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基于欧林工学院的考察

2023-01-25 16:22闫广芬耿永超
关键词:工学院人文培育

闫广芬, 耿永超

(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0)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是应对新技术革命、新经济业态急剧变革的时代之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溯历史,检视现实,环顾世界,重塑工程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一、 培育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涵

近年来,工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2017年,“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形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并以此为龙头,教育部系统推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掀起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革命。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源,回归工程实践,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同时,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发展进程来看,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现代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的工程教育,既不认为工程是单纯的技术,也不认为工程仅是科学的运用,而是科学教育、工程技术教育、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1]。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莫西斯[2]提出“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思想,认为现代工程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回归工程实践并非简单地回归技术和生产应用,而是在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道德等非技术因素在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再造。现代工程教育凸显出有别于传统工程教育的一系列特征,如工程性、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与伦理性等。人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概念,综合一些学者的研究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是要素观,将人文素养视为各种人文要素的集合,指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由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为等要素构成的主体品质[3];一种是本质观,从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来理解人文素养,将人文素养视作个体为获得自身的自由与发展,通过学习各方面人文知识,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层次、情感价值观和以此体现的精神和内在品质修养[4]。两种观点殊途同归,都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人文行为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和培育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积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内化以主体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最终使个人的行为更加贴合自身、社会和世界发展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工科学生成长为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美国高校的工程教育位列世界前沿。其中,富兰克林·欧林工学院(以下简称欧林工学院)在工程教育改革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异军突起,作为一个纯工科院校,欧林工学院将培养工程师的人文特质视为工程教育的重要目标,建校仅20余年,就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的领军者。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欧林工学院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已有研究涉及许多方面,如探讨欧林工学院的工程课程对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5]以及如何有效开展融合式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6]等。总的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讨论多侧重于工程教育、创业教育和两者交叉而产生的效应,对实现工程与人文融合这一重要的人才培养理路及其成功经验关照不足。因此,本研究以欧林工学院为例,围绕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升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助力新工科建设。

二、 欧林工学院人文素养的培育:C—E—P方案

欧林工学院通过课程赋能、环境陶染和实践磨砺三条培育路径,分别对接人文素养所包含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大重要内容,形成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C—E—P”方案,其中C代表课程(course),E代表环境(environment),P代指实践(practice)。

1. 课程赋能,广博人文知识

欧林工学院将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视为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核心学科,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四个维度开发出一套别具特色的课程方案,将工程与人文结合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赋予人文素养培育最大的动能来源。

(1) 重视人文素养培育的课程设计。为了使教育更好地符合师生需求,建校伊始学校就授权创校教师和首批学生合作开发设计课程,通过一年的尝试与体验,完成了基本的课程框架设计并延续至今。其中,人文课程在欧林工学院的课程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欧林工学院毕业学生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20分,特别规定了人文社会艺术教育不低于10%。为完成学业要求,学生至少要选择3门4分课程或者2门4分课程加一个实践项目,其中每门课程每周大约需要12小时的学习时间[7]。无论是课程的种类还是时间,欧林工学院对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普遍高于同层次、同类型的大学,同为工程专业排名前十的佐治亚理工大学,对工科学生选修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并未做强制性要求,所开课程的预计学习时间仅为欧林工学院的一半[8];即使是世界著名的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对工科学生选修相关课程的要求也仅为欧林工学院的三分之一,开设的课程种类也相对较少,并未涉及文学、音乐等重要的人文知识领域[9]。总体而言,在欧林工学院的课程设置中,这些有助于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处于基础位置,接受人文社会艺术教育俨然已经成为每个欧林学子的必修课。

(2) 围绕人文素养制定的课程目标。欧林工学院制定了明确的人文素养培育目标:“认识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个人与工作、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融入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工作环境,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检视欧林工学院的课程教学大纲,发现课程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提高。第一,确立个人意识和专业身份。自觉反思个人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能够主动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不断演变的个人意识发展过程之中。第二,学会有效沟通与通力协作。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高效地表达个人观点,同时积极倾听他人意见并做出相应反馈,从而不断发展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第三,明确任务规划与实施流程,及时调整进度、克服所遇障碍和不确定性,具备敏锐度与行动力。第四,发展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面对海量复杂的信息,能够保持头脑冷静、敢于质疑,在分析、评估、综合和应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第五,视改善世界为己任。具有世界观念,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整合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不断考量所做决策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将促进世界发展作为不懈奋斗的最终目标。

