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昭良,曾雅茹,吴春玉,朱媛媛
(泉州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后,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全面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围绕全面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办学方向,坚持服务需求,创新机制模式,深化协同育人,贯通职前职后,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全面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师范人才培养上发挥风向标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高等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的步伐,也开启了一场改革运动,主要的标志就是建设国家一流特殊教育专业和培养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在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就如何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建设国家一流特殊教育专业和培养卓越特殊教育教师,也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办好特殊教育的重要举措。1994年在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颁布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首次提出了“inclusive education”(融合教育)概念,并指出:“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全体儿童应在一起学习,无论他们有何种困难或差异。”从此,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一起接受融合教育成了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启了一场以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模式的融合教育实践探索,并于1994年颁布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为随班就读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7年,将“融合教育”词语写入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标志着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已经迈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标志着将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确定为我国特殊教育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2021年颁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以适宜融合为目标”“推进融合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吹响了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号角。《行动计划》要求,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原则,尊重残疾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现适宜发展,让残疾儿童青少年和普通儿童青少年在融合环境中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长进步。
2022年泉州师范学院入选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院校[1]。作为试点,泉州师范学院开发高等院校师范生融合教育通识课程资源,提高师范生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探索形成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新机制,标志着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师范生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和讲授相关内容,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的改革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
2014年教育部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针对教师培养的问题,要求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要适应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201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要围绕我国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创新机制模式,建设一流师范专业,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师范人才培养上发挥风向标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高水平、有特色的特殊教育专业基本落地,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确立,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明显优化,教师教育质量文化基本形成。因此,卓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改革,要求对专业的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和更新。
2014年,泉州师范学院的“跨学科多领域协同培养卓越特殊教育教师”项目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是适应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探索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的培养机制,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具体落实,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求2019—2021年分三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按照“双万计划”要求,要发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示范领跑作用,建设一批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分“两步走”实施,第一步是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二步是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
为了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通过专业认证来建设国家一流专业。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师范类专业分级分类开展认证,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通过对师范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019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了《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特殊教育专业一级认证定位于专业办学基本监测要求,包括16个专业办学核心数据监测指标,旨在促进各地各校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基本建设。特殊教育专业二级认证定位于专业教学质量合格要求,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以定性指标为主,旨在引导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合格标准。三级认证定位于专业教学质量一流要求,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在二级基础上要求标准内涵递进,以评促强,追求卓越,打造一流质量标杆。二、三级标准在特殊教育认同、人道主义精神、康复训练、融合教育等方面凸显特教特色。
2019年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特殊教育专业国家二级认证的要求和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情况,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再次论证和调整,并于2021年申报国家级二级特殊教育专业认证。
1.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改革历程 为适应福建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需要,1994年泉州师范学校(泉州师范学院由泉州师范学校、南安师范学校、泉州教育学院和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开展了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的改革试点,开始有计划地设置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使普通师范学生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当时的做法是在普师专业的“教育学”课程中增设一章“特殊教育专题”,普及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适应小学和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需要,2004年开始在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增设特殊教育课程模块,开设“特殊教育概论”“儿童行为矫正理论”和“中国手语”等特殊教育课程。2007年开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增设特殊教育课程模块,开设“特殊教育概论”“儿童行为矫正理论”和“中国手语”等特殊教育课程。2009年学校开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方向),2016年将“特殊教育概论”作为全校师范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使师范类学生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毕业生分布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特殊教育领域随班就读或融合教育的专业教师。2017年开始在普通教师培训中增加一定比例的特殊教育内容和相关知识,共3个学分,提高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2020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在原特殊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再增设“融合教育导论”和“融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开启全面培养小学教育融合教育师资的探索。
2.融合教育试点学校培育试点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家颁布了《“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以适宜融合为目标”,通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以全面推进我国的融合教育。2021年福建省开展四年一个周期的“融合教育试点校”培育工作[3]。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特殊教育改革试点校和融合教育试点校遴选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逐级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确认38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为全省“融合教育试点校”。《通知》要求:
一是完善改革实验方案。各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项目学校根据专家审核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项目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明晰工作任务清单和时间表,制定切实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各地各校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大胆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符合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增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到2025年,经过系统培育,形成一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实践成果,引领和带动全省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立培育工作机制。省级改革试点校培育周期一般为四年,各市、县教育局要建立完善培育机制,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保障水平。要成立专家指导组,指导项目校进一步完善并认真实施改革实验方案,常态化开展过程性评价指导工作活动,及时解决改革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改革探索取得实效。设区市教育局要建立年度绩效评价机制,总结工作进展,分析存在问题,推进整改提升。省教育厅将适时开展随机抽查、巡回指导和中期评价,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各地各校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培育期满,省教育厅将根据试点工作成效,择优遴选部分试点校分别确认为福建省融合教育改革示范校。
三是加强支持保障力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试点校支持保障力度,主动协调当地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在教师配备、岗位设置、人员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省教育厅将对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在课题立项、经费奖补、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为全面推进福建省“融合教育试点校”培育工作,2021年福建省开始了大规模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对150名普通学校教师和开展随班就读指导工作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师进行了培训,为全省38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的“融合教育试点校”提供种子教师。2022年4月泉州师范学院入选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院校,将通过持续开发师范生融合教育通识课程资源,使得师范生的融合教育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自1988年成立特殊教育专业以来,泉州师范学院一直承担着福建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2014年,泉州师范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学校。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的培养机制,落实“跨学科多领域协同培养卓越特殊教育教师”项目,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泉州师范学院获得教育部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后,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探索:
1.建立大学—医院—特殊学校“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一是建立泉州师范学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特殊教育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明确全方位协同培养内容。泉州师范学院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制定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资源,组织“跨学科多领域协同培养卓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建设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二是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泉州师范学院与福建省教育厅合作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福建省教育厅统筹规划区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泉州师范学院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积极利用泉州师范学院的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7年以来,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积极开展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特殊教育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2名培训学员获得福建省特殊教育名师称号,19名学员获得特殊教育学科教学带头人称号,500多名教师成为全省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福建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2.推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一是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以2021年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构建通识课程、教师教育基础课程、特殊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特殊教育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二是突出实践性内容导向。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突出实践导向,紧密结合特殊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借鉴国内外教师培养最新研究成果和模式,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特殊教育教学案例和特殊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延伸和扩展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课堂不再等同于“理论课”,支持学生在大学课程里也能获得特殊教育实践知识和技能[4]。
3.整合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一是建立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泉州师范学院整合优化特殊教育教师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配足配齐特殊教育类课程教师。聘请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名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省优秀特殊教育教研员,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东华大学等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授担任兼职或全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二是形成特殊教育协同教研机制。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融合教育试点学校通过广电网络云平台——“特殊教育云端学校”构建了一个教师协同教研的新机制,同时也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提供了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智慧教室。
1.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历程 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1988年创办于泉州师范学校,2000年招收大专层次学生,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学生,2010年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起招收福建省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2014年特殊教育专业获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点。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于2010年,之后每年招生规模在50人左右,2022年在校生213人。
特殊教育专业依托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闽台交流合作中心”项目和已创建的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特殊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组建跨学科领域专家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合作与项目研究,推动特殊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2018年以特殊教育等四个二级学科为主的教育学学科获批福建省高校应用型学科。
2.国家一流特殊教育专业建设 一是调整培养目标。2019年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启了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历程,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十四五”期间,泉州师范学院秉持植根泉州、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学校培养目标调整为建设教师教育底色更加鲜明,应用型办学特色更加彰显,社会影响力更加突出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培养敢拼会赢、创新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1年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特殊教育专业国家二级认证的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培养适应国家、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扎根福建,有坚定政治立场、师德高尚、特殊教育情怀深厚,具备所教学科素养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意识、综合育人和反思实践能力强,在义务教育阶段从事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符合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二是明确毕业要求。根据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强调“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精神和二级认证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重新明确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证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合格标准。在师德规范方面,要求具有坚定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己任,具备良好的师德规范。在教育情怀方面,要求具备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认同特殊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特殊儿童观,愿意从事特殊教育。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掌握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和基本方法,了解特殊教育相关的康复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将其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能运用常用的评估工具和合适的评估方法评估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能合理制定和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个别化教学方案,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综合育人方面,要求了解学校各种育人活动的价值与规律,具备组织班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并在活动与教学、康复训练中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初步能力。在班级指导方面,要求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规律,掌握班级管理规律,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落实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掌握管理学生情绪与行为的策略。在学会反思方面,要求具有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门外语和国内外特殊教育信息检索技能,对特殊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在沟通合作方面,要求理解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具有与特殊儿童、家长、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沟通与合作的意识。根据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对照“一践行三学会”和二级认证对教学质量合格标准的要求,对2021届毕业生毕业要求的8个一级指标综合达成度进行了评价,综合达成度均在0.8以上。因此,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通过四年特殊教育专业内涵建设,2021届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综合育人、班级指导、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的评价达成度均在0.8以上。
1.加强融合教育实践 师范教育专业每门课程均提倡平等和融合的理念,体现融合式教学实践性,鼓励师范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所学的每个科目、每项内容均适用于不同背景的学习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师范专业相关课程中精心挑选随班就读优秀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践教学案例。将在福建省38所融合教育试点学校[5]分阶段、有步骤建立师范教育专业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加强校外融合教育实践。
2.培养融合教育师资 传统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主要是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但融合教育课程又不仅仅是特殊教育课程,教师教育培养应该跳出特殊教育课程的局限, 拓展课程内容,设置融合教育模块,将融合教育渗透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泉州师范学院将以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院校建设为契机,开发师范生融合教育通识课程资源,提高师范生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探索形成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新机制,以“+特殊教育”模式全面推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在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融合教育模块课程;以国家“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创建融合教育专业,培养更多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融合教育教师。
1.探索联合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无处不在的卓越教育,《卓越教育无处不在》提出了卓越教育的七大基本要素[6]:配备优秀师资队伍、培养卓越的教育领导者、建立学园式的教育体系、支持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世界一流的课程、建立公平有效的问责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些基本要素为培养卓越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了理论参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特殊教育发展中长期目标,即“办好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促进医教结合”,为我国培养卓越特殊教育教师指明了方向。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培养富有爱心,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教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师范院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和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模式。
2.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特殊教育专业将以认证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师范类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内容比例,在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中落实特殊教育相关内容要求;继续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将融合教育知识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泉州师范学院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福建省特殊教育实际需求,每年招收50名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就业”。2023年将申报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1.分阶段梯级推进 按照国家要求,分“两步走”实施特殊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第一步,报送的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二步,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按照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两步走”战略,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2019年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划经过三年建设,2023年通过国家特殊教育专业认证二级标准验收。“十四五”期间,特殊教育专业将在国家二级标准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发展和完善,积极推进国家一流特殊教育专业内涵建设,争取在“十四五”期末达到特殊教育专业认证三级标准要求。
2.对准指标,以评促强 特殊教育专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专业评估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遵循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配置特殊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以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推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按照8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要求,以评促强,追求卓越,在特殊教育认同、人道主义精神、康复训练、融合教育等方面凸显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特色,完成国家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试点单位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