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增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中国共产党始终向青年敞开大门,热情欢迎青年源源不断成为党的新鲜血液。共青团要履行好全团带队政治责任,规范和加强少先队推优入团、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1]这一论述从使命责任、政治生命、组织机制三个方面对党、团、队育人链条的衔接贯通作出了明确诠释,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青团、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带领青少年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组织,入队、入团、入党是在组织上衔接贯通,在目标上接续使命与责任,在行动上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政治追求,是青少年从小到大要一以贯之构筑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党、团、队有系统的、完善的组织建设机制,有鲜明的组织纪律和任务。先锋队、突击队、预备队是青少年追求政治进步过程中的组织归属,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进步目标,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接续回答,党、团、队育人链条衔接贯通需要整体规划、分段设计、分级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2]历史和实践证明,不同时代的优秀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作出了杰出贡献。党的事业需要培养一代代的接班人。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起模范榜样作用;共青团是突击队,担当冲锋引领的重任;少先队是预备队,在共青团的带领下,以先锋为榜样,引导少年儿童学习争做未来先锋,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党、团、队育人链条衔接贯通是信念一体、学习一体、课程一体的系统。
信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中逐步孕育形成,并持久坚定。共同目标、先锋品质和道德实践是支撑信念从孕育形成到持久坚定的基石、力量和保障。
党章、团章与队章明确规定了党、团、队各自的性质和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党、团、队组织不断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其中,引导青少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坚守共产主义真理、坚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信仰信念,以成为先锋队、突击队、预备队的成员为目标追求,从而构成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的基础与核心。
先锋品质首先是政治觉悟和立场,表现为主体从觉醒意识到自觉精神的升华。作为先锋的觉醒意识是对使命和责任的洞察,是对所追求事业的远见,是审时度势的智慧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诞生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3]由觉醒到对自我身份的觉察,再到对真理追求的觉悟,是先锋品质具有的特质。共产党人的先锋品质体现在党的事业推进过程中所呈现的先进思想和积极行动中,把洞见转化成改造实践的能力,最终形成担当奉献的自觉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毛泽东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4]在不同的时代,青年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任务不同,但先锋品质不变。具有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不谋私利,勇往直前,始终是党、团、队对广大青少年的政治要求。
作为先锋,要率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5]。要从小培养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和自律自觉的个人品德,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6]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要带领少先队,引导青少年从小学习做忠诚正直的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义利观,培养优良品德。通过树立榜样,形成青少年学习的楷模,引导青少年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立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学习是党、团、队组织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学习引领青少年坚定信念、站稳立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学习一体,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一体。
理论学习是党、团、队组织的核心任务。党、团、队组织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要引导青少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和价值作了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7]党、团、队要通过组织建设和学习构建,引导青少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包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8]等科学论断。共青团要围绕“五个牢牢把握”[9]建设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的一体化学习体系。结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布局并建构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要根据新发展阶段青年的特点和数字化环境,研究新时代先锋性的内涵和发展路径。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引导青少年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在学校课程中要设计并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学习认识到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今天的幸福生活归根结底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理论学习要转化为实践应用,实践学习能够促进理论学习的转化与内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0]。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资源,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场地。党、团、队育人链条衔接贯通,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于挖掘红色资源,用好红色实践场馆。
实践学习关键在于对理论的转化。在共青团教育中,要发挥青年突击队等品牌项目的教育功能,一方面要通过理论指引,将共青团元素有机融入学校课程,统筹红色资源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开展红色资源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传承发展红色资源与青少年责任的研究,借助数字化应用,构建分层分类的资源学习图谱和应用实践模型,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了解历史、理解理论、感悟真理。通过分层分类的教育设计,把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在少先队教育中,要利用实践资源,重点开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等活动,开展各类宣讲和展示交流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宣传的主体。通过实践参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
党、团、队组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熔炉。青少年成长成才须经岗位历练,在风雨中摔打,在磨难中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11]“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12]先锋队、突击队和预备队都有不同要求和任务的实践岗位,要在实践中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养成不畏艰难险阻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13]党、团、队要形成共建机制,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育人的氛围,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搭建阶梯式成长平台。作为突击队的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对标国家战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共青团要带领少先队,引导青少年从小培育为国争光的志向;设立不同层级的志愿服务岗位,引领青少年通过岗位实践提升素养、强化使命,实现在岗位中历练、在实践中成长。
