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施
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对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至关重要。英语教师既是语言的传授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掌握着语言这把打开不同文化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学生实际,研究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学策略,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中西方文化融合意识,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培养出具有跨文化理解力和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中学生。
在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追求学生高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只要把握好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等即可,甚至部分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将词汇和语法作为教学重点,敦促学生进行大量练习。这种方法可能会取得理想的笔试成绩,但却忽略了其语言学习背后的文化探究和积累。笔者在美国了解到,一些初到境外的中国留学生笔试成绩非常好,但口语交流却略逊一筹,甚至个别人会遇到文化休克现象,张不开嘴,迈不开腿,导致交际的范围愈趋狭窄,无法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深层次文化。
作为跨文化意识主体的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渠道和办法相对较少,目前主要依靠教师课堂的知识讲解和文化传播,囿于学习的压力,绝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其他有效途径专门提升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一些教师也对所教授语言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底蕴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基本上将课堂生成聚焦“关键词”“得分点”的技法讲解和训练,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视野的拓展和文化的积淀。另外,就客观条件和环境而言,教师或学生接触纯正英语文化的机会也较少,与地道的英语表达和文化内涵之间没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渠道。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朗指出: 课堂教学应以各项交际能力为重点,而不仅局限于语法或语言能力。笔者认为,基于交际的互动式教学不失为克服文化差异教学的基本方式。互动式教学以学习机会和动机来建构学生参与维度,并衡量教学活动情况,可以宏观地分为两方面,一是纵向互动,即师生互动;二是横向互动,即生生互动,最终形成多边互动的教学格局。互动式教学以赏识教育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个性表达,倡导团队合作,注重阶段性评价,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拓展并丰实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听说课和读写课为例,对于规模大、人数多的班级,可按照教材中单元话题听读部分进行任务式小组活动。活动形式包含辩论会、角色扮演、课题研讨、头脑风暴等,使所有的学生均能获得参与机会,根据分配的话题进行现场演绎、探讨辩论,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在互动交流中高度体现语言吸纳和输出的适切性。对于读写课,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步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给出的相关信息,如表格、图片,共同预测文章类型,分析文章内容,挖掘相关文化。同时注重问题导向,围绕共性问题展开探究,在语言表达中听见思想碰撞的声音,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增强中西方文化融合意识。在写作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品,互批互赏,推荐出小组最优秀的作品,各小组交换再次互批互赏,每位学生、每个小组通过互找亮点、厘清脉络、更正语法、反复润色,指出文化理解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最后师生互动交流观点,评选出最出色的作品共同欣赏,体现核心素养,夯实文化内涵。
大卫·库伯提出了“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四阶段理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基于此,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必不可少,但为了更好地缩小中西方文化差异,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应当更直接、更深入、更具象,完全沉浸其中,获得全方位感受,即沉浸体验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大力营建纯粹地道的英语环境,如原声电影配音、经典角色扮演、同声传译、模拟联合国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形象特点,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特长和爱好,完全融入活动当中,与活动中的角色和场景建立起情感连接,达到一种沉浸忘我的状态,以“身在其中”的感觉,通过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文化知识内化,再反作用于语言能力的质变,切身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处事风格和生活习惯,最终以客观开放的态度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持续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利用中西方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感恩节,与英美国家学校通过线上视频创建空中课堂,在真切的中西方文化场景中,切身感受地道的语言和文化交流,进而充分理解文化异同,最终形成文化差异的认知。笔者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必修一“TeenageLife”一课时,曾组织本班级学生与美国学生线上视频交流活动,讲述彼此的高中生活,分享中美文化异同。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讨论,完全沉浸其中,在直接了解美国的学习与生活时,也让对方感知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跨文化理解是对彼此文化“同”和“异”的认知、理解与融合,去粗取精,求同存异。针对更多“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维恩图(VennDiagram)”开展对比式教学,小到具体词汇、短语,大到节日、行为方式等,学生们通过对比,找寻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集中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如在介绍圣诞节时,把中国春节与之比较,从节日起源、相关活动、庆祝方式、社会意义等方面,归纳相似的特点,剖析不同的内容,自然挖掘出两种文化的异同,增进相互的理解、尊重和交融。另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角(culturecorner)”部分,鼓励学生围绕不同主题进行文化拓展,如设计海报、制作值日报告等。教师还可以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运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自主文化对比学习,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好课外时间扩大英汉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如,在音乐网站里欣赏经典的英文歌曲,比较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异同,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在博客中听英语消息,了解国外新闻动态,与国内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与外教联合举办口语交流会,介绍他们关注的中国美食、热门景点、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外教在中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探讨有关英语国家的兴趣话题,分享心得和体会。
中西方学生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是产生跨文化障碍的根本原因,据此,增加原版读物的涉猎则能有效地弥补不足。教师应结合教材,根据学生掌握英语的水平,有的放矢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教材中有的文章是改编自某篇英文作品,教师可以将原文和课文对比阅读,让学生去思考语言改编的意义,同时探究背后的原因,总结出改编的目的是降低词汇难度,尽量减少跨文化理解的差异,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学生在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中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开阔了文化视野。另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课外读物中选择原版读物,原汁原味阅读,设身处地理解,由浅入深,聚沙成塔,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甚至政治、经济、哲学内容,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增强文化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也可以组织并指导学生成立读书分享会,列出书目、设立话题、选出主讲、安排进度、定期分享,对书中出现的文化异同提出问题和设想。通过读书,走进英语社会,感受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对比中西差异,增强英汉文化融合意识。
西方的科学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灿烂文明也为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世界不仅是经济的共同体,更是文化的共同体,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可以极大满足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具备跨文化理解力的人才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