(3) 人文资源丰富的课程内容。欧林工学院将巴布森学院视为自身发展的母舰,并展开与韦尔斯利学院和布兰迪斯大学的密切合作。与老牌强校的合作拓宽了欧林工学院人文课程的办学资源,学生可以在本校或者合作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中自由选课,所学课程均可以计入毕业学分。具体而言,欧林工学院在人文社会艺术模块开设的内容包括:数字化视角下的摄影、景象和视觉传达、技术史:文化与背景的视角和人际联系:人类学中理解当今世界的工具与概念等。这些课程涉及历史、哲学、人类学和音乐等多个人文知识领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任意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欧林工学院还拥有一支世界上唯一由工程师组成的无指挥管弦乐团。自2002年秋季成立之初,欧林无指挥管弦乐团就作为一门项目制学习课程存在。乐团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学生与教师同为团员,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表达权,他们在分组排练和合作演奏中锻炼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养成与人为善的意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欧林工学院丰富多彩的人文课程一改传统枯燥单一的上课内容与形式,激发了工科学生接受人文素养培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积累广博的人文知识提供了内生动力。

(4) 人文色彩浓厚的教学方式。为给学生提供充满人文色彩的学习经历,欧林工学院实施导师制与朋辈互助制度,强调人际交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1) 导师制。欧林工学院虽然是一所完全本科层次院校,却全面落实了导师制度,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导师。一方面,欧林工学院明确规定导师职责,除了为学生答疑解惑、监督学生学习进度外,还特别要求导师加强对学生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关注。另一方面,欧林工学院特别强调突破教师绝对权威的刻板印象,重视提高学生质疑和提问的热情和能力。2) 朋辈互助制度。为了提高学生的朋辈互助能力,学校定期开展有关倾听技巧、学习技能等培训。教师雇佣课程助理,学生事务办公室也会组织朋辈辅导来免费辅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正在受到关怀并且学着关心他人。欧林工学院的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在欧林工学院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课,他喜欢走向世界去了解不同的人。

2. 环境陶染,内化人文精神

以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嵌套在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依据环境对个体影响的直接程度,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微观、中间、外层、宏观和时间五个层次[10]。学校生态系统处于生态系统的微观层面,是除家庭以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环境系统。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主要由学校环境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同伴子系统共同构成。本研究将围绕这三个子系统对欧林工学院的人文环境进行分析。

(1) 以多样、公平、包容为使命的环境系统建设。为创造多样、公平、包容的环境系统,欧林工学院一方面为师生提供大量相关培训,具体内容包括:如何识别与中断隐性种族偏见、理解并帮助跨性别和无性别者等,不断鼓励师生用包容开放的视野看待异质群体。另一方面,欧林工学院将学生社团作为环境创设的主体力量。社团对全校所有学生开放,所有社团不得有基于种族、信仰、国别、性别、年龄等的歧视。“不歧视政策”不仅在学生社团中得到执行,还贯彻于学校教育计划制定、教学活动安排、入学招生、奖学金评比、体育竞赛、教职人员聘用和学院外包项目竞标等各项活动中,为推进“多样、公平、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

(2) 以全身心关怀为指导的教师系统建设。从学校生态系统中的教师子系统看,欧林工学院强调师生互动要以“全身心关怀”为指导。其一,欧林工学院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估机制,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提出明确要求。理查德·米勒曾说过,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教师都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都想在研究型大学做研究。事实并非如此。在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当中也有些例外,这些老师非常关注学生,想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却碍于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科研的要求而无法实现[11]。所以,欧林工学院采用了与传统方式大相径庭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考核不再以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而是通过衡量教师是否能够积极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并在实践项目中提高能力。这样的评估制度为欧林工学院吸引了一大批积极投身教学实践的优秀教师,更使教师对学生的“全身心关怀”成为可能。其二,欧林工学院积极组织和参加相关教育活动,不断强调和推广教师关怀的重要性。例如,2018年11月,欧林工学院参与了一项大型合作实验项目——重塑教育。各界人士在此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以激发更多有助于未来教育变革的观点。在欧林工学院的提倡和带领下,与会者在未来教育机制变革的方向上形成了重要共识——情感和真正的关怀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3) 以培养交往能力为优先的同伴系统建设。从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同伴子系统看,欧林工学院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优先。欧林工学院对学生个人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中蕴含着以下多条同伴相处的准则:1) 奉献,积极主动为同伴、为学院发展做贡献,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利益;2) 诚信,信任他人、待人坦诚;3) 尊重,平等待人、注意言辞表达;4) 善于倾听,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学习倾听的技巧并秉承一颗同理心,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5) 思维开放,理解、包容他人多样的处事风格。欧林工学院通过这些准则,将学生的价值体系培养基于诚实、公平和尊重等人格的塑造之上,促进了人文环境的形成。