党组织是学校教育的政治核心。党的建设工作引领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4]学校教育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教育全过程。共青团、少先队是不同学段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团、队育人链条衔接贯通要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引导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的载体是课程,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相关联,突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与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和系统化。非学科课程以各组织单位为设计主体,以各主题内容为学习要素,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科课程整合,整体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形成学校大课程体系。党、团、队教育是学校课程的重要构成,有专属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态,通过专设的课时,以专题教育、主题展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形成多维度、多结构的学习任务。党、团、队课程要遵照党章、团章以及队章的内容与要求,确定课程的结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分层分类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的要求。以基础教育为例,党、团、队教育要与基础教育统编的三科教材相结合,体现内容的统整。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语文、历史等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党、团、队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无论在教材内容的整合还是在学习方式的指导上,都有紧密的关联,构成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系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让学生理解为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体系与实践逻辑,注重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语文课程传递“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注重经典性和时代性,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历史课程系统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军队和国防等方面的成就,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同时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这些课程构成了与党、团、队合力育人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与党、团、队建设最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现了三方面育人的一致性: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与党、团、队组织育人的一致性,两者都是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5]。党、团、队组织育人体现政治性和思想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学习,需要从小接受启蒙,从小建立远大目标与自我的关系,建立从小事做起的责任意识,逐步深入到基于信念的更高使命理解,包括个人的行为表现、未来道路选择以及在成长中的责任等。其二,是课程目标与组织责任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是根据课程在不同学段所需培育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知识体系的学习与各类具体化实践活动的参与,形成对政治认同的感知、对使命责任的理解,构筑坚定的理想信念。其三,是课程实施与组织育人方式的一致性。发挥党、团、队的组织建设机制,结合课程内容,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通过具体的组织学习方式实现目标上一致、内容上接续。在学习过程中,有衔接性地分级,在实践中呈现一体化的实施。学校课程实施有多种形态,学生参与最多的是课堂内的课程学习,其次是参与校内各类综合课程组织或活动,包括团、队学习小组,升旗仪式等活动,也包括社团课程、各种项目小组等形式,还包括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这些都是学校课程实施的路径。
在学校课程中,同一学习主题和内容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实施路径,需要对学习内容、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习能力作分类设计。以劳动教育为例,劳动教育既是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又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内容,还是共青团、少先队的重要主题课程,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实施主体整体架构、分类设计、分级实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劳动教育,既要与学科课程结合,又要体现团、队组织教育的要求。团、队组织的劳动教育,其目标不是单纯地教导青少年掌握劳动技能,还要引导青少年理解和实践“学习榜样”、“学做示范”、“发挥先锋模范”、“更好为人民服务”、“劳动创造人的价值”、“劳动是一种美德”等内容,除了在形式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校内主题活动和校外志愿服务等形式外,还要设计育人一体的分类学习目标和分级实践要求。
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设计对劳动不同程度的感知经验。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体会对辛苦劳动的体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在体验过程中加深对劳动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对劳动幸福的体会和体认。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参与更多的劳动实践,形成对劳动的情感认同以及对劳动平等观的理解。针对初中学生,要引导他们形成劳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初步理解,形成对劳动者敬重的情感和价值,以及初步建立劳动与自我的关联。针对高中学生,要引导他们思考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不同产业中的劳动形态,以及未来劳动的发展趋势,包括建立劳动和未来生活的关联。针对大学生,要引导他们对劳动价值作深入思考,还要启发他们对不同时代劳动文化作理性分析和合理反思。
作为共青团与少先队组织的教育,要比学科教育更注重主题内容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劳动教育应以劳动的相关内涵、实践形态、价值意义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作为基础的学习内容。“为什么要劳动”、“为谁劳动”、“未来劳动的形态”、“劳动与我们的关系”等问题需要团、队主题教育重点关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结构性设计。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中,与劳动相关的问题结构应包括“家务劳动以及其他劳动都很重要,这些劳动都需要有责任的人承担,他们都很辛苦,他们为什么甘愿承担家务、甘愿辛苦”等内容。在小学中高年级,问题结构应包括“劳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享用各种劳动成果,我们离不开所有的劳动者”等内容。在初中阶段,问题结构应包括“劳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劳动与创造美好生活的关系,劳动与各行各业的发展”等内容。在高中阶段,劳动教育与政治、经济等知识内容结合,问题结构应包括“技术时代的劳动变化,劳动对于人类的发展意义与价值”等内容。在大学阶段,问题结构应包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作为道德范畴的未来劳动观以及探讨劳动如何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内容。
各类课程建设与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更远大的目标,更明确自己的精神归属,更明晰未来的使命和当下的责任。青少年在党、团、队组织育人中,逐步融入集体,逐级学习什么是榜样行动、什么是先锋思想以及如何学习榜样、如何跟随先锋等内容。这个过程必定会撇去个体的狭隘和束缚,让青少年的经历更丰富、认识更深入、思想更进步。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17]这支队伍,必定在党、团、队组织育人中得到熏陶和锻炼,学习知识,坚定信念,磨练意志,强健体魄,把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相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未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