街小巷灰色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
在城乡秩序整治方面,通过开展城镇治理专项工作,完善监管体系,太湖源镇一改 “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 等旧貌。但尚存停车场供应不足、镇区门户不显和领域感不足等问题。此外还需加强数字智慧与管理机制的结合,提高治理效率。
在乡容乡貌整治方面,太湖源镇园林绿化品质全面提升,增设南溪滨湖廊道等多处公共活动场所,但由于缺少绿道等慢行通道串联整合,导致中心城镇开敞空间的整合度不足。沿青溪街建筑立面整治成效凸显,但背街小巷的建筑风貌仍要提升。此外,太湖源镇按照 “一镇一品” 特色打造要求,设计了符合太湖源山水属性的LOGO,点缀着镇域各处空间,但多以堆砌文化符号元素的方式推进文化IP与小城镇的融合,难以实现城镇的品质提升[6]。
立足太湖源镇的区位及职能特征,以太湖源镇美丽城镇创建路径为引领,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着眼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并以 “农” 为特色,以 “一大入镇门户、一条绿道、五座桥体美化、四片区立面整治、四个重要节点、背街小巷及庭院整治” 为美丽城镇建设内容(见图2),落实风貌品质提升、设施功能完善、景观修补及文化展现等整治提升任务。实现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魅力亲民人文美,争创浙江省农业特色型城镇样板。
图2 总平面图
3.4.1 立足功能便民的设施提升行动
1)价值附着,提升内外交通设施。
太湖源镇四面环山,一水穿城的空间基底,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特色资源,也迫使镇域范围内建造多座桥梁畅达对外交通与对内联系。本案详细梳理了太湖源镇内外交通设施的功能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7],针对对外交通设施的美学价值缺失的问题,通过凝练太湖源地域特征的视觉感知元素,以铝板、木质装饰条等材料作为展示载体,对桥梁栏板、栏杆进行美化亮化,在展现城镇资源要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本地居民的归属感[8](见图3)。针对对内交通设施的功能价值亟待丰富的问题,通过桥梁栏杆与桥面铺装的景观提升,附着了休闲游憩功能,全面激活了设施价值(见图4)。
图3 立新桥
图4 南溪老桥
2)居民参与,精准锚定设施提升需求。
梳理尚存景观环境薄弱、文化内涵不显等问题的背街小巷生活空间,带动居民参与,立足生活功能优先,保护传承街区原住民生活方式[9]。严守巷弄肌理,修缮提升农户建筑,梳理改造美丽庭院,清理堆杂空间,结合 “见缝插绿” “留白增绿” 建设小微绿地与景观农田,着力推进景观建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转化[10],精准开展了惠民便民景观提升工程,在居住环境大幅改善的同时,仍能让百姓寻到记忆中的太湖源。
3.4.2 基于共享乐民的服务提升行动
1)优化住房品质,美化人居环境。
以建筑、街道和标识灯牌为载体,优化镇域环境品质。美丽城镇创建路径下的建筑风貌整治提升,要求加强对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室内外装饰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打造具有太湖源特色的 “浙派民居” 。通过分析各路段功能定位,分区、分段地确立重点改造、一般改造、轻度改造和维护翻新建筑,打造闲适宜居的住房品质风格,实现了有限投入下的高效整治提升。街道整治根据街区功能定位,进行专项提升,如道路路面硬化、白改黑工程及沿线复绿美化等,打造镇域特色线性空间。对标识灯牌进行亮化美化,凝练概括地域人文元素,提升街区夜景品质。
2)织补功能需求,构建城镇生活圈。
借用 “腾笼换鸟” 的概念,织补特色功能需求。建设 “一站式” 社区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提升公共服务多元化、优质化。拆除原镇委食堂,建设美丽城镇邻里中心,通过邻里中心项目建设,设置普惠型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植入学前教育、养老服务、文体娱乐等服务内容,打造开放共享的文体综合服务中心。并结合青云村办公楼设置小型便民服务设施,增强社区配建设施的兼容性和弹性,构建太湖源特色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面向社区、复合多元的5分钟生活圈建设,提升了百姓生活幸福感。
3.4.3 凸显魅力亲民的品质提升行动
1)彰显地域文化,保护文脉传承。注重文化的延续、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利用至关重要。以保护原真为原则,对青云文化进行空间化、具象化和故事化处理,对老青云桥公园进行景观提升(见图5),推进太湖源镇历史文化遗存的功能更新。通过挖掘存量空间载体,拆除原镇委办公大楼,拓宽公园空间;新建下沉埠头,丰富景观界面;保护古桥、古亭、古枫树,唤起青云记忆;增设记忆馆,展示人文内涵。作为中心城镇历史文化遗存核心区块,青云桥公园以保护为基,彰显了浓厚的人文特色,丰富了区域休闲、文教功能,在同类型小城镇文化公园建设中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图5 青云桥公园
2)推进有机更新,构建绿道系统。微改造、微更新是推进城镇有机更新的高效方式,太湖源镇重点推进沿湖空间的有机更新。新建双溪口绿道、南溪绿道,并将镇区主干道、村内道路和田间生产道融入到城镇绿道网络,串联太湖源中心城镇各类开敞空间与其他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成果,打造内环观光游线、中环体验游线和外环漫步游线(见图6),形成了层级叠加、功能复合和外联内系的村镇活动圈体系。通过慢行系统的设计(见图7),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出行健身空间,美化了镇区环境,更提升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图6 层级叠加的绿道网络
图7 双溪口绿道
3)体现乡土特色,展示生态智慧。太湖源镇坚持农旅立镇,要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不可盲目追求城市建设风貌,要立足镇域山水基底,积极运用乡土材料、乡土工艺和乡土植物,凸显生态智慧。围绕生产空间展开的景观提升,主要以农田、农作物以及农具为载体,利用农田收成或休耕的季相变化特性,将艺术融入大地,形成丰富多样的田野艺术景观;围绕生活空间展开的绿化提升,以 “立足乡土、追求绿量、强化系统、注重景观” 为原则[11],凸显乡野美学;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因地制宜打造乡野雨水花园,积极建设 “海绵太湖源” ;在景观细部处理上,着重展现乡野特色,区别城市风貌(见图8)。
图8 凸显乡野特色的栏杆处理
美丽城镇对小城镇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产业发展、人文传承和治理机制提出了全面的创建要求。所以美丽城镇建设不只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升级版,更是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本研究以此为背景,从太湖源镇的实践案例出发,凝练概括了太湖源镇美丽城镇的创建路径,从风景园林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最终以 “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 为目标,提出 “设施提升、服务提升、品质提升” 三大策略,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可为其他县市小城镇创建美丽城镇提供一定借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