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征地拆迁补偿模式研究

2023-01-24 08:17成都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张潇杨晶晶任杰郑静
区域治理 2022年4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征地补偿

成都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张潇,杨晶晶,任杰,郑静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征地拆迁对于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工作又直接关系到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引发尖锐的矛盾冲突,影响社会稳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新形势下拆迁工作难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速度的“瓶颈”。拆迁补偿工作需与时俱进地探索有效的方案,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

一、新时代征地拆迁工作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征地拆迁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们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同时,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导向,是新时代征地拆迁工作需要遵循的要求。征地拆迁工作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涉及群众核心利益,工作中应形成合理的补偿方案,履行规范的程序,切实保障被征拆者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征地拆迁补偿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征地补偿标准待提高

从笔者参与的征地和项目类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经验中分析,当前群众普遍认为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偏低,且情况持续的时间较长。部分区域城市建设加速,征地开发量较大,但执行的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制定的时间较久,而社会的物价和房价水平都在不断增长,对于被征拆者而言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费用的购买力不足,甚至无法保障被征拆者的基本生活,因此引起群众较强烈的抵触。从补偿款的发放角度分析,由于征地控制区新建房屋的审批限制,以及年轻人的流出,农村房屋多数是家中老人修建,实际上房屋的户籍人口较多,成年子女结婚后也可共同享有房屋补偿,导致房屋拆迁的补偿费会被多人分配,均摊到每个人手中的补偿金额会更低。根据互联网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6%;比2019年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4.0%。2021年,全国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0396元/平方米,同比增长4.2%。受到消费压力和房价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被征拆者在安置方案的选择方面也不断变化,早期群众倾向于选择货币安置方案,不过随着房价的增长,选择货币安置方案后购买新建商品房需要缩小预期或者自己添补,因此很多被征拆者不再选择单一的安置方式,更倾向于组合安置,比如家庭安置人员中部分选择优惠购房安置,部分则选择货币安置。被征拆者选择组合安置方案,更多是出于无奈,进而影响了群众的积极主动性。

(二)政策宣传方式待优化

从征地拆迁工作实际分析,只有少数的群众对相关政策标准有着深刻的了解,部分群众不了解或者完全不清楚。群众希望得到准确且全面的征地政策和补偿安置标准等相关信息。目前,人们主要是通过QQ、微信群、邻居聊天、征地动员大会等了解信息,群众的消息得到需求与消息得到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通过此现象可以发现,当前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中,政策宣传工作未跟上,采用的宣传方式落后,无法满足群众的信息获得需求。官方未占领政策宣传高地,且宣传的质量不高,使得群众只能通过社群传播或者闲聊等途径获得消息,很容易接收不准确的新信息,进而影响到拆迁征地配合度,甚至会引发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除此之外,很多负责征地拆迁宣传工作的人员,缺少正规系统的培训,自身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不足,传递政策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偏离实际的情况,影响到补偿工作开展的质量。

(三)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保障问题

从社会普遍关注的角度来说,对征地群众安置保障的关注点主要包括住房、就业、医疗以及养老。目前,很多项目的征地补偿方案主要集中于货币与住房,部分区域的征拆补偿标准对被征者的养老与医疗问题也有相关规定,然而在就业保障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少部分失地农民有正式职业,多数拥有临时性工作,还有部分为待业状态。在补偿安置方面,部分地区提供了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不过实际参与的人数很少。很多技能培训项目不符合群众的就业需求,未能实现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部分群众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获得了征地拆迁安置费后,用于赌博娱乐或者过度消费,短短数年便挥霍一空,最终不得不申请低保。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注重就业保障,保证被征地者的生产生活质量水平不降低,同时帮助其掌握生产生活技能,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

(四)协调机制和工作效率待提高

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具有复杂性特点,需多个部门参与配合。前期需完善安置人员的认定,掌握户籍人口的性质和迁移路径等,如果户籍信息不完整还会影响到成员认定的准确性,将可能增加基层工作的风险。到住房安置选择阶段,如群众选择优惠购房,则需经历较长的等待期,生活成本提高,心理将可能产生不安情绪,此阶段财政需支付一定的过渡费,同时也增加了基层的维稳压力。征地拆迁安置全过程均需多部门高效率配合,若未能有效沟通协调,缺少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极易产生协调沟通问题,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引发群众不满。

三、新时代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征地拆迁制度,确定合理补偿标准

利益是矛盾与纠纷的根源,对利益的归属和“界址”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是定分止争的有效手段。无论是从拆迁主体或者与拆迁对象之间,要制定一套科学、严密、明确、具体的规范体系,是有效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化解矛盾,防范纠纷的前提和保障。

新时期,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中央的政策,认真履行政府的责任,切实维护被征地者的合法权益。从补偿安置政策的制定角度分析,必须要认真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等,并且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一方面,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生产质量。另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成本。编制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必须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进行合理调整。按照更新的《土地管理法》相关要求,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等标准至少三年调整一次或者重新公布一次。各地区推进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必须要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形成合理的补偿安置方案,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其可以获得公平公正的赔偿。探索构建长效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递增机制,保证群众的基本利益,促使辖区政府和征地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避免产生冲突矛盾。

