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虹
赤水市天台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赤水 564700
在水稻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重大问题,错误的防治手段不仅费时费力,还严重地影响到农田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要减少病虫害给农田水稻带来的损失,就要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水稻的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严格,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除了要树立对病虫害的预防意识,还要加强有关部门的管理,健全管理体制,强化防治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1.1 水稻纹枯病该病症由真菌所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此病多见于孕穗期和水稻抽穗期,尤其是高温时期。
1.1.2 水稻白叶枯病此病症由细菌病害所致,别名“白叶瘟”“过火风”。遭受该病,水稻的叶片边缘和叶片尖端会出现新的绿色斑点,随后会在叶片上形成褐色、苍白色的条纹,最后变成灰色。除品种不同外,发病时稻谷易发生倒伏,稻穗不实率增高,极易在暴风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发生。
1.1.3 水稻条纹叶枯病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毒素引起的,病株通常枯萎、开花或不结实。拔节后发生病害,叶片下部有黄绿相间的纹路,稻心不会干枯,但抽穗畸形,结实率低,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1.2.1 病虫害预防病虫害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最终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因此,有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首先,在水稻生产中,要树立正确防治水稻病虫害的观念,并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对水稻的监测,防止发生病虫害。其次,在水稻病害高发期,有关部门要做好防治措施,可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减少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而在水稻发生的多发病时期,有关部门应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例如,在发生水稻螟虫后,应及时地进行翻耕或浇水,以消除有利水稻螟虫产生的条件,从而减少其发生。
1.2.2 病虫害治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水稻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防治工作的难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对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种类的水稻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基础,以作物为主线,分类指导、分区治理,主攻重大病虫和稻水象甲疫情、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抓住防治关键时期,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1)农艺措施。一是选用抗性强的水稻品种。二是强化水肥管理,减少重复施用氮肥,增加施用磷钾肥,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三是净化田园环境。在秧田前,彻底清除田间和周围的病虫,降低病原。
(2)生态管控。通过生态调节与农业技术手段,改善稻田生物多样性,实现天然控制。一是在示范区内不使用除草剂、不进行人工除草,保留禾本科杂草,种植有明显花色的植株,以作为天敌的过渡寄主和栖息地,改善天敌对害虫的过度控制。二是在示范区田埂上栽植大豆等有花植物,防治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害虫。
(3)生物防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稻蛙共生、稻鸭共育、稻鱼共生、人工释放天敌等综合措施。一是稻蛙共生。在秧苗生长完成后,结合当地情况释放青蛙,一般密度为3 000~5 000只/667 m2。做好食台建设和蛙池建设,注意防止蛇、鼠、鸟的出现,经常更换水源,保持田间的干净。二是稻鸭共育。在水稻分蕖前期,将15~20 d龄的小鸭子投入稻田,一年10~30只,在齐穗时进行放养。三是鱼虾共生。根据本地习俗,通过放水、整地、插秧和播种,在插秧后3~5 d,即插秧的秧苗开始返青时放水。
(4)理化诱控。推广使用害虫诱捕器、杀虫灯诱控磷翅目等害虫。
食品安全关系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取物理、药物、生物等综合措施,实现水稻生产的绿色、健康发展。病虫害是一种区域性的疾病,在不同地区发生的病原、病种也各不相同。在实际防治中,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气候、病虫种类、以往虫害记录等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同时,应坚持“绿色治理”“保护环境”的理念,减少农药的用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充分利用生物、物理、生物等综合控制手段,采取适当的技术改良水稻品种,增强其抗病能力[2]。在必要时,选用低残留、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杀虫剂,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总之,农田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必须遵循既不会影响水稻产量,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则,积极倡导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
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许多农民对水稻的防治意识不强,抑或防治不当,进而造成严重的病虫害和农业危害,最终导致减产。因此,在水稻种植生长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防范,以确保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收入。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大多数的种植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水稻的栽培技术和提高产量上,而忽视了防治水稻病虫害的重要作用。当前,农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多数人仅凭经验种植水稻,以往的种植技术和防治病虫害手段管理水稻生长,而且大多数农民和当地部门缺乏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和预防意识,导致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我国水稻病虫害的数量和品种均有所增加,一些农民对新品种的水稻病虫害认识不足,无法有效、科学地控制病虫害。为此,有关部门可通过建立水稻种植网站,为广大农民提供大量的信息,提高农民对水稻新病虫害的认识,使其掌握各种水稻病害的种类。