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梦婕,林 倩,高毅超
1.福建省福清市气象局,福建福清 350300;2.福建省连江县气象局,福建连江 350500;3.福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福建福州 350000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气象科普,随着全球的不断变暖与气象灾害的不断发生,气象科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气象部门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普通大众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依然较弱。气象科普如何才能满足普通群众的需求,必须提高基层气象科普工作水平,不仅要有吸引人的内容,还需要构建适合的渠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气象科普的作用。
暴雨是与降水截然不同的2种概念,不仅不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益处,反而会威胁到农作物的生长。暴雨指的是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远远超过了排水系统极限,会导致农田中聚积水量淹没土壤缝隙,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呼吸。空气不能顺利流动,无法及时排出有害气体,侵害农作物,积累在农作物内部,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品质下降。绝大多数洪涝灾害都是因暴雨形成的,冲毁农田,使农作物倒伏,甚至大批死亡,当年收成堪忧,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极力遏制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风灾,大风经常与雷雨相伴而生,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风灾会引起农作物减产,破坏房屋建筑,直接威胁到农民的生命。平均风速6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是比较普遍的,之所以会称之为风灾,原因在于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危害,应将其归类于一种异常的气候现象,大风在疏花授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农作物的破坏很大,甚至导致很多农作物死亡。科学预测大风灾害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气象观测与预报服务工作中重点设置的一项业务[1]。
从上千米高空降落的冰雹对农作物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有些农作物的开花期、结果期恰好出现了冰雹天气,常规手段很难抵御冰雹的冲击,冰雹打落果实,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冰雹灾害常出现于春夏、夏秋交汇时期,此时气候不断变化,冷暖空气较为活跃,局部地区降水、大风和冰雹灾害同时出现,具有突发性特点。冰雹直径多为0.5~2.0 cm,会砸伤行人和家畜,砸毁农作物,减少农民收入。加强气象观测与预报服务,防御冰雹灾害,是农业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
农作物生长对温度有特定的要求,低温环境下农作物很难存活。由于农作物生长需要持续进行光合作用,霜冻灾害来临时,其光合作用急剧减弱,无法从外界环境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自身还会持续消耗养分,因此农作物的生长速率下降,甚至导致不少农作物死亡,都是霜冻灾害造成的不良后果。寒流波及范围越广,持续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更大。加大对霜冻灾害的防范力度,维护农作物的长势健康,是气象观测与预报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我国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生长速度缓慢,减产情况时有发生。长时间的高温加剧了农作物的蒸腾作用,导致农作物更容易患上日烧病,给细菌滋生创造了温床,果实腐烂变质,品质下降,农作物的销量成为难题。有些农作物在冬季播种,干旱天气会影响播种时间,扰乱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若不能解决农作物因缺水而死亡的问题,当地种植业的发展会陷入困境。以创新气象观测与预报服务为着力点,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是一种打破困局的新思路。
气象与农业的关系是最紧密的,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气象就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日积月累地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通过气象预报趋利避害,可以保障农业生产,降低农业损失,获得丰收。例如,不同季节、不同天气,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果树、林木的移植或者栽培要选择春季,而且在移植或栽培后的短时间内有较大的降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树苗的成活率,降低劳动成本。而晾晒果实、谷物,应该选择天气连续晴好的日子,否则有降雨或者高湿高温的天气会造成果实和谷物发芽、变质。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气象密切相关。谚语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人们出门要看天气,尤其是在变化较大的季节,出行时要特别注意冰雪天气的影响。当前,旅游盛行,尤其是到一些风景独特的山区,要注意气象情况,尤其是汛期外出时,要重视预防洪水、泥石流等因气象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在日常生活中,高温高湿容易造成食物腐败、霉变,保质期缩短,因而要及时处理剩余的食物。在换季的时候,冷暖不定,人们的正常心理和生理适应性受到影响,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要注意起居穿衣。这些都表明气象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
工商业的发展目的是服务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因此工商业的生产、销售等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工商业从业者会根据气象条件、结节、气候的变化适时调整生产产品的类别、数量和范围,以适应气象的变化。比如,在连续高温的天气,就会大大增加冷冻、冰镇食品。生产厂家会加大生产力度,销售商家也会大量上市冷冻、冰镇食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其他工商业领域,比如在汛期,就会暂缓施工,这样会影响水泥、钢铁、建材、机械等材料和设备的生产与销售。在市场经济中,气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工商业从业者十分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极端气象的条件下,会引发自然灾害现象,造成较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比如,在高强度降雨天气的山区,会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我国的雷电灾害十分频繁,每年发生万余次,造成约4 000人的伤亡,财产损失在百亿元以上。
