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原县退化草原修复措施的对策

2023-01-27 20:49
内江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牲畜牧草杂草

杨 壮 肖 敏

①四川省龙日种畜场 ②四川高原牦牛生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红原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中部,是长江、黄河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人为活动干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红原县天然草原退化严重,土壤板结面积加大,鼠害、草地沙漠化等现象频发,随着有毒有害杂草滋生,可食牧草量减少,牧草产量大幅度降低,草原生态恢复进程缓慢。为加快草原生态保护,总结提炼草原修复技术,针对草原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红原县退化草原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草原生态修复和合理利用是草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草原生态修复受地域、草地类型、人为因素及天气限制,草原生态修复进程依然缓慢[1]。开展草原生态修复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程度的退化选择不同的治理方法,方可达到最佳修复目的。

红原县平均海拔3600m,属高寒草甸草地,大陆型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四季不明,年平均气温1.1℃,极端最低气温-36.7℃,年均降水量753.0mm,全年日照2417.9h,日照率55%。昼夜温差大,冷暖变化剧烈,年冰冻期较长,十月底开始结冰至次年五月初解冻完,冻土一般深度80~110cm。因此,分析红原县出现草原退化的原因,因地制宜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是极为重要且必要的。

1 红原县草地资源现状

红原县天然草地面积1158.03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91.8%。草原是红原县的重要生产资料,牲畜以采食牧草为生,草地孕育广大的群众。长期以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红原县草地出现逐步退化现象,植物群落发生改变,有毒有害杂草滋生,优质牧草产量降低,可食牧草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水土流失严重。

红原县在28年内沙化面积增长了3937公顷,高寒沼泽草甸草地在16年内减少522.18公顷,沼泽数量减少,水源流失,草甸草地减少323.80公顷[2]。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天然草原资源的不重视,重发展、轻保护,加之全球气候化[3],红原县龙日镇、安曲镇、阿木乡等地区出现草原连片退化、沙化、鼠害、杂草滋生土壤板结等情况。

根据2015年红原县对沙漠化土地资源的调查,仅红原县瓦切乡境内的沙漠化土地就达816.6公顷,而且每年还以5~10米的速度扩大,区域退化草场有沙漠化趋势面积达533公顷。

2 退化原因

2.1 水源不足

沼泽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受全球气候变暖及沼泽排水工程的影响,绝大部分沼泽已处于干涸状态,从而造成沼泽草甸经过草原草甸、草原草地,退化成退化草地的根本原因。植株根系通过吸收水分维持自身营养供给,因草原面积巨大,植物所需要的水源得不到满足,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受阻,且红原县年降水量较少,极端天气较多,大面积草原因缺水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导致草原退化。

2.2 过载放牧

草畜平衡一直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实现草畜平衡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但在生产实践中,牧户将牛、羊赶到天然草场进行自由采食,因牲畜数量过多,造成草场被频繁踩踏,优质牧草被反复啃食,导致草原遭到严重破坏,逐步造成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大面积板结等情况,此现象在牧户居住点出现的较多。

长期的过载放牧,牲畜长时间、大范围的踩踏加剧了退化土壤的板结,草原生态得不到有效恢复,植物群落出现逆行演替[4]。牲畜长期在放牧饲养过程中会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牧草具有采食选择性,导致牲畜长期采食,引起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改变牧草群落的数量,使有毒有害劣质牧草滋生,挤占优质牧草生存空间[5]。超载过牧会影响牧草的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草原退化,影响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2.3 草地利用率低下

牧区主要以游牧方式开展牲畜饲喂管理活动,传统的转场游牧饲喂管理方式生产水平较低且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效益较低,对自然灾害抵抗力较为薄弱。牧户偏向于交通方便、生活基础设施配备较为完善的地区进行牲畜饲喂管理,导致条件不便的草场利用率低。

2.4 资源利用无节制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开始大面积的修建道路、建设用地等极大的挤占天然草原生长空间。因红原县草地属于高寒草甸,草原生态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难以自然恢复,加之草原裸露会导致土壤水分流失,进一步加剧土壤退化进程。

3 修复措施

3.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是采取改造原有设施条件的方式进行草原生态治理工作,以达到草原修复的目的[6]。草原主管部门要对退化草原进行现场踏勘确认,明确退化草场四至界限,在配合农艺措施基础上,对退化草原四至界限基础上各向外扩展一定距离的缓冲区域进行边界围栏管护,防止牲畜进入,践踏、啃食退化草原。完成围栏封育后,要安排专人进行边界围栏管护,防止因人为破坏、自然损坏等原因导致围栏“失效”。

封育是当前草原修复的重要措施,但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推进畜牧业经济发展,因此封育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封育方式进行[7]。

3.2 农艺措施

农艺措施是在草原修复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治理模式,采取免耕补播人工种草的方式进行牧草补播,达到草原修复治理的目的。补播的牧草应选择适宜高原地区生长的披碱草、老芒麦、燕麦、草木樨等优质高产牧草品种,在选择补播本地品种牧草种子基础上,混播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子,增加本地区的植物生物多样性。

(1)人工种草。开展人工种草工作要因地制宜,对于退化程度不高的草地,采取免耕机具进行补播改良修复;选择适应性好,饲用价值较高,耐旱、耐寒的草木樨、披碱草等多年生草种,补播时间根据红原县的实际天气状况适时补播,但补播要遵循宜早不晚的原则,保证植物的生长周期;对于退化程度较高的草地,采取免耕补播的方式,选择发芽率高、水分含量高的多年生断芒牧草种子[8]。

人工种草修复草原时,建议以混播方式进行补播,合理的混播,可以提高草地的抗性,混合群体比单一群体具有更广泛的遗传背景,因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从而起到“优势互补”、“优胜劣汰”的作用,最大程度上达到草原生态修复的目的。

(2)杂草治理。对于杂草的治理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防治,针对危害程度较低的退化草地采取物理防治模式,即运用联合收割机对杂草进行清穗处理,降低杂草存活率,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机械划破土壤,斩断杂草根系;针对危害程度较高的退化草地采取化学方法防治,即运用施肥机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应选择除草针对性强的除草剂,并在安全浓度适用范围内施用,能最大程度上保护优良牧草。

4 结语

草地退化不是一时的影响造成的,草地修复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受不同地区草地类型、退化程度、人为干预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综合治理修复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草原修复措施[9],草原修复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牲畜牧草杂草
拔杂草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交换牲畜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拔掉心中的杂草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