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农民水稻病虫害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种植户的防病虫害意识,并结合当地的实际,科学、合理地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更好地开展稻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从当前的水稻种植状况来看,大部分农民仍选择使用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这种方法在短期内可以较好地控制水稻病虫害,但长期使用大量的农药,不仅会导致水稻病虫害产生耐药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降低稻米的品质,进一步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农民必须坚持将防治病虫害与新品种的种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农药的用量,以保证稻米的品质。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科技研究,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切实落实农田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科研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技术治理的安全[3]。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相应的制度,为农民购买农药时提供适当的补助,并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等。政府还应加强对农药的监管,以避免农民购买劣质药品,可通过建立健全的农药市场监管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假冒农药的行为,为农民提供合法的购买渠道,以达到防治农田水稻病虫害的目的。
在控制水稻病虫害的过程中,除喷洒杀虫剂外,还会给水稻施用抑制剂,虽然该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地对药物的选择差别性较大,也没有统一的使用标准,从而出现“药不对症”的现象。此外,部分农民为了降低药品的成本,不按规定购买正规的药品,而是购买一些没有任何标签的廉价药物,加之此类药物的药效并不符合防治水稻病虫害的要求,并且在使用时,没有按照说明书进行作业,导致药物防治效果不佳[4]。
当前,我国的水稻种植管理仍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撑,导致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相关部门应要加强对农民水稻种植的专业培训,使其在技术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好地控制水稻的病虫害。首先,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农家书屋”“网站”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水稻”技术的途径。其次,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组织专家前往农村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技术指导。最后,通过培训和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可以为农民提供水稻品种的科学指导,通过选育优质、抗病品种,减少病虫害防治的费用,从而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首先,提高水稻品种的抗逆性,促进其功能叶片的光合作用,减少病虫的发生。移栽后5~7 d进行叶面喷洒。可以每667 m2使用250 mL “菌盾”300~500倍;或0.136%的赤·引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30%甲霜·亚霉灵(瑞苗清)1 875倍液;或者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倍液(海岛素)进行防治。在破口期,可以使用0.136%的赤·引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保)7 500倍液,1 L硅酸水溶液(融地美)1 000倍液,安融乐助剂5 000倍液;每667 m2喷250 mL “菌盾”“水稻宝”300~500倍液;或者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倍液(海岛素)进行治疗。
其次,对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的防治。利用生物化学药剂控制稻瘟病、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药剂将其菌核杀灭,等水稻收获完毕,再进行土地深翻,将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的菌核深埋在土里。根据现场监测和现场调查的结果,一是以稻瘟病为主,同时防治稻曲病、纹枯病;在水稻分虫期,当出现叶瘟的症状时,可以选择1 000亿孢子或克枯草芽孢杆菌的可湿性粉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海岛素)防治。二是对稻曲病进行重点处理,对稻瘟病、纹枯病进行综合治疗。
再次,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的防治。根据现场调查和监测的结果,对于防治稻飞虱,可以在水稻生育中期、抽穗期百株虫量1 000头、穗期百株虫量1 500头的情况下,选择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70%烯啶、噻嗪酮等药剂喷洒在稻株的基部。对于防治水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可以选择金龟子绿僵菌、Bt、短稳杆菌等生物杀虫剂,不能使用化学药剂。
最后,对于稻水象甲的防治,可以选用醚菊酯防治成虫和噻虫胺防治幼虫。
物理防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因药物治疗而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具体的物理控制方法如下: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稻草防虫网隔离、人工诱捕及各种物理方法,如可利用机械捕杀延缓害虫的耐药性等。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充分体现了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地维护生态系统的总体均衡。
在水稻种植中,农业技术人员要对农民开展持续性的技术培训,将科技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农民,使其更好地防治和治理水稻病虫害,免遭病虫害影响。在水稻种植中要做到以下3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向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咨询;二是建立镇、村两级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宣传系统,通过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向农民发放“明白纸”,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三是指导农业服务中心、合作社实行病虫害统防管理,减少杀虫剂用量,提高防治效果[5]。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关系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提高水稻产量需要加大对水稻病虫害的控制力度,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水稻病虫害,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当地部门应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加强有关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使防治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及合理化,从而提高水稻生产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全面促进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