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李春磊 李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均涌现出了很多新的形态,这一方面给包括机械类专业在内的传统工科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形成了新挑战。对于绝大多数院校,建设应用型工程专业是其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找准自身办学定位、解决自身发展瓶颈以及推动自身社会职能得以更好发挥的有效措施。而工程认证带来的诸多理念会使工科专业的应用属性得到显著强化,它对将传统机械类专业改造升级成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可以不断展现出新发展气象与面貌的新时代下具有全新内涵与定义的机械类专业会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值得我们重点把握和全力推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均涌现出了很多新的形态,这一方面给包括机械类专业在内的传统工科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形成了新挑战。
作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如果能有效地把握住时代发展脉搏,并将其与专业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则无疑可以成为工程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产业创新驱动的先驱者,这无论是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实现其社会使命均具有重大意义。反之,在产业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就可能会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尴尬境遇。对于包括机械类专业在内的广大传统工科专业,如何面对专业认证[1-2]、新工科建设[3-4]、OBE理念[5-6]等能体现时代发展强音的办学思潮冲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并实现办学内涵与模式上的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之一,值得广大教育同仁们进行广泛探索。
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总体较大,但不同层次的学校在生源品质、硬件投入、师资水平以及运行经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各地高校在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上过分偏理论化和学术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体现在工程教学中就是办学定位不够明晰、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不够突出。事实上,地方院校在学科平台的软、硬件建设方面与高水平部署大学存在天然差距,这就决定了地方院校很难在科研学术层面上实现追赶超越。地方院校在无法获得国家层面大力投入支持的前提下,就更应该充分利用属地的区域性社会资源,挖掘与区域内社会、经济、行业、产业、企业更多的联系点与潜在合作点,将目光聚焦于应用型专业[7-8]的建设之路。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属地宝鸡市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制造业重镇,拥有秦川机床工具集团、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宝钛集团、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吉利汽车宝鸡制造基地等制造领域的支柱性企业,宝鸡文理学院的机械类专业在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时,应该充分发挥地缘距离上的合作优势,全力瞄准这些企业的技术需求及其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诉求,走出一条“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匹配区域产业特点”的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发展道路。应用型工科的办学定位是绝大多数地方普通院校实现自身长效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开展工程认证符合应用型工科建设回归工程应用的办学宗旨,推动二者紧密结合利于凝练出更加鲜明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特色。
现代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作为社会的重要一员,深度参与到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一个朝气蓬勃、处于上升发展态势的社会经济循环必然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撑,而这必然就绕不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此外,大学还具有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属性和职能。对于广大的工科专业,走“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工学互动”的应用型专业建设之路,就是在切身践行应用型技术研究与创新、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具备大国工匠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能。而这些与工程认证中的“成果产出和市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等基本理念高度趋同。应用型工程专业强调成果产生和市场导向,就是对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育养成进一步明确标准,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与素养;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和“会做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围绕学生的能力养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而持续改进则体现了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标准、质量等具有动态变化特性,必须依靠这种动态变化的需求不断牵引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模块内容也取得持续优化改善。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过了“精英教育”的发展门槛,正式迈入了大众普及化教育的发展阶段,而这也意味着工程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必须得到重新认识。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当前的工程专业教育必须要能够成为支持甚至是引领产业发展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我们通过专业培养,要能为国家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提供大量且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有力地解决产业进化中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机械类专业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了未来潜在从事制造业及其相关领域工作的人的基本需求,是国民开展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要回归初心,工程教育更应回归于工程,只有教学活动能够切实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才能收获来自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化社会主体的信赖,形成政、产、学、研、用的互相激励支持与良性发展循环的有利局面,与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同频共振在一个频道上,在突破自身发展限制的同时收获适应新时代甚至是领跑赢下新时代的卓越发展成效。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和不配套。以制造业为例,产业发展进化了几十年,正经历着从数字化、自动化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演变的巨大变局,但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内容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滞后问题。教学内容与当前制造业新的技术应用形态关联不密切的问题比比皆是,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其所培养的人才与“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时代下的企业需求间出现严重脱节,而且随着产业链、创新链转型升级的加速,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扭转,那么可以预见到,相互脱节的痼疾也必将进一步加剧,最终酿成不利于社会各方发展的“苦果”。
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下必须肩负起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不能原地踏步,反而还要大步迈进,以机械类专业教学为代表的工程教育,底线要求是积极适应产业发展表现出的新特性,长远目标则是引领创造出产业进化发展的新篇章和新节奏。走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建设和大力推进实施工程专业认证,正是要从理念思潮、过程设计和结果评价等层面上将专业知识、工程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深度糅合在一起,弥合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之间的割裂鸿沟。