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最传统和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板报、横幅、传单等进行线下宣传。例如,在乡镇集市、村委会、居委会等闹市区或者人员聚集区,通常会制作好图文兼具的气象科普宣传板报,这种形式在基层十分普遍,而且宣传持续的时间长。横幅、传单等宣传方式一般被应用于气象科技服务下乡或者重大节假日的时候,其覆盖的人群广泛,可以达到气象科普宣传的目的[3]。
随着手机、电视、网络等宣传方式的不断出现,气象科普宣传的形式也在不断拓展。手机短信是气象科普宣传的最佳形式之一,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气象预报,具有范围广、针对性强的特点,并且能够提供有关生产、生活的建议。随着网络的兴起,在移动手机端等接收设备上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气象信息,并且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气象专栏,能够分期、分类、详细地宣传气象科普信息,便于人们及时获取气象信息。例如,当前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平台,学习强国App等,可以随时查询气象相关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平台还可以主动推送气象信息,实时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气象科普宣传。
目前,气象局将气象科普工作划分在市气象学会的工作职责内,市级部门的气象学会所有人员都是业务人员兼任的,相对应的工作也属于兼职范畴,仅能利用空闲时间完成。根据调查可见,全国其他省(市)气象科普工作的执行人员大多为兼职人员。但是从事气象专业的业务人员专业性很强而亲和力不足,要兼职科普宣传工作,需要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视听产品让受众接受,这需要有更多领域方面的人才相互配合,才能做出好的科普产品,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因此市局气象科普工作存在较大短板。
气象学会用于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资金严重短缺,市级气象部门对每年的科普宣传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投入资金仅够支付宣传展板和传单的印刷费用。因此,想要在气象科普上吸引更多人才,创新科普手段、方式,添置科普设备都存在极大的难度。
气象科普宣传工作长时期以来采用展布板、发传单、请市民参观的宣传手段,形式和内容都陈旧而单一,时间相对固定而集中,大多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特殊时段开展宣传工作。
在研究市一级的科普产品的受众程度和活动参与度的过程中发现,宣传单和展板的科普对象以社区中老年居民为主,科普读本的对象以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未成年人为主,开放日活动的参与者则由中、小学生组成,但是仅仅依靠这3个渠道组成的科普宣传体系,并没有达到科普知识普及率,气象科普渠道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市级气象部门对科普产品的研发能力薄弱,少有原创产品,更不要说针对不同科普人群开发有针对性的科普产品。
20世纪下半叶之前的科技传播与普及是以“科学”为中心,强调向公众普及更多的科学知识,20世纪下半叶之后的科技传播与普及越来越转向以“公众”为中心。在现代科学普及阶段,受众已经由被动变主动,所以将科普理解成单纯的知识灌输是不正确的。气象科普经历了“科学普及”的单向传播向“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转变。有研究表明“三位一体”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以广大社会公众为“中心”,促进“(科普)教育模式”向“(科普)服务模式”转变,促进公众被动接受气象科普向主动认知并参与气象科普乃至气象工作的转变。基于此,市局一级的科普工作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摈弃以前单纯的“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因此,开展科普宣传时,所用的科普语言和传播手段要进行全面的革新和创新。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品牌的重点是创新,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善于跟踪和抓住当地民众需求的新切入点。例如,针对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我国某市气象局在2017开展了科普品牌气象栏目,主要针对12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宣传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三年来应运而生了“萌宝说天气”“萌宝说科普”“萌宝说节气”等一系列原创科普产品已经在当地具备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活动在线累计浏览次数达60多万次,发放光碟上千份,当地媒体也做过相应的报道,部分学校组织收听、收看过相应的视听产品,社会效应和科普成效显而易见。可见,作为地市一级的气象科普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和有为空间。科普教育从娃娃抓起,是全社会的共识。气象学会立足于未成年人科普教育,打造当地有影响力科普品牌的例子告诉我们,科普宣传的工作大有可为,关键在于去发现、去创造,有品牌,才有人气,有希望,有品牌,基础气象科普工作也大有可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阅读习惯已从“长、迟、慢”的纸张阅读,过渡到“短、频、快”的电子阅读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与工作方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引入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是市局一级气象科普工作人员又一创新点和工作重点,例如,某市局在2012年开通了官方微信和微博,8年来“双微”号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了气象科普宣传的主阵地,关注人数不断增加,包含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目前该官方微信已成为拥有10万以上粉丝群的公众号,连续4年每月市级部门公众号综合排名前5。可见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抢夺公众源,提高影响力,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途径。新媒体的优点在于及时、生动、包容性强,作为气象科普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将晦涩难懂的气象知识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气象科普知识就会被更多人所接受。
精心组织,多方联动,在科普宣传过程要注意整合资源,挖掘科普工作新潜力,通过跨部门、跨行业的气象科普合作,探索气象科普工作社会化、活动常态化。气象学会就先后与物理学会、机器人学会、青少年文化宫等多家机构合作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即增加了活动开展的频率和次数,也扩大了活动的规模,使更多的受众能接受到气象科普知识。
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科普宣传极为关键,不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还能提升人民综合素质,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突发气象灾难时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示人们预防减灾。因此,在人们生活中融入新时代气象创新模式,促进气象科普宣传模式时俱进,也是传播气象科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