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萍萍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2005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两山理论”,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论。
2015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农业发展中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优势明确了思路和方向。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作为“两山理论”的源头,浙江的绿色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虽然浙江不是农业大省,但经历了传统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精品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2],浙江已经成功跻身农业强省之列。在2016 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评估中,浙江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综合得分最高,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超过0.7 的省份[3]。
2017—2021 年连续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近年来,浙江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精品特色农业,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提升行动,创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及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继发布了《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创建办法》《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等文件,着力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农产品[4]。浙江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中较为知名的有安吉白茶、杭白菊,温州的雁荡山铁皮石斛、温州大黄鱼,台州的黄岩蜜桔、三门青蟹,宁波的奉化水蜜桃、余姚榨菜等。目前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审核、注册和监管的部门有商标局、质检总局和农业农村部3 个部门。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局通过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形式进行法律注册和管理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以上两个部门注册的地理标志并不都是农产品,而由农业农村部注册登记的地理标志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其登记注册的地理标志都属于农产品范畴,因此文章提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是由农业农村部注册登记的。
浙江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多年来,涌现出安吉白茶、杭白菊、仙居杨梅等颇具地域特征的农特产品。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2 年4 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达3 510 个,浙江累计登记注册的数量达到154 个,占全国总数的4.38%,位于山东、四川、湖北、山西、黑龙江等地之后,排名第八,见图1。
图1 全国各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情况(前10 位)
2.1.1 浙江各年度农产品地理标志获批情况
浙江从2010 年开始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当年共申请登记11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016 年之前每年申请登记的数量起伏较小,年份之间的申请数量差距不大,从2017 年开始,整体的申请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年递增5 个。2019 年,浙江开始启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确定了安吉、兰溪等5 个县(市、区)为首批项目实施单位,培育提升了安吉白茶、兰溪杨梅等特色农产品18 个,有力促进了浙江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2020 年申请登记数量有较大突破,当年申请成功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49 个,较2019 年增长了145%,之后快速回落,2021 年仅申请了14 个,降幅较大,见图2。
图2 浙江各年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
2.1.2 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分布
在浙江11 个地级市中,金华获得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最多,达到25 个,占全省总数的16.23%,排名第二是宁波,达到20 个,占全省总数的12.98%,排名第三的是丽水,占全省总数的12.33%。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金华、宁波、丽水、杭州4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处于全省前列,台州、绍兴等其他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见图3。
图3 浙江各地级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
2.1.3 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种类
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类看,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包括了果品、茶叶、蔬菜、粮油、畜禽、药材、糖料等各类农产品,其中果品类数量最多,达到了55 个,占总数的35.71%;排名第二的是茶叶类,共30 个,占总数的19.48%;排名第三的是蔬菜类,共21 个,占总数的13.64%,这3 类农产品占总数的68.83%,见图4。其中果品类中的杨梅共有9 种,例如宁波的慈溪杨梅和余姚杨梅、台州的仙居杨梅和黄岩东魁杨梅、温州的文成杨梅、丽水的青田杨梅、金华的兰溪杨梅、绍兴的二都杨梅以及舟山的舟山晚稻杨梅,见表1。
表1 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果品类杨梅登记情况
图4 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类别数量
2.1.4 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主体
根据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资格确认评定规范》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人应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具有公共管理服务性质的组织,包括社团法人、事业法人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不接受政府、企业或个人的申请。浙江目前已经申请的154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主要有地方推广服务机构、协会(学会)类、研究所(院)、合作社4 类申请主体,其中地方推广服务机构有74 家,占总数的48.05%,排名第二的协会(学会)类有67 家,占总数的43.5%,还有较少数量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是由研究所(院)和合作社申请获得,见图5。
图5 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主体分布图
2.1.5 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价值
在《2021 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评价报告》[5]中浙江有安吉白茶、杭白菊、仙居杨梅、大佛龙井等9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位于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前100 位,其中安吉白茶位列第九位,杭白菊位列第二十位,见表2。在茶叶类品牌声誉前100 位中浙江占据了13 席,占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茶叶类总数的43.33%,其中安吉白茶位列第三位,温州的雁荡毛峰位列第三十七位,泰顺三杯香茶位列第九十三位。在果品类品牌声誉前100 位中浙江占据了10 席,占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果品类总数的18.18%,其中仙居杨梅位列第六位。在畜禽类品牌声誉前100 位中浙江占据了6 席,占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畜禽类总数的60%。在水产类品牌声誉前100 位中浙江占据7 席,占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水产类总数的53.84%,其中三门青蟹位列第六位,温州大黄鱼位列第六十七位。
表2 浙江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前100 位(2021 年)