3. 实践磨砺,塑造人文行为

通过对人文课程和人文环境的改进,欧林工学院完善了学校层面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客体条件,而任何素养和品质的提升都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欧林工学院通过课内的教学实践和课外的社会实践两条路径实现了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主体认同和自主培育。在实践活动中,人文素养外显为人文行为,其培育必要性得到证实,培育成果得到巩固。

(1) 主张通力合作的课内教学实践。欧林工学院推崇协作的学术文化,所有课程都包含课堂活动与合作探索环节,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行动者。欧林的课程是跨学科的,各专业的学生会参加一组共同的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数学、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整合将工程与整个学科领域连接起来,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能成为同学,整个学校便成了一个协作的班级。这种主张合作的课内实践形式在2021届学生艾米·冯(Amy Phung)的学习经历中得到体现。她曾在导师戴夫·巴雷特(Dave Barret)的帮助下到新西兰水域研究深水机器人,并以此作为“机器人学”的结课作业。她曾说过,欧林工学院将你学到的知识在超出校园的范围产生实际的影响,这里的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工程的意义,学生之间也在互相印证着彼此的价值,而这一切都巧妙地内置于课程之中。

(2) 强调切己体察的课外社会实践。欧林工学院推动教学走出教室,与社会实践实现直接对接。以人类工程学为例,这一课程要求学生到社区与老年人合作完成实践项目。课程要求中特别强调,学生要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建立情感联系。在与社区搭档的相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工程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其中一个实践小组的社区搭档琳达因身体原因平时出门需要携带氧气装置,而普通的背包不能满足她的需求。“琳达队”在了解情况后专门为她制作了一个背包,并结合使用反馈多次改进,最终解决了她的实际问题。该团队在实践项目结束后,仍在不断呼吁社会大众增加对老年人的关怀。他们在“每日反思”中写到:“我们正在记录那些年长者的独特经历,并把这些故事汇集成册,自行出版。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传播他们的故事,为年轻一代了解年长一代的生活提供更多样的视角”。从该团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实践项目不仅给社区老年人带来便利,更使学生拥有了人文情怀和持续的人文素养。

三、 C—E—P方案的特点与成效

1. 欧林工学院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的特点

(1) 培育形式多样化。欧林工学院通过课程、讲座、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学校提高了人文课程的占比,重视课程人文目标的实现,切实做到了“人文课程化”与“课程人文化”,将人文知识学习落实到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人文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等其他非人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培育。其次,学校为教职员工及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培训讲座,力求消除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平等现象,培养学生真诚、内外一致、积极关注他人的优秀品质。再次,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参加实践项目时用自己的所学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或方便,同时也在实践中获得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逐步明晰自己的研究志向,人文素养在此过程中渐渐内化于心。最后,学校根据学生的意见和需要设立不同目的导向的学生社团,把有共同志趣和特征的学生集结在一起,保证他们的正当利益得到保障,多样人格得到尊重。总之,欧林工学院通过人文课程、培训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培育主体多元化。欧林工学院通过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主体作用,实现了学生群体间、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了互相关怀、共同发展的良好人文氛围,为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力。在学生层面上,校方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效应,让学生互相成为彼此的培养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经过培训的课程助理、学习资源联合设计师以及同辈辅导员们可以提供免费的帮助。在教师层面上,教师间的密切合作与平等交流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示范作用。欧林工学院不设置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所有教师隶属于教务处,从而增加了教师间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多种教师合作组织形式,欧林工学院的教师也因其团队协作精神而广受认可。在师生互动层面上,学校强调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个人身份、经历、价值观和事业目标等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资源,指导学生规划未来并付诸实施。

