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与我国科普工作开展的路径

2023-01-24 04:53吉雅喆冯祖光申子嫣
天津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普公众活动

吉雅喆,冯祖光,申子嫣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100029)

0 引 言

2020年9月22 日,中国政府提出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最新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2]指出,一个发达国家要想实现“双碳”目标间的过渡需用 50~70年。我国仅将这个过渡期压缩到 30年,意味着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碳中和是需要全民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全链条参与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每个人脚踏实地的行动。如今公众对碳中和的概念和所需承担义务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如果直接把统计数据和专业名词传递给大众,容易产生认知障碍[3]。做好碳中和知识的科普能有效帮助公众理解碳中和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身要承担的责任,形成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从而夯实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因此,推动碳中和的科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科普的发展

1.1 科普发展现状

1.1.1 国家政策推进科普全面升级

起初,科普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1994年12月,《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1996年9月,为落实1994年文件精神,中宣部等发出《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4],由此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3个层级的科普政策体系[5]。进入 21世纪,《科普法》[6]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延续和深化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体现;《关于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7]等科普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科普成为政府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并迸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8]提出要建全科普工作平台,加强科技馆体系、基层阵地建设,进而构建六位一体的科普服务体系。

1.1.2 科普市场与时俱进快速发展

我国的科普产业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对科普人力资源、地方科技馆科普项目资源不足等问题和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不断进行整合调整,在数量上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特征,在分布上呈现出具有区域特征的不同架构层级的科普产业基地[9],提高了各类科普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形成了科普资源与科普效果间的平衡和适应不同受众科普需求的产业布局及规划建设。我国科普市场需求量大,科普行业覆盖面广,服务用户占比高。同时,新媒体等高新技术在科普领域的应用,使我国科普领域的发展得到了延伸。

1.2 科普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普事业逐渐向法制化、体系化完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升级。国家和政府不断完善科普政策,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今,我国的科普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科技发展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我国在科普领域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和变革。

1.2.1 科普地位将大幅度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明确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10]。科普领域要坚决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聚精会神建设国家科普能力,把科普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坚强一翼[10]。近几年不断出台的有关科普事业的政策也为我国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10]。在这样的政策基础下,据2021年有效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各级科协和两级学会举办青少年科普宣讲活动 6万次,较 2019年增加了1.29万次,同比增长27.21%[11]。2020年中国青少年科普宣讲活动受众人数达 42427万人次,较2019年增加了10183万人次,同比增长31.58%[11]。宣传媒介呈多样化,通过电视宣传 9.0万人次,通过纸质媒体宣传 9.2万人次,通过网络与新媒体宣传29.1万人次[11]。开展推进创新创业活动 3.1万项,其中举办竞赛、论坛、展览等类型的活动7615项,开展咨询、教育、培训等类型的活动 1.9万项,开展投融资、成果转化等类型活动2291项[11]。

1.2.2 新知识、新技术成为科普发展的驱动力

社会发展对科普教育的影响意义重大。我国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不断推动着科普知识的更新。为了人们的安全及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在科普内容方面的更新和升级是必然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精准教学等新兴技术推动了“智慧”科普的创新发展。相较于枯燥和抽象的文字式地科普知识,新媒体技术的加入以极高的互动性、娱乐性和话题度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其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将科普置身于实际运用之中,也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的精神需求,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普的发展。

1.2.3 全民普及是新时代科普发展的目标

科普工作应以全民普及为目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众如果缺乏对科学常识和科学真理的了解,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颇。科普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社会知识水平。大众如果缺乏科普知识,就会使伪科学大行其道,也会让人们对新知识、新名词理解不到位,以至于有碍国家政策的推进和经济目标的完成。科学的触角已经延伸至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运用多方手段实现知识的全民普及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群体,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2 “碳中和”科普现状及问题

2.1 “碳中和”科普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碳中和科普越来越重视。我国“1+N”的“双碳”政策体系中,有关碳中和的部分覆盖了能源、交通、建筑、技术、碳汇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在国家发布双碳目标后,各省市相继发布宣传意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并通过多种方式迅速落实国家政策要求。

