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逻辑

2023-01-24 17:21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平总书记育人

严 培

(湖南开放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同时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围绕教育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其之探究,能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为当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指南。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起点

价值只有在满足主体的需要时才能得以体现。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1]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并逐步发展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把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的首要前提是要有“人”的存在。这些观点反映出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下的深化与发展。马克思深谙百姓疾苦,以劳动群众的切身诉求构建科学理论,创立思想体系,将“人民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奉为使命,为建立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而要追求人民解放、全面发展,就必须将实施全面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手段。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马克思主张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以造就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我国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着眼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劳动。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劳动”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始终坚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以实际行动回应百姓提出的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个有价值的思想理论,不仅仅要具备正确性、逻辑完整性以及科学性等要素,还要考虑将其置身于当下的时代环境中去检验,否则其价值将大打折扣。教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同志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将人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既符合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求,更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2019年3月22日,他在同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见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3]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人以提高人民的幸福度和获得感为己任,这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4]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将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发展教育的度量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考虑当下短期的需求,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完善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三)解决教育事业新问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满足了人民的基本需求。根据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虽然与欧美国家90%左右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就高等教育规模总量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双一流”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得到重大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对于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但优质资源供给紧张,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凸显,并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这主要体现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以及教育规模体量偏小两个方面。另外,教育改革还面临着信息化、国际化的挑战,这与人民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迫切心理形成强烈反差。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关注群众的热点问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标尺,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将教育发展推向更高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新期盼,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6]。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特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反映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价值立场,体现着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包含着教育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特性:

(一)人民性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教育是民生更是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党的领导人都十分注重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1952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扫盲运动;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7];1994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8];2010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9];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0]这些重要论述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便是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使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民的权利,而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宗旨。社会的发展变迁对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单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往往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好的教育可以显著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评价有多种维度,然而教育则是最予以期待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可以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满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眼于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注重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这是对人民期盼的最好回应。

(二)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事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常挂心间的国之大事,他多次强调要重视教育公平,始终坚持为实现教育公平而不懈奋斗,把人民当成教育改革的阅卷人。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要回应人民期待,学有所教;同年,向世界宣告“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11];2014年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12];2015年提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公平[13];同年提出发展乡村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14];2016年提出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5];2017年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6]。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体现出促进教育公平始终是党中央重点关注的民生大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正逐渐向教育强国迈进。当前,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不再是多年以前的教育普及,而是增加了“优质”二字,即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新的追求与目标,这是对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高度重视,能够让每个个体都有均等的机会享受优质资源,充分激发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让他们都有机会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三)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就是为人类求解放,其涉及经济、政治、思想等层面的解放,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关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初心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未来社会的构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条件。马克思曾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社会发展进步必然助力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基石[18]。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教育是一种手段、方式或路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目标。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广施教育,广为培养,才能涌现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在新的时代,面对不断更新的国内外环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教育是促进个体成长的途径,并且为人类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了道路。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价值归宿。这就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做好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一)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教育是“人”的事业,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及国家命运前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9]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使命,要把立德树人这一主题贯彻高等教育始终。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品德修养,锤炼专业本领,厚植爱国情怀,勇当时代奋斗者、开拓者。教育和引导学生明大德,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内化为中国人民实现复兴梦想的价值选择,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为先为重;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自觉践行和维护社会公德;教育和引导学生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操守,加强品德修养;始终坚持以为党和人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党和国家发展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0]。办学方向不可有偏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即为“本”。教育是首要的民生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要将教育放到人民利益的首要位置,以人民满意为尺度。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重要作用。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流思想,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达到铸魂效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紧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最好的教风、学风及工作作风、最高的育人水平、最优的管理服务,培养下一代可堪大任的新生力量,为党培养优秀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发展输送青年人才。

(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1]“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扛育人重责、身负时代重任。

当下,高等院校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实现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信仰、保持清醒、不忘育人使命。要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要求,既要当好知识的传递者,又要当好知识的创造者,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将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成长财富。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追求持续发展,潜心问道,知行合一,努力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为未来社会培育新人。

猜你喜欢
公平总书记育人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公平对抗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