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茉,张会杉,钟少基
(广东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在积极为社会提供力量,输送人才的同时,需要基于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保证学生与社会更好地契合,在就业路上走得更远。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政治水平,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教学内容。个人技能需要重视,个人的素养也同样需要重视,只有两者融合,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做出对社会和国家有意义的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政教育是根据培养人才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展。职业素养包括的多层次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1]。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从而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便于学生日后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此,高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充分做好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两门学科教育内涵,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家想要实现稳定发展,需要依靠精神文明作为支撑。高校作为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以及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应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个人思想境界也有一定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职业素养教育是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过渡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认清自身的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通过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能够根据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职业素养教育具有差异性与可实践性等特点,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心理角度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范意识。职业素养教育面对不同的学生,呈现出不同专业与行业,差异性的表现使得高校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区别,因材施教才能帮助学生职业素养提升[2]。无论任何职业,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才能获得实践经验,根据积累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可以说,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不仅是推动学生成长,完成立德树人目标,更是蕴含了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只有积极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感悟。
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除了保障职业素养教育,还能以与职业素养教育形成配合的形式,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思政教育蕴涵丰富的理论,可以基于理论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根据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融合,确保两者同步发挥作用。课堂教学以及活动中,增加了关于职业素养的实践机会,将思政教育渗透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教学层次提升,获得更好的成效。思政教育中包含关于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可以说职业道德本就是职业素养教学的体现,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实现职业素养教学,开展校园竞赛等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思政教育理念融合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共同提升[3]。
从教育对象来看,两种教育面对的都是高校学生。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都是通过教育内容,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和完善,使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根据两种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两者教育理念、核心内容都存在相互融合的特点。思政更主要的是解决学生精神层面的问题,职业素养则包含职业期间的品格与精神,还包含专业性的知识。而人是由内在因素决定外在因素的,但是外在因素的变化,也会对内在因素产生影响。可以说外在好,内在会更好。因此,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两者在教育方面,形成的育人功能互补。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有共融特点,无法完全分割开,明确了这一点高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1.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的成长与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传递教育的任务需要基于教师完成,教师作为学生与教育之间的桥梁,只有将两种教育形式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与思想。对此,高校需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对教师个人能力进行评估。教师也能够在接受评估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个人技能[4]。高校也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优化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需要跟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完善自身理论基础,在教育中严格贯彻思政教育理念,以身作则带动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并且,教师认真授课也是职业道德素养的体现,教师通过教育展现出来的理念,为学生前进指明了方向,指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完善自己,加强学生的个人信念,实现全面的发展。教师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实际教育中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2.科学开展教育
传统教学思想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学生难以理解,降低教学质量。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开展,应在充分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以往高校中专业更注重技能教学,实际原因在于对道德素养缺乏正确认识。这样导致了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处于教学的边缘位置,难以针对学生专业给予针对性的教学。对此,教师应优化教育课程体系,在思政教育中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结合教育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能够突出学生的教学理念,基于教学开展实现课程相互渗透[5]。将理想、信念等与职业道德教育融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科学的实践项目,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融合的教育方式,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到探究式,强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促进自身素养得以提升。
为了避免教育形式过于刻板,高校应基于思政理念促进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开展思政教育课程,开设专项板块,根据学生未来职业以及社会现实,建立以政治品质为前提、职业素养为特色的统一管理体系。同时,利用思政教育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辅导和支持,探索高校特色教育模式。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不断完善高校专业课程,打造专业+素养教育的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思政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素养和道德思想转化为自身的行为理念,提高教学育人价值,使学生意识到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这是未来社会和工作中需要的重要品质。两种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育人功能方面相互补充,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应意识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根据两种教育相互通融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教学目标[6]。从学习、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改善自身不足,根据自身定位不断努力。对此,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专业领域入手。正确认识专业的同时,促使个人能力与素养同步提升。政治素养是用人单位考察就业人员的前提条件,将思政与职业素养结合,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加强研讨和评估的次数,促进学生基于思政与素养教育协同发展,为日后就业夯实基础。
教师应通过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未来职业中,思政教学的核心内容贯穿在职业素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建立职业素养的基础,对于学生思政学习有引导作用。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依旧不满足于技术型人才,而是需要技能与责任等品质并存的人才。面对工作有勇于向前、攻坚克难信心的人,是当前单位急需的人才。兼备良好的品质与创新精神,是未来学生步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也是保障学生就业稳定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思想品质与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迎接社会的挑战[7]。
教学环境与评价制度一样,是推动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开展的教学实践,多是不脱离校园为基础的活动类型。只有在活动中引入娱乐、志愿服务等要素,才能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校园文化普遍缺乏创新,影响文化活动发挥作用。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作为职业素养教育开展的关键点,将思政理念、职业道德等内容与活动相结合,拓展教育平台的同时,吸引学生的参与。环境对于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更有利于身心发展。高校应积极举办相应的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对于教学质量提升也有助益。校园活动要依托各专业作为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参与活动后能够促进自身的素养提升,日后进入用人单位能展现个人能力。
在高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校园的文化氛围,还可根据独特的校园文化,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从而沉浸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并且,开展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围绕着有差异的学生,实现相互帮助、合作的意识。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在学生不断历练的过程中形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职业素养。步入社会的学生具备合作的能力,才能够在用人单位实现更好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形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8]。合作产生的团队精神,是促使学生发展的动能。高校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学生适应职业的基本要求;
传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不注重自己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教学理论基础。以往的教学教师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且,由于思政具有的内涵具有一定逻辑性,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从课本中解脱出来,利用互联网+教育,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网络的发展带给社会极大的便利,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受益者,对于网络敏感度高于其他人。教师根据这一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微课、慕课等平台。学生面对新型的教学模式,兴趣得到调动,更有助于掌握相关知识,促进综合素养提升[9]。
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自由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平台,依据喜好收集需要的数据,实现自主学习。网络教学也符合职业道德素养的差异性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互联网化的学习模式,促进自身发展。教师灵活的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需求,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践中,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并且,对于学生而言,时代各要素不断发展,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开展工作。面对大数据时代,许多职业岗位面临优化升级,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分重要。利用教育平台夯实学生基础,教师也能充分利用现今技术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开展素养教育提供可靠的数据,促进教育不断改善,获得实效性的成果。
综上所述,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开展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学生日后发展意义深远。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为社会培养出专业优秀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来看,高校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师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创新,采取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融合两项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教学,指引学生对自己做出定位,不断努力前进,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