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娜娜 许二平 李益东 康丽杰 周恩惠
(1.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仲景方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3.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又称变应性鼻炎,是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合并鼻窦炎、中耳炎及结膜炎等,对下呼吸道炎性疾病(如哮喘)的进展有着重要影响[1,2]。过敏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3,4],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接触空气中的尘螨、花粉、粉尘等因素有关[5],通常的治疗措施即抗过敏疗法,效果显著,但停药后易复发。
中医学上虽然没有过敏性鼻炎这一病名记载,但根据其具体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纳到“鼻鼽”“鼻渊”“脑漏”的范畴。中医临床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也可涉及脾、肾等脏。病因多为感受外来邪气,体内热邪犯鼻,情志过极,体质虚弱等。主要临床表现以打喷嚏为主,伴有鼻塞、鼻痒、流清涕等。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六经辨证的先河,也为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首辨阴阳,继辨归经,再辨方证,病位与病性相结合。过敏性鼻炎的六经辨证多为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因此,在运用经方六经辨治过敏性鼻炎具有很大的临床优势。笔者从经方六经辨证的角度出发,运用六经辨证临床思路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探索经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思路。
1.1 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中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条既有太阳表证未解,又有阳明内热已成,出现了汗出而喘的症状。麻黄与石膏相配伍使用,解在表之邪与清阳明之热并行。笔者常用处方为:生麻黄8 g,炒苦杏仁10 g,生石膏30 g,炙甘草6 g。若咳痰黄稠者,加鱼腥草、桔梗等;若咳喘严重者,加紫苏子、枇杷叶等。
1.2 太阳太阴合病 《伤寒论》中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本条提示病机为外感寒邪,里有水饮。平素内有水饮的人,一旦感受外界的寒邪或者其他邪气,容易导致水饮激荡,而出现咳嗽、咳喘等症状。笔者常用处方为:生麻黄10 g,桂枝10 g,法半夏15 g,干姜10 g,细辛3 g,五味子10 g,生白芍15 g,炙甘草6 g。若痰量多,色白者,加紫菀、款冬花等;若气喘无力者,加黄芪、党参等。
1.3 少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虽为太阳病,但其外有太阳表证,实为少阳太阳合病。需要和解少阳,兼以清解阳明并举,常用处方为:柴胡18 g,黄芩12 g,清半夏15 g,枳实10 g,生白芍15 g,生姜3片,大枣4枚。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苏子等;若久病,内有瘀血者,合桂枝茯苓丸。
2.1 麻杏石甘汤案 张某,男,32岁。河南周口市人,初诊:2015年10月12日。主诉过敏性鼻炎3年余,平素体质差,易感冒,近几日因外出劳作后淋雨诱发鼻炎发作,发热37.2°C,鼻塞流清涕,少汗出,患者遂自行口服感冒清热颗粒、蒲地蓝口服液,虽热退,但仍鼻塞流涕,此时鼻涕已转黄,并伴有咽痛,患者遂来门诊要求中药治疗。
刻下症:咽痛、鼻塞流黄涕,少汗出,二便可,舌质淡、苔薄黄,脉浮滑小数,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
生麻黄8 g,炒苦杏仁10 g,生石膏30 g,桔梗10 g,鱼腥草15 g,炙甘草6 g。3剂,水煎服300 mL,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10月16日。患者服药后诸症均明显好转,现鼻涕已转清,且量少,咽痛已,由此可知患者内热已除,遂以桂枝汤加茯苓、白术、荆芥、防风,上方前后服药30余剂,患者鼻塞流涕症状消失,又嘱咐患者以玉屏风颗粒善后。后随访一年余,患者鼻炎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初得病时,发热,少汗出,鼻塞,流清涕,典型的太阳证,服用西医抗菌消炎药后,发热症状控制而中医证型仍未改变,刻下呈现咽痛,遇风邪加重,鼻塞流黄涕,少汗出,纳差等仍为太阳阳明合病征象。因此选用麻杏石甘汤为主方来解表清里,因流浊涕明显,使用鱼腥草加强清热的效果。二诊时,热象已消失,仅剩太阳表证,使用桂枝汤加茯苓等清除体内的表邪。
2.2 小青龙汤案 成某,女,18岁。大学生,初诊:2018年3月29日。主诉感冒症状持续半年余,终日鼻塞,时有流清水鼻涕,余无不适,患者经人介绍来门诊治疗。
刻下症:鼻塞、流涕,恶风,舌质淡、苔薄白润,脉滑细,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给予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生麻黄6 g,桂枝15 g,法半夏15 g,干姜10 g,细辛5 g,五味子(捣碎)10 g,炒白芍15 g,桔梗1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300 mL,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4月10日。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自觉轻松,遂上方减细辛为3 g,续服7剂。
三诊:4月21日。患者服药后,已无明显不适,遂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后随访半年,鼻塞症状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初诊时可见鼻塞、流涕、恶风等太阳表证的征象,也可见舌苔薄白润,脉滑细等太阴里证的征象。故判断患者为太阳太阴合病,使用小青龙汤加减解表散邪、温化水饮。二诊时,症状减轻,说明药证对应,继续使用上方。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有其他的不适,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
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与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由IgE介导的介质 (主要是组胺) 释放有关,最终导致鼻黏膜出现非感染性炎性的表现[6]。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素体禀赋不足,又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以及情志等因素导致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依据患者的体征,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查等确诊[7]。使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治疗[8],临床效果虽快,但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大和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不适合作为长期诊疗的手段[9]。
中医诊断本病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和舌脉等征象,运用经方六经辨证思维,先辨病位,后辨病性,辨别六经,再辨方证,以求得方证对应,可以起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的作用。中药治疗本病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长远性以及可靠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