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 晔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党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史具有“资政育人”作用,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深刻的契合度,本地红色党史更能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湖南是革命圣地,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党史资源和红色资源。株洲作为湘赣边革命老区,在党史国史军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株洲市的高职院校,将红色株洲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需要,将进一步提升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革命和建设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不断增强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进的行动自觉。
雨果曾经说过: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开展教育活动需要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红色资源和党史学习十分关心,曾几次考察湖南,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篇文献中,对湖南党的历史进行了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党史资源,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由这一代年轻的高校大学生去肩负、践行,高等教育阶段作为大学生形成政治意识的重要阶段,必须教育大学生在党史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精神养分,坚定发展信心,立不懈奋斗之志,明高尚善行之德,成有本领有成就之才,担民族复兴之重任,让自己成长为新时代的脊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里蕴含着丰富的信仰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实践的力量。要运用好株洲的红色资源,引导大学生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局势也日趋紧张,西方国家从各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的围堵和打压,妄图在经济上孤立和压制中国的发展、在政治上颠覆和改变中国体制、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渗透西方价值理念。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高校00 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成长的一代,他们通过网络接触的信息量巨大且纷繁芜杂。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思潮和社会风气缺乏鉴别力,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带节奏;部分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身心不成熟,对当今世界缺乏主动认知,对自身应承担的时代使命茫然无措;部分大学生缺乏现实历练,人生目标模糊、理想信念迷茫、社会担当缺乏。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红色株洲党史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价值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自觉。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打好主动仗,积极搜集、开发、挖掘、重构红色株洲党史,要将过去的人、事、物、魂作为素材,用今天可以触发感动、引起共鸣、启迪思考的形式组织好、表述好、传承好。要运用各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讲活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讲生动根据地的故事、讲好革命的故事、讲准党的故事,要把故事背后的理论和信仰、坚持与不屈、道德与奉献讲深讲透。要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打造立体学习和体验网络,传播红色故事、解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把“地方红”通过各种不同手段和方式融入思政课,营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红色氛围,树牢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调研时曾经这样形容湖南:开国这一批革命家在湖南的这片土地上,就好像形成了一个星群、星阵。这个星群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开天辟地的伟业。株洲这片红色热土,走出了一大批开国领袖和将领,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出生于醴陵的开国将领耿飚一路从革命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毛主席曾经评价耿飚“浑身是胆,智勇双全”。出生于攸县的著名红军将领蔡会文17 岁开始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18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 岁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任连党代表;22 岁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所在第3 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活捉张辉瓒,毛主席曾赋诗赞扬他“铁骨丹心”;26 岁任粤赣军区司令员;28 岁的他在率部转战途中与国民党军队遭遇,伤重被俘,因与敌人坚决斗争和拼死抗争,被残忍杀害。出生于醴陵的女革命者张挹兰在李大钊、缪伯英的影响下,热情地投身于大革命运动,在《妇女之友》杂志上大力宣扬革命思想,用她的热血证明了“革命党人是杀不完的,而且只有越杀越多的!”出生于醴陵的中共早期党员朱克靖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曾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部长,是新四军的统战先锋、陈毅的得力助手,中共中央对新四军的统战和联络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毛泽东称赞陈毅是“天才的统一战线的执行者”,其中也有着朱克靖的功绩。出生于醴陵的著名高级将领左权用他毕生的戎马生涯践行了“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的诺言,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军事著作,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还有出生于醴陵的写下著名《与妻书》的早期共产党员陈觉,出生于醴陵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蔡申熙,出生于醴陵的革命领袖李立山、优秀将领宋时轮,出生于攸县的高级将领谭震林……他们在不同的战线、不同的领域,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谱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壮歌,他们汇聚成株洲党史上的璀璨星群,他们是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楷模和榜样。通过组织“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让大学生与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对话,引导大学生去追随他们的成长历程,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分享他们的革命故事,赓续他们的红色血脉,让他们深刻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少年强则国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之中蕴含的道理。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赋予了近代以来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他们为了革命理想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可以舍生忘死,一往无前,在湖湘大地上书写了许多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株洲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实践地。