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下区域性虚拟教研室建设
——以昆明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3-01-26 09:20翟玉玲李法社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8期
关键词:智能+教研室能源

翟玉玲,王 霜,祝 星,李法社,于 洁

(昆明理工大学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3000)

引言

按照教育部有关部署和要求,为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各省教育厅陆续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的建设工作。从教育部开展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出发点来看,虚拟教研室是为了促进优质课程共建共享、优质专业共建共享。

虚拟教研室是传统教研室与互联网的时代结合产物,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各校基层教学组织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也是高校教师教学水平需求日益凸显的产物。它与传统教研室、学术共同体及现有各种类型教研室同中有异,承担着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改革先行先试、教学理念技能示范推广、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等职能。虚拟教研室建设须遵循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前瞻研究和动态建设等原则,而且需要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促进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在此背景下,以昆明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虚拟教研室建设为例,从建设条件、建设可行性、建设特色及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建设条件

虚拟教研室是在各高校原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的,重新组队不受原格局的限制,也不受地域限制,共同建设一门课程或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虚拟实验室,还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实验资源、名师团队,共同提升专业发展,为培养更加全面的新能源领域人才做出贡献。但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基本要求应以实体教研室为运行载体,依托专业或课程已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或一流课程,且区域性虚拟教研室必须由三所以上高校教师共同参与。教研室负责人应由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人等高水平教师担任[1]。

昆明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此次联合不同高校、相近专业申请区域性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以期各校之间优势互补,达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0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省级及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含专业硕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体教研室为依托,坚持学科引领、培养能源类创新型人才理念,采用创新实践育人新机制、互动教学育人新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教育共同体建设新途径等创新方法办学,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升、科教融合不断深入,教学教改成绩斐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广成效显著,社会关注度日益增强,影响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大。牵头成立了“云南-泰国大学联盟”、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中泰新能源研究院,与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共建能源学院,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训,为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培养了一批新能源等领域的高质量人才,解决了“一带一路”能源领域国际产能合作人才短缺难题。

区域虚拟教研室的日常运行机制及主要活动安排如下[2-3]:(1)工作计划、总结制度:联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并对教研室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书面形式总结汇报。(2)教研活动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每两周至少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并认真记录。(3)集体备课制度: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应进行集体备课或经常讨论,其他课程也多进行集体研究。(4)听课评课制度:结合学院听课评课制度,组织教研室教师集体听课或相互听课并进行评议。(5)检查、考核制度:除平时检查教师备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授课情况外,每学期期中开展教学检查活动。(6)带培制度: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积极帮助新教师,新教师的带培应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有效果。(7)教学资料管理制度:做好教研室所有设备、资料等的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人。(8)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整体水平:可组织线上培训,一起进行一流专业建设与“金课”、慕课、微课的建设,打造系列品牌课程,在此过程中同时提升教师的综合授课能力。

每两周定期组织一次教学活动,包括实践教学交流探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探讨、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研讨、教材建设与课程团队建设、专业评价文件学习、课堂新方法研讨、试题库建设和课程标准研讨等[4]。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提升区域虚拟教研室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建设可行性

本教研室主要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建设,学科下设两个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均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构建了面向新能源产业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90%以上的任课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拥有多名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所在学科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平台,联合云南师范大学、楚雄师范学院、贵州大学及贵州理工学院的教师共同参与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具有太阳能和生物质能50余年教学、研发和工程应用的坚实基础;楚雄师范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力促进了地区能源产业发展;贵州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和传统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贵州理工学院是目前贵州省仅有的具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毕业生的高校。各校在专业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以昆明理工大学作为牵头学校,联合不同区域四校教师共建虚拟教研室,借助“智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可通过远程网络技术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有效克服地域差异合作问题,实现“跨省(云南省及贵州省)、跨校(四校)、跨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有效联合,有效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组建一支有实力的教学研究团队。

“智能+”时代下联合西部高校建立区域性虚拟教研室,专业优势互补,教研基础扎实。成员单位特色鲜明,在节能减排、水力发电、生物质、太阳能、农业能源等方面各具特色。领衔单位先后承担了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东南亚能源类专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方面的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项目荣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项目荣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员单位的教学和研究基础扎实,可为本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校际广泛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成员单位长期围绕能源学科开展教学研讨、科学研究,已形成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联合云南省能源类高校形成了人才培养共同体,在本教研室的组建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三、建设特色

云南省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以风电、光伏发电及水电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已成为云南省第一支柱产业。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是2035年成为跨区域能源互联互通枢纽、能源交易中心。在国家“双碳”与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背景下,发挥云南省面向“两亚”区位优势及服务地方能源产业的优势,瞄准“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能源合作人才培养需求,成立“智能+”时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虚拟教研室,打破地域限制,联合相关高校教师及行业领域专家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一个联系紧密、常态交流、共同目标的教研平台。深入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及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在多学科交叉优质课程新体系和智能化、可视化精准教学新模式专业特色基础上,通过联合教研室教师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讨论交流,针对专业或学科共性问题,着眼于具体学科专业发展,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共建共享课件、教案、案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乃至联合实施教学授课,开展教师培训,凝练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实现校际交叉融合,为推动教学质量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四、建设规划

虚拟教研室以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育教学实践为目标,突破时间、空间、人员、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实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推动教学质量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跨专业、跨高校、跨区域进行教师交流研究与提升教学能力提供支持机制,为践行先进教学理念、推广“双碳”背景下“智能+”时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先进教学技术方法提供培训示范平台,最终通过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实现科学化的知识传递。以网络教学平台、直播平台等作为载体和媒介,破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原有教育教学中的地理局限、学科专业局限、行政隶属局限等短板,使从事风能、太阳能、水能、储能等相关技术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教学研究。依托虚拟教研室开展校际合作共享,在建设期间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分类发展,教研室教师全员全过程参与建设,构建跨校“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智能+”时代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有效促进校校联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促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产学研用,在学科建设、科研交流与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能源领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智能+”时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目标的实现,虚拟教研室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联合修订培养方案。联合各高校教师协作,并向相关合作企业咨询,多方沟通和交流,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教学大纲的编写。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需要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分析、行业专家反馈、多校教师探讨交流、培养方案论证等环节,虚拟教研室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能够对每个环节提供支持,包括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中间过程文档整理记录等功能。(2)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由多校建立联合教学团队,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开展教学活动。虚拟教研室支持空间和时间上分散的多校教师进行教学计划联合制定、教学研讨、教学过程反馈、课程达成目标分析与评价等活动。(3)教育资源联合管理与共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多校、多种教育资源的共享问题,主要包括实验室设备资源、实践创新教育平台资源、知识文档资源等。通过虚拟教研室实现教育资源的联合管理,汇总多校资源信息进行管理,并形成共享机制,实现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4)学科交叉融合。进行本科生教育的同时,通过虚拟教研室开展学科共建,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与各高校和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产品附加值提升、延伸产业创新链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将虚拟教研室的作用延伸至学科建设、科研交流与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5)多校教师的合作发展。整合专家人才资源,共同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协调跨学校、学院和专业交叉开设专业课程;协作完成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和管理;协作制定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大纲、教学进程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等教学文件;跟踪教学过程,协调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异地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和探讨,定期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学术交流、教师培训等。通过虚拟教研室,有效凝聚多校专业教师合作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结语

虚拟教研室在新工科建设及“互联网+”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切实解决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提供了虚拟交流平台,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研究、交流、试点、示范、培训和建设等支持机制。

通过建设虚拟教研室,确保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完善,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执行,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联合管理与共享,打造了精品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智能+教研室能源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腾讯云定义“智能+” 万物智联新时代即将开启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