绝大部分机械类专业都属于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制约其发展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办学思想上的落后。虽然各地高校均在提倡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也都在人才引进方面投入了不菲资源,但对专业的改造升级却收效甚微,甚至出现了学科平台建设与专业育人实质间的“两张皮”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本质是没有真正回归专业育人的初心,人才培养导向没有真正从重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向着知识技能融合的方向进行转变。事实上,专业发展尤其是机械类等工科专业的建设,要以能够支持工程实际应用发展的学科建设为牵引,贯彻教育产出必须具备当前相关领域知识、能力与基本素养的根本要求。
工程认证为包括机械类专业在内的广大工科教育提供了一套明确标准,且这套标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一般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建设应充分借鉴和吸收工程认证标准带来的思想影响,并使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能够彰显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首先,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建设发展要在各个环节对标工程认证标准,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真正促进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此外,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内涵创新还应兼容并蓄,在充分吸收工程认证OBE理念、新工科建设思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发展涌现出的新特点和新思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等基础上,实现内涵的不断拓展、外延和升华,使之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鲜明当下时代特点和能够彰显未来潮流趋势的高等教育理念精华,赋予应用型工程专业教育长久不衰的进步活力。
专业认证的出发点是促进人才培养内涵得到有效提升。以机械类专业的工程认证为例,通过认证即代表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要求以及培养过程的落实情况达到了制造业乃至于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即回归工程教育的育人本质和倡导教育成果的市场导向。高等院校的工科教育不是为了用专业认证划分出三六九等,而是要用专业认证导控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思想获得升华提升。推动机械类专业开展工程认证不是以某个开展认证的决定为始发点,不是为了以在形式上达成认证标准而临时修改部分教学环节或补充相关材料为核心工作,只有真正领会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内涵思想精髓,并将其在所有教学环节中进行全方位的体现,才能为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到足够大的腾挪空间,继而自然收获认证成果。
在新时代下,我国制造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变革,这对机械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当前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对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新形态、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中应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有着足够了解。同时,伴随着整个制造流程的升级,现代制造加工系统的复杂性也在不断提升,里面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先进控制技术、传感器测量技术以及由人工智能发展而来的智能制造技术等等,这反映在技术的应用型上就是要求多学科、现代新兴技术理论与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深度交融,需要我们培养出复合工程应用型人才。
同时,广义上的制造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产业,不同产品甚至是不同的加工对象都各有特点,而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兼顾基础工程理论和专业发展特色。万金油式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和细致的要求,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使得高校专业发展失掉亮点和特色。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与区域内的经济、产业实现良好匹配与协调,才能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同时也是解决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高度趋同和践行差异化发展理念的根本途径。
OBE理念是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它主要是强调工程教育必须坚持成果和市场导向,其实质是对教育产出的一个评价机制问题,最重要的是回答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两个基本问题。我们要实现既定培养目标,就代表毕业后的学生应是能适应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可以切实胜任现代复杂工程问题的求解,而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在工程知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现代化技术和先进工具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进步的能力等方面达标。此外,现代复杂问题的解决一般会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由多学科、专业进行协作配合,而这也对毕业生的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以及沟通协调等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样也需要渗透融入到毕业要求中。最后,技术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在个人道德修养、家国情怀等方面也必须达到基本要求,尤其在处理工程问题时应具备工程伦理意识,在处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时也要做到专业化行事和有敬业精神,这些都是个人实现全面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毕业要求中应加以体现。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处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制造业更是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就原地踏步,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不断地调整与优化。一方面,要以培养复合工程应用人才为出发点,不断地将现代机械工程领域涌现出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在教学内容中进行迁移渗透,推动课程知识内容焕发出新的面貌和气象;另一方面,要以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技能要求为出发点,从顶层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有效地梳理,实现知识供给的模块化和灵活化,可以针对不同就业倾向进行柔性配置,提高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对于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建设发展和成果导向的教育评价来说,传统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是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专业实习等,要真正发挥其价值,避免陷入将其仅作为理论课的附属“水课”的教育思想陷阱。课程实验应设计更多的具有思维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探究而非对老师实验过程的简单模仿;课程设计可以一人一题,着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学习、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前期积累与铺垫;专业实习要杜绝走马观花,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和待解决的项目参与实践锻炼。此外,还应与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出更多的优质实践教学单元以及能支持技能培养的“金课”,在赋予实践教学内容更多工程应用属性的同时,也同步推动校企合作程度进一步深化,为最终形成学科专业和企业应用彼此交融的开放、创新、良性互动的教学体系夯实基础。
建设应用型工程专业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院校找准自身办学定位、解决自身发展瓶颈以及推动自身社会职能得以更好发挥的根本途径。而工程认证带来的诸多理念会使工科专业的应用属性得到显著强化,它对包括机械类专业在内的广大工程专业发展会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值得我们重点把握和全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