(3) 培育效能持续化。一方面,欧林工学院重视学生终身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欧林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督促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实现个人价值,更为他们养成人文思维、实现社会价值、成为国际化人才指明了成长方向和前进道路。另一方面,欧林工学院重视与毕业生保持联系,强化人文素养的培育成果。学校成立的终身学习小组组织毕业生参加网上研讨会,校友之间可以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分享资源,互相帮扶。因此,学生毕业后依然可以向自己的导师寻求帮助与合作,他们的合作项目也同样计入导师的教学评价考核当中。由于欧林工学院的学生可以获得持续的关怀与培养,学生毕业后又将这种关怀与培养传递给他人。例如,2019年从欧林工学院毕业后,安德鲁·霍姆斯(Andrew Holmes)指导了约60名中国大学生完成暑期工程项目。在为期6周的项目中,他要求每一位成员定期交流经验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倾听和感受能力。

2. 欧林工学院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的成效

人文素养具有内蕴性,其培育成效难以完全依靠量化指标来判断。学生是人文素养培育方案的作用对象,学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校的培育成效。具体来讲,可以从学生的主体视角和客观评价指标考察。

从学生的主体视角来看,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校园人文氛围的认可度与满意度较高。根据2019年欧林工学院的年度报告,有52%的毕业生为母校的发展进行了捐款,其中,2006届至2010届校友的平均捐款率已经达到72%[12]。可见,广大校友对学校具有很强的归属感与感恩意识,反映出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高度认可。在2021年的“普林斯顿评论”中,欧林工学院被评为“学生最快乐、教授最可亲、深受本校学生喜爱、最佳宿舍、最佳生活品质、最佳就业服务”等11项称号。在对学生的随机采访中,2022届学生亚历山大·温斯特鲁普(Alexander Wenstrup)曾说:“欧林工学院有一股团结互助的学风,在这样的学风影响下,我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的知识多到让人难以置信。这种学风促使我尽最大的努力学习,因为我也希望能帮到其他同学。”在校生杰基·曾(Jackie Zeng)被采访时说到:“在欧林工学院,几乎每个同学都彼此相识,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真的很享受欧林工学院这种充满关怀的温馨氛围。”这些都表明学生对欧林工学院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的认可。

从客观的评价指标来看,学生的培养完成度和毕业去向是学校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一方面,欧林工学院通过践行人文素养培育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培养完成度。根据官方统计,2015—2021年欧林工学院每年学生的毕业率为97%[12]。有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0年全美大学六年内毕业率为60%[13]。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欧林工学院的毕业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足见其培养完成度之高。具体到不同群体学生的毕业率上,欧林工学院近六年内男性毕业率为95%,女性毕业率为100%,获得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学生的毕业率为100%,获得联邦学生贷款的学生毕业率为91%[14]。通过对比,发现性别、种族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毕业率相差并不大,这也充分反映出欧林工学院“多样、公平、包容”人文环境的成效。另一方面,从毕业生的去向来看,毕业生大多通过考核筛选,进入知名学府深造或是就职于知名企业。据统计,2021届的76名毕业生中,有13名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有3名学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2名学生进入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其余分别升入布朗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知名学府。有43名毕业生已经成功就业或从事研究工作,其中有4名学生进入福特公司,进入脸谱网、微软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各2名,其余分别进入亚马逊物流机器人公司、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等。从学生的就业待遇与发展前景来看,在2018至2020年,欧林工学院88%的毕业生在毕业后6个月找到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中就业学生的平均年薪高达87 361美元。根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的报告,2020届美国大学本科生毕业后的平均年薪为56 576美元[12]。除了薪资待遇相对较高以外,欧林工学院的毕业生也在未来的发展与晋升中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相对突出,这也表明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性。

四、 经验与启示

我国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兼具工程与人文的融合型工科人才。有关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研究指出,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实施过程及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仍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轻视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文化包容性、家国情怀等要素[13]。本研究将从欧林工学院人文素养培育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3方面入手,为解决我国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案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方案设计:师生协同参与

如果一项教育制度使教师被迫按照既定方式教学,那这一制度便不可能满足师生的需求,甚至在挑战他们的价值感和尊严感[13]。让教师和学生成为人文素养培育方案的联合设计者,才能保证所教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擅长的、学生需要的;保证所教授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信奉的、学生认同的;保证所教授的人文行为是教师身体力行的、学生自觉遵从的。因此,师生协同参与设计、制定课程方案十分必要。