作为新民学会首批初始会员之一的罗学瓒于1925年赴醴陵从事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大力发展党员、团员,带领中共醴陵县委协助北伐军攻克醴陵,参与组织浏、醴、攸三县工农武装讨伐湘东保安司令罗定。1927年毛泽东赴醴陵考察农民运动,在东富寺的农民群众大会上曾语重心长地说: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大搞武装,才能有效地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通过组织大学生“重走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之路”活动,让年轻一代大学生和百年前的那些年轻伟人开展时空对话,去深刻感受当年革命家的爱国之情和爱民之情,感受革命道路的曲折和艰难,强化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株洲市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根据地。炎陵作为革命老区,毛泽东和朱德曾在十都万寿宫首次会面;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毛泽东曾在叶家祠主持连队建党新党员入党仪式,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曾留下过战斗的足迹。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于1927年11月28日成立,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五个苏维埃政权之一,开创了“建政先河”。毛泽东曾在湖口锄奸,红军曾在高陇、将军山、九渡冲、塘下、雪花坳激烈战斗。通过组织大学生“重走红军路”活动,让年轻一代大学生感受“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悲壮,去寻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密码。
株洲有丰富的红色党史纪念地。炎陵有四十多处革命遗址,包括红军标语博物馆、红军战斗遗址、第一师旧址、红军活动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何梦雄、廖海光等的故居,邓澍霖、刘寅生等烈士墓。茶陵有五十多处革命遗址,包括县委旧址、苏维埃政府旧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还有数十处红军活动和战斗遗址。攸县有十余处革命遗址,包括网岭六十分革命烈士墓群、东冲兵工厂旧址等。醴陵有三十多处革命教育基地,包括左权将军故居和纪念碑、南四区苏维埃革命纪念馆等。这些革命遗址记录着那段烽火岁月的不屈不挠。
高校思政教育要用活社会大课堂,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感悟式、启发式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的联动和与历史人物的共鸣,把书面党史知识立体化、百年党史内容具象化、伟大党史人物形象化,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要营造好仪式感和氛围感,充分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组织瞻仰革命遗迹、祭扫烈士陵园、向党宣誓等活动,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让红色记忆彰显价值引导力量,代代相传。
不管是中国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红色株洲党史都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首创精神、乐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善于斗争的革命智慧、敢于胜利的政治品格。
出生于攸县的蔡会文在红军突围途中写下的诗词“血染遍山红,士气豪雄。餐风饮露志如虹,倦卧茅丛石作枕,若醉春风。”那乐于斗争的气魄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诗词中充分体现。出生于醴陵县的蔡申熙保卫鄂豫皖苏区,他的那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是红军战士,为人民打仗,为革命牺牲,是情理之中的事”。他把为人民、为革命的崇高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铸造了他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出生于攸县的谭震林矢志不渝推动革命、屡遭考验不改初衷,用他革命的一生“坚持原则无私无畏,铮铮铁骨肝胆照人”,给党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后人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敢于牺牲的榜样和典范,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成为年轻一代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精神来源。
红色株洲党史中蕴含的红色精神特性在一代代株洲人身上接续和发扬。新时代的株洲人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的奋斗历程中把奋勇当先、不屈不挠的“火车头”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株洲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省辖地级市,从中国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主力军。株洲在建市近7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蕴含了株洲人的勇于担当的气魄、求实创新的韬略、坚毅前行的视野、人民至上的情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思政教育要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传承红色血脉,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知史才能明道,明道方能定其行”。挖掘好、用好红色株洲党史中的“人、事、物”,传承好红色株洲党史之“魂”,把红色株洲党史中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和革命智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鼓舞新时代大学生斗志,帮助他们明确奋斗方向,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培养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优良品格的重要路径。
在社会层面,要多措并举,构建“共融共促”红色株洲党史教育机制。加强对株洲红色资源的统一开发、利用和集中管理,搭建“红色家园”,强化各级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意识,为红色教育协同育人形成合力。在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开好开足党史课程,加强党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把红色株洲党史和红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拓宽学生党史学习交流和分享渠道。在教师层面,要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宣传红色株洲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党史;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形式,通过“红色之旅”讲活株洲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党史故事;创新党史教育与信息化结合形式,以“互联网+学生需求”方式实现立体化传播,指导学生创造辉煌、开辟未来;创新考查考核方式,多维度考查学习成果,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纳入考核范围,扎实推进株洲红色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并践于行。在学生层面,自觉加强党史理论学习,在党史中汲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所需的精神营养,思考问题所需的辩证法和方法论,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和担当。努力加强党史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在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找到未来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根据时代特点,创新党史宣传的渠道,加强党史教育的信息化时代化气息,利用新媒体参与和创作党史故事、红色电影、经典红歌、话剧等,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史教育宣传,营造红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