2.2.1 温州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2010 年泰顺县茶叶协会成功申请了泰顺三杯香 茶地理标志登记,截至2022 年4 月底,平阳黄汤茶、雁荡山铁皮石斛、泰顺猕猴桃、雁荡毛峰、温栀子、温州早茶、温州黄鱼、文成杨梅共有10 种农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这些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形成的特色产业已成为推动温州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温州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占全省总数的6.49%,全省排名第九,2010—2022 年年均申请数量低于1 个,种类主要集中在茶叶类、果品类、药材类和水产类。由此可见,温州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上仍然处于全省较为落后的位置,年均涨幅不大,种类覆盖面不广,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目前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认知误区,认为只要申请到农产品地理标志,就可以认定为是一种农产品品牌,然而农产品地理标志只是一种认定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共同努力,需要在规模种植(养殖)、产品质量管控、品牌宣传推广、产品包装设计、运输物流仓储、产品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独特的产品特性且不易复制的天然垄断性,实现特色农产品的“身价”倍增,从而真正依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2.2.2 温州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温州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上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地方政府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扩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益,提升品牌价值,泰顺三杯香、雁荡山铁皮石斛入选2019 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泰顺三杯香品牌评估价值达16.16 亿元[6],雁荡山铁皮石斛品牌评估价值达18.74 亿元,影响力排名全国第十五名[7]。总体上看,温州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在区域内虽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品牌建设不完善,生产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资源倾斜、人才及技术支撑,导致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存在如下问题。
1)登记数量差距较大,规模化发展不足。温州现有10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在册,与金华的25 个、宁波的20 个、丽水的19 个、杭州的18 个存在较大差距,仅略多于舟山的6 个,省内总体排名较为靠后,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注册的重视程度不够,数量并未有较为明显的增幅。雁荡铁皮石斛作为温州首个突破10 亿元的农业产业链,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其他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仍然存在规模化发展不足的问题,受资金、人才等要素影响,发展受限,规模企业较少,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2)产业链亟待延伸,标准化水平需提升。绝大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都是以鲜销农产品的形式输入消费者市场,这些农产品大多储藏时间较短且易变质,相对运输成本占比较高,因而造成农产品有效销售时间短、市场流通范围小、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等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加工型企业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企业较少、设备不足、研发缺乏资金和智力支撑,因此无法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全产业链中的高增值收益和高溢价。目前温州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虽一直致力于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等工作,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质量缺乏统一、科学的质量控制机制,标准化生产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3)品牌影响力不足,品牌效应较弱。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性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因素密切相关,品质独特性决定了其适合走特色精品路线和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温州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虽然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但是仅有极少数地理标志农产品能真正能走出省域,走向全国,甚至更广阔的市场。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运行管理机制,因此无法改变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品牌效应较弱的现状,在全省知名度、市场推广宣传和品牌建设上仍显不足。
2021 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中提到了“重点培育早茶、大黄鱼、铁皮石斛等十大特色农产品,深化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温州规划纲要(2020—2035 年)》明确了未来15 年,温州将全面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和实现路径,提出将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新平台,巩固、推进温州县(市、区)农业率先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要紧紧围绕农业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并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及品牌建设的各环节,要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的特征。
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区域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蕴含的多元价值,加强一二三产的互通互联,持续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三产”融合互动。首先,做实第一产业,建立绿色生态种养园区,通过品种保护、品种培优和创新种养模式优化农产品品质,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高溢价。其次,联动第二产业,引入精深加工企业入驻产地或扶持初级加工企业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提高精深加工生产线技术装备食品,加强与地方农科研所技术合作,研发地理标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各类衍生产品,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再次,做优第三产业,推动产业延伸,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数字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链,促进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数字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形成多业态集群,促进产业间融合互动,实现协同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区域公共产品,主要由地方推广服务机构、协会(学会)类、研究所(院)、合作社等主体申请注册登记,依托品牌建设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高溢价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主体协同作战、共同参与。首先,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与发展机构,如在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设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服务中心,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挖掘、申请、发展及品牌培育方面提供全程咨询与服务,保障区域内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其次,政府应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大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培育力度,开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提质工程,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联盟成立,促进设施共享、科技共享、人力共享。再次,政府应引导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全产业链种养、生产、加工、储藏等标准化体系,促进区域内地理标志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运用数字技术全过程监测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管控,建立质量管控追溯体系。
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需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人才等要素驱动力。首先,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区域内科研院所、涉农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整合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企业工作站、省市科技特派员等多重资源,建立专家智库,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支撑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其次,依托农博会、品牌推介会、农产品评选、采摘节、文化节等各种主题活动大力宣传推广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专题宣传片,将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渗透到社群、直播等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消费者对区域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认知,促进品牌效应凸显。再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应与区域涉农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地理标志农产品全产业链人才,开展多层次技能培训,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发展提供“定制化”培训,同时开展农业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代评”以及“以赛促培”评选出农业高技能人才,充实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链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