2.1.1 发布碳中和科普宣传意见

2021年 4月 2日,《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印发,这是四川省首个省级活动层面的碳中和方案[12],其中提到要结合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活动宣传碳中和理念,加强开展活动的经验交流和对活动的宣传推广。4月19日,重庆市印发《关于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的意见》,主要任务为编印科普读物、扩展科普渠道、组织一系列科普活动、创建专题网站等[13]。同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发布《关于印发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方案的通知》[14],要求各市、各部门、各单位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方渠道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科普宣传和服务活动。

2021年 12月 8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开展丰富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让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达到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目的[15]。

2.1.2 开展碳中和科普宣传活动

我国相关政策发布后,各地各级单位迅速响应。中国科协、中宣部、科技部、应急管理部等 13部门联合举办的 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启动。重庆启动实施了“八个一”举措,编印了碳中和题材科普书籍,并组织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筑梦零碳,心系未来”碳中和主题科普展等活动。广东、福建等地高校分别开展了有关碳中和的科普宣传主题活动。腾讯制作出首款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小游戏“碳碳岛”,以别开生面的科普问答题方式将碳中和实现过程、固碳手段等知识涵盖其中。相关学者、研究人员和大学生走进社区,为人们科普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等。

2.2 当前碳中和科普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碳中和方面的科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也了解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但是就目前开展的活动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碳中和科普资源分散,无法构成完整化的科普体系。虽然各地都在开展“碳中和”科普活动,但部分科技馆、专家队伍或高校之间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联动机制,科普的影响范围有限。就一个区域来说,虽然组织的科普活动次数很多,但内容上重复性高,容易造成科普资源的浪费。

二是碳中和科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不足。在内容上,因为碳中和与低碳生活息息相关,故科普教育的侧重往往集中在个人参与过程中的实现上,导致对于“固碳”“碳中和”“碳交易市场”等新名词理解仍不到位,公众没有意识到碳中和在城市、国家中的意义。在形式上,前期社区、科技馆等场所组织的科普活动以讲座、文字展板为表现形式的科普不在少数,对于交互技术、VR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丰富,缺少趣味性,不利于大众切身参与到科普中深刻了解和体会,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材料到形式上都不符合碳中和的大 趋势。

三是科普活动时间短,宣传力度不足。碳中和科普活动缺乏常态化机制。碳中和是我国一个较为持久的科普宣传活动,短时间的活动不利于科普范围的扩大,也很难让公众对新名词有深入的了解。活动的举办缺少对平台的利用,也并未考虑到公众的体验感对于活动宣传的影响,不利于提升公众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3 探索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科普发展路径

目前传递的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尚未完整形成,对于“双碳”目标的概念和所需承担的义务都缺少全面准确的认知。因此,探索我国科普发展路径、做好碳中和科普宣传工作、引导公众对复杂抽象的碳中和概念形成全面正确的认知将是未来我国“双碳”科普发展的新方向。

3.1 整合资源建立多部门参与的一体化模式

国家政策为碳中和知识的科普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碳中和涉及到的知识体系极为庞大,具体措施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各地应打破行业和部门间的壁垒,整合自身有关碳中和的科普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碳中和科普网站、资料库等信息服务共享平台;运用好科技馆、行业场馆、专家队伍等不同领域的科技资源优势,宣传推广有关碳排放的最新科技动态信息和科技成果,带动各行各业加入到碳中和科普中来;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工作,开展科技咨询和相关的人才培训服务,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联动课程、活动等形式了解碳中和相关知识。

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等的丰富科技资源、非科学教育的教育资源、生产资源、其他文化资源等灵活运用在碳中和科普内容上。建立起多部门参与的一体化科普模式,将庞大的碳中和知识体系进行拆解。一体化的科普模式能够减少科普活动开展次数多但内容重复性高的问题,其既能促进碳中和科普产业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又能够在整合过程中达到梳理和传播的效果。一体化过程中的整合和共享有助于人们对碳中和概念有基础的认知,也有助于保持科普内容输出的连贯性,更有助于给公众营造社会科普氛围感。