(1) 学校要激发广大师生的使命感和自我决定感,让师生勇于表达想法、主动参与课程方案设计。首先,应明确师生使命感与自我决定感的内涵。工科教师的使命感在于立足人类发展的视角从事科学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文思维模式。学生的使命感在于突破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把知识应用到促进人的发展中去,服务于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去。自我决定感在于广大师生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对学习人文知识、养成人文精神、践行人文行为、为人文素养培育方案建言献策等行动做出的自由能动的选择。其次,要以使命感和自我决定感为核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学校要增加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师生在实践项目中亲身感知教学和知识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知名校友和在校生沟通交流平台的建设,让师生以此了解自己巨大的潜在价值与社会使命。

(2)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意见收集和反馈机制,为师生参与方案设计疏通路径。虽然“欧林合伙人”制度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但欧林工学院师生间“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定位值得我们借鉴思考。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为人文素养培育方案提供最直接、最具体、最符合实际的意见与反馈。因此,人文素养培育方案的设计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主动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倾听广大师生的心声,认真采纳师生的合理建议,鼎力推进师生有效参与的相关奖励机制建设。

(3) 学校要营造允许试错、敢于冒险的良好氛围,为师生参与方案设计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师生协同参与使人文素养培育方案的设计焕发了新活力,同时学校要认识到改革便会存在失败的可能,而失败带来的后续影响导致高校师生陷入敢想不敢提,敢提不敢做的思想困境。稳妥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创新的机制也因此受到掣肘。要想冲破这一局限,必须给高校和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并扩大容错范围,明确容错内容,完善配套纠错制度,保障高校师生能够创新并敢于创新。

2. 方案实施:关注人际影响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大幅提升,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失调。教师无法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机会不断减少,朋辈关系不断疏远,教室仅仅成为一个知识传授场所。然而,人文素养的培育并非想象中那么难,任何时间地点学生都会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完成自身人文素养的更新与改造。具体而言,可以从教师团队、学生社团、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估4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要打造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言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从而使人文素养培育可以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其次,学校要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积极推动社团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同辈效应的积极作用。再次,学校要积极组织课外师生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与机会,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最后,学校要改革教学评估方式,将学生对教师的熟悉度和认可度纳入评价制度当中。综合以上措施,在校园内形成尊重、包容、平等、友善的良性人际圈,使人文素养培育方案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作用。

3. 方案评估:重视实践效用

人文素养的培育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重要途径,但人文素养的检验绝不等同于单纯的人文知识答卷考试。作为一个量化指标,测试分数代表着客观公正,是理性思维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然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是感受和理解事物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过于追求分数,只能让学生失去思考知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要坚持分数与实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成果检验更是如此。只有在实践效用中体现出的人文素养才是学生真正内化吸收的人文素养。对人文素养的检验,欧林工学院的评估形式、主体和范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评估形式上,注重考试与实践的平衡。人文素养不能只通过卷面考试成绩衡量,更要在实践项目中检验。高校在人文素养课程中要鼓励和组织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参加实践项目,把实践项目中学生的表现和项目成果纳入考核的范围中。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符合个人兴趣与能力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学会感悟和理解自身与他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在评估主体上,兼顾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的统一。具体而言,教师主要负责宏观方向的指导和必要社会资源的提供,给予学生一定的行动自由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并根据团队的合作情况作为对学生个体评估的依据。引入同伴互评时,应注意为避免团队互评的主观因素,在增加实践项目的同时,高校要不断更新实践团队的成员,尤其鼓励不同能力专长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一队。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得到同伴们综合而客观的评价。在评估内容上,不断扩大考察范围,将社区反馈、企业评价作为依据,纳入学生评价的范畴。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企业实习的形式相对侧重于学生未来就业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社区实践的形式则侧重于了解并利用所学工程知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在强调师生合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校企合作以及社区活动在实践项目中的作用。相应地,学校在评估学生人文素养时,要重视企业与社区服务对象的反馈以及实践项目的成果,统筹考察各领域和多方意见,最终得出客观真实的人文素养考核结果。

猜你喜欢
工学院人文培育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绍兴
A Syllabus designed for business English
The rationale for Business English Syllabus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A Report on Obser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