(二)创新宣传方式

纠纷的发生与当事人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也有着密切关系。法治意识强和法律素养高的人,不但通晓自己在征地拆迁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还熟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手段,遇事理智,沿法治轨道行为。加强征地拆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目的,就是加强征地拆迁当事人的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使当事各方自觉遵循法治轨道参与征地拆迁,以及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

从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分析,主要是互联网。根据互联网公开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7.6%。此外,老年群体加速融入网络社会。网民的上网时长不断增加,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基于此变化,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途径。例如,通过抖快平台建设公众号,或者利用本地区媒体的抖快号,进行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相关政策和进度等的信息发布,使得群众可以获得准确且完整的信息。注重利用媒体渠道辟谣,及时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通过媒介渠道实现与群众的有效互动,了解群众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理解和认识,及时防控社会风险。宣传内容要力求精准,避免群众曲解造成抵触情绪。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高宣传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注重政策宣传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可以精准把握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内容,再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群众。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宣传工作必须做好绩效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宣传工作,提高宣传的水平,保障宣传的质量。

(三)组建专业队伍,规范拆迁补偿安置程序

首先,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征地拆迁活动中的信息公开,不仅包括政府管理部门政务信息的公开,也包括征地拆迁当事人之间有关补偿的具体信息的公开。信息公开越充分,越能取信于人,杜绝一切猜疑,以及不必要的盲目攀比,推进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全国征地信息共享平台已经建设,很多区市对征地政策和征地批文以及补偿标准等进行一站式公开。部分城市还将批准文号和用地单位以及项目名称等各类信息,通过表格全面呈现,方便群众进行信息查询。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网站、公众号以及APP等,实现对信息与政策的全面及时准确地传递,保证宣传的准确性,同时增强政府公信力。既需要保证征的群众对政策标准的知情权,也要主动接受社会的充分监督。

其次,保障征地程序合法合规。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中,要求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落实各项工作[1]。例如,信息公示要达到流程规定,保障程序的科学合理性。认真落实群众对政策的知情权,切实保证群众听证的权利,进而才能够及时了解工作中的违规行为,不断优化征地拆迁补偿工作。

最后,组建专业化的征地拆迁队伍。专业化的征地拆迁队伍是工作进行的有力保障,能够把政府的相关拆迁政策详细地告知被征地拆迁对象,不会因被征地拆迁对象的不理解、误解甚至是听信谣言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困难。

(四)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失地便意味着失去了生产工具,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生存与生活[2]。因此,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中必须注重构建完善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此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人力社保局、工商税务以及职业学校等的共同参与,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做好保障工作。首先,做好就业宣传。面向失地农民加强就业的宣传,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并不能保障一生,很多失地农民存在错误的认识,当获得补偿后便失去生产生活动力,不愿意参加生产工作[3]。此外,很多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缺少就业信心和勇气。在补偿安置工作中积极发挥村民居委会的力量,做好就业宣传,引导失地农民适应个人身份的变化。通过就业政策的引导和案例宣传等,鼓励更多的失地农民主动参与生产生活。其次,做好就业培训。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技能培训方案,保证培训的有效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则要注重失地农民情况的了解,做好信息登记,积极组织各类培训,为失地农民提供技能培训服务。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参与创新创业,并且为其提供全面的支持,比如技能培训和资金贷款以及政策解释等。一方面,稳步提升农民就业的数量[4]。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从当前的技能培训情况分析,还存在着培训内容简单和时间仓促等问题,影响到培训的作用发挥,因此要积极探索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模式,整合更多的力量,为失地农民提供支持[5]。

其次,积极引导企业招聘。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中的就业保障,不仅要注重技能培训,还要注重解决就业问题。实践中,积极引导企业招聘,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积极盘活本土企业,增加招商引资。与此同时,还必须努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其可以拥有更多的择业机会。此外,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税费缴纳等,以此引导辖区企业招聘失地农民[6]。

最后,大力发展就业服务机构[7]。对于当前存在的各类保障问题,除了做好技能培训和就业渠道宣传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拓展技能培训和就业的渠道,为失地农民提供多样化支持。

(五)构建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

从构建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角度分析,需要明确并且完善各个征地相关事务部门的权力责任,明晰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增强相关工作的规范性,实现权责对等。根据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促使相关部门可以各司其职,有效发挥各部门的力量,防范责任推诿情况的发生,保障征地拆迁工作高效率开展[8]。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构建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由于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的内容繁杂,需要多个部门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因此构建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组建专门的事务协调工作小组,设置组长,配置充足的组员,如果工作内容出现调整或者政策出现变化,及时组织开展工作协调会议,由组长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围绕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形成有效的配合方案。通过全面的准备,高效率推进各项工作,保证征地拆迁补偿工作高质量开展和落实[9]。此外,充分利用监督问责制度,强化对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的控制,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实质利益。对于征地拆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追究到具体责任人,加强对工作质量的控制。

四、结语

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导向,对当前征地拆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征地补偿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可见光通信非线性补偿技术
基于西门子VCS的大型五轴机床空间误差补偿
基于GIS+BIM的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管理系统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解读补偿心理
关于创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的思考
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
农民房屋征地拆迁将单独补偿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补偿中的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