重庆实行的碳中和科普宣传“八个一”举措是以省为主体建立一体化模式的代表。这“八个一”结合了重庆自身的情况和现有的科普基础,整合了当地的科普资源,抓好了细化科普板块,挖掘了碳中和的科普深度;开展主题活动,拓宽了碳中和科普广度;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了碳中和的科普高度。该市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和学校等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形成了很好的科普氛围,加快了碳中和知识的传播,让公众从内心感受到了碳中和的重要性,感受了科学力量,建立起科学的思考模式,让科技馆不再是“看热闹”。

3.2 打造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科普方式

2016年至今,我国的科普事业迎来了政策上的全面战略升级[5]。面对新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趋势,我国对面向大众的科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信息化将是科普升级的必然趋势,并且强调科普信息化要聚焦社会的科普需求,不断丰富科普的内容,创新科普的传播媒介,拓宽科普的传播途径,推动信息技术在科普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信息化与传统科普的融合与创新。

碳中和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共同的目标,做到全民科普是要点之一。但碳中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其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在科普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性。要实现全民科普,就应该分年龄、分层次实行科普。对于儿童,碳中和科普要做到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分解,让儿童通过动手参与科普过程,利用儿童喜欢的活动方式进行科普。对于青少年和青年,要利用企业、高校等的优势,组织开展参观及相关课程,并形成长期合作模式。对于中老年,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用便捷适宜的方法对其进行科普。

现今的碳中和科普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形式上,要打破文字填补灌输。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普的途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日益成为科普的重要途径,其与艺术、戏剧、喜剧或故事的结合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VR科普教育、人体运动检测及跟随、AR联动交互和电子积木等新型科普媒介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主流趋势。科普工作者应该在原有的讲座、课程等单一科普形式的基础上加入信息化的手段,并不断推陈出新,在现有的科普形式基础上采用更能激发公众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创新组织形式。应该积极引入流行的元素形成记忆点,并加强对于媒体资源的利用,用多维度、多样化的科普形式增加科普知识对公众的吸引力。

腾讯出品的“碳碳岛”游戏是碳中和科普的范例。这款碳中和主题公益小游戏让玩家在城市建设中体验不同的“碳时期”,并建设打造出一个碳中和的未来城市。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了解到不同产业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植物种植、碳中和知识答题、参与减碳活动等方式了解到碳中和知识。以游戏进行科普的形式将宏大的叙事融入屏幕游戏之中,使陌生抽象的专业概念变得通俗易懂。玩家会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就感,在经营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为完成碳中和贡献自己力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3.3 发挥社会力量促进碳中和科普范围的延伸

“碳中和”科普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应该注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基层群众等的作用,将这些看似与碳中和无关的力量整合起来成为碳中和科普发展的重要助力。要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基层“N”长、社区网格员等科普队伍,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实事,面向基层核心群体开展基层科普服务活动。要组建碳中和科普志愿团队,将目标拆解,让每个人从熟悉的低碳生活做起,积少成多,在生活中点滴间了解自身在碳中和道路上的角色。

在举办碳中和科普宣传活动时,让广大媒体宣传工作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并借助活动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持续加强和传媒界的理解、交流和合作,以此形成社会大科普格局。遇到碳中和的突发性或重大公共事件时,应该及时为公众答疑解问。如在 2008年 5月汶川地震后,《广东科技》杂志社第一时间发布科普读物《灾难救助手册》[16];同年 6月,在“科技奥运,健康人生”专栏科普介绍奥运场馆等。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土壤和环境,只有普遍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树立低碳的社会精神风尚,才能为碳中和的实现奠定雄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才能让更多人迈出了解的第一步。只有发挥好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科普培育发展氛围,才能促进我国的碳中和知识科普的向外延伸。

4 展 望

科普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一个交叉环节,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通过政策、立法、组织、资本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采用被动或非参与性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科普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科普的目的在于开阔公众的视野和使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碳中和是人类共同选择的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推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同时,帮助公众科学地思考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意义重大。未来在碳中和目标下,我们要抓住新的机遇,认清自身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使科普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猜你喜欢
科普公众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