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不足和新的挑战,需要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要与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相结合,要在工业化转型进程之中进行,要和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还要与碳市场和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生态康养相结合。
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要积极推动顶层设计,做好空缺分析,制定好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要让自然管理自然、让自然修复自然,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防止生态形式主义。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生态监管思路,充分运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结合“五基”协同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做好监测评估和执法监督。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重手段、轻效益,重植被、轻功能,重局部、轻区域等问题。我们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着重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系统稳定、格局优化、功能提升,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根基。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是生态保护监管的重要任务,也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生态保护红线的效益涉及多个方面,不只体现在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上,还包括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促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等方面。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要服务监督管理,建立多尺度多要素指标体系,丰富评价内容,还要研究生态保护发挥效益的过程和机理,明确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
我国大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有将近46%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对黄土高原300多个乡镇的调研分析得出,人口城镇化特别是退耕的财政激励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是主要驱动机制。优化林草植被结构,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提升,推动有关实践与理论方法的发展相结合,是夯实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科学基础的必由之路。
从自然资源产权角度来看,国土空间治理是以空间权分配与再分配为核心的规划过程、实施过程、监督(如用地计划)过程等的总和。积极做好生态空间的发展权、财产权、管制权等制度设计,将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空间。例如,我们在创新用地权、取水权、碳汇权、排污权等自然资源产权实现机制时,往往会对一些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采取自然资源产权回购的方式,这既能保护原有土地使用者的权利,也有利于自然资源产权在未来的生态保护和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