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春雷 薛瑶 胡勘平
参照《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秦书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一书中的定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解决中国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史。
纵观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至1949年)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生态环境也有了考量。早在1919年9月,毛泽东就将林业问题作为研究的实业问题之一,明确指出林业与农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到1930年,除毛泽东等领导的赣西南、闽西中央苏区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建立了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定都瑞金,实施“土地法”。这一时期,既要打仗消灭敌人,还要改善军民生活水平。中央苏区政府及各级苏维埃政府从实际出发兴修水利,夺取农业生产丰收,支援革命战争;分配管理山林,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美化苏区环境。中央苏区政府曾施行“耕山证”制度,由乡一级苏维埃政府向农民发放“耕山证”,在法律层面上赋予农民对山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一制度可以看作“林权证”制度的萌芽。这一时期的水利和林业建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1934年1月23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发出了“水是一切农产物的命脉,适当地调剂水量,对于今年(1934年)粮食再增加二成收成战斗任务的完成,有着决定的意义”的号召。同年3月15日,中央土地部发布中字第一号训令——《为发展水利》,明确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的注意”。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解决当地群众的生存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发展经济,实现生产自救与经济自给,对革命根据地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开展了一系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等基本建设。此外,中央人民委员会还规定了苏区“植树节”(3月16日,1932年开始),并颁布《山林保护条例》实行以法治林。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同时,大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体现了我党为人民谋幸福,积极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初心。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但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实践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过程中积累经验。研究显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从八大(1956年)开始就有了与环境(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而且相关度越来越高。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调控资源等方面的基本建设。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全民义务植树12年绿化祖国行动”以及对淮河流域的治理。同期,我国开始实施“黄河干流阶梯开发计划”,并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展开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希冀。可以说,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萌芽和起步阶段。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我国派代表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主要部门相继建立环境保护机构。这一时期奠定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2012年)
这一阶段,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被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
1979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法治时代。1983年年底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保护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1994年,我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与行动方案。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年,“生态文明”一词正式出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2005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扎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相统一,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强调环境保护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强调有效利用和节约使用能源资源,主张依靠科技和法制保护生态环境,颁布了我国首部环境保护法,制定了系统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制度,开启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法制化、制度化进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交流,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开展大规模环境污染治理,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环境保护领域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合作,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则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又在党章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走向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能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能否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已经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能否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否具有良好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体现。
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发展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维护、实践、弘扬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解决各阶段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积累、发展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发展的提升,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取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时间跨度上,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
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实践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独创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国土面积第三大国上进行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40年时间里,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这种跨越式发展相伴随的生态环境变化必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吸取西方国家的历史教训,深入分析全球生态环境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提供借鉴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机遇和重要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利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
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累计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煤电机组约1500万千瓦,5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清洁油品标准。10.8万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9亿农村人口受益。
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中央层面审议通过40余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
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截至2022年4月底,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5%,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有序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完成火电、造纸行业5000多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些地方组建环境警察队伍,成立环境资源法庭,环境司法保障得到加强。
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全国酸雨区面积大幅降低,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大幅增加,劣V类水体比例大幅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1.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也是党和国家站在关键历史节点,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抉择,是对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充分关切,更是对全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运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与时俱进。这一理论体系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这一重大变化,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赋予人类文明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一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全人类走出生存发展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动荡,局部战争频发;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面临疫情因素、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多重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方面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等风险相互叠加。在这一大背景下,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走出重重困境,实现永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并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中国正以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2015年12月,在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宣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以及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2021年-2022年,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COP15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各国及全球在未来十年甚至更远时间范围内的工作蓝图,帮助人类社会步入正轨,以便在2050年之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愿景。
上述行动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大国担当。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将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为我国原创的话语体系,对世界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远。
3.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深刻改变着世界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行动正在深刻改变着整个世界。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研究人员认为原因是中国在植树造林和集约农业等方面有突出表现。2021年10月27日,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大气中国2021: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空气质量已连续七年显著改善。《报告》指出,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空气质量全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升至87%,260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全国城市重污染日同比减少621天。2020年全国6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整体实现全面达标,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增至202个。其中,2020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每立方米,首次迈入中国国家标准达标线。
2020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56.8%,清洁能源占比达24.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约占全球42%,是世界上保有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以上。
可以预见,随着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国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将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4.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标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应团结一致,共同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气候变化为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采取的应对措施应符合各自的能力和要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应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已成为污水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必将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大国外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