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唐延海
作为最受杂技界瞩目的评价体系、最为优质的观察样本,中国杂技界的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围绕着作品与人才两个坐标系,勾勒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间杂技艺术发展的成就与连绵脉络,既有党的文艺政策、方针的主线主流,又不乏杂技艺术内部实践的支流细流,交织体现着当代杂技艺术最显著的实践原则:以技为核、技艺并举。
中国杂技金菊奖致力于表彰精品创作、培养杂技新人、鼓励艺术创新,自1997 年设立以来,每三年一届,迄今已成功颁授400 多个奖项。本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从全国申报的70 个节目中遴选出了30 个优秀节目进入终评,来自全国18 个省、市的26 支团体665 名杂技健儿同台竞技,经A、B 两组4 场比赛,最终决出10 个节目获本届金菊奖杂技节目奖。比赛中蹬技、顶技、车技、柔术、空中飞人等高难度节目轮番上演,充分展现了中国杂技的新作为、新气象、新高度。
纵观此次金菊奖参评作品,结合近年来杂技艺术创新创作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彰显了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基于党的文艺创新思想的引领,杂技工作者在本届赛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理论,用心解决传统杂技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问题,用现代语境下的杂技样式,实现当下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象、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等丰富内涵的阐发。可以说,这次比赛得到完美呈现。技术技巧的不断突破,道具舞美的改造升级,多种艺术形态的跨界融合、杂技叙事能力的普遍提升均是本届金菊奖杂技比赛的亮点。
二是书写了时代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本次比赛,杂技创作者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对杂技在技巧之外的文化意义和叙事功能进行了开掘和展示,比如对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的歌颂,对奋斗者的诠释,对“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展现。这些对时代主题的精准把握,进一步拓宽了杂技的表演形式,丰富了杂技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实现了杂技创作理念的重大革新和杂技表演形式的标志性突破,可以说对当代杂技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本届赛事中无论是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歌颂新时代新气象,还是表达对环境、生态、民族等主题的文化关切,普遍都更贴近人民的生活真实和审美需求,体现出杂技工作者的人民立场,勾画了面对不同题材勇于尝试、大胆出新的可贵品质和当前杂技工作者对文化价值观的准确把握。
可以说,本届金菊奖参赛作品无论是技巧难度、题材内容、结构方法、舞台形式、艺术手法抑或是审美观念等均是与这项杂技界最权威赛事、最顶级舞台的高度匹配,对艺术素材的多元探索、对肢体语言的深度挖掘上呈现出来的集体性变革是有目共睹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何首日比赛一结束,便引发了现象级的传播景观,成为所谓的网络“爆款”,极大地提升了杂技艺术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杂技艺术如何去做,我也有几点建议:一是警惕“优势陷阱”。所谓“优势陷阱”就是持续地去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限制在自己的舒适区,而无法实现突破性发展。本届赛事的作品虽然已具有突破性、独创性、变革性,但相对整体数量而言并不突出。二是要在创作上讲究实事求是,避免偏离了围绕并服务于杂技技巧这一本体特征的轨道而刻意求新的创作心态。三是增强演员综合能力。表演不仅是简单地堆砌动作变化,更需要情感和思维层面的到位,要创造鲜活的艺术形象,表达精深的思想主题,凸显精湛的审美品格,这就对杂技演员在舞蹈、音乐、戏剧乃至文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杂技编导也要学习和适应多元艺术环境而转型成为复合型编导。相信随着杂技艺术蓬勃向前发展,杂技人才建设的问题将逐步解决。
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是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后评出的第一个国家级杂技奖项,也是对近年来杂技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也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们所有的杂技工作者一道,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阔步迈上中国杂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