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丽娜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部分语文教师在实施说明文教学时,往往从说明对象、顺序、结构、方法和语言这五方面着手。学生深谙说明文“套路”,对其缺乏阅读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费尽心力,自认为讲清楚了说明文内容,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大部分学生因被动接受说明文内容,语言、思维、审美等素养发展受限。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实施说明文教学的起始点和落脚点[1]。在实施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贯穿教学全过程,促使学生发挥自主性,掌握说明文内容,同时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了解说明文的特征,不但可以使学生理解说明文内容,形成文体意识,还可以使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由此发展语言运用能力[2]。因此,教师要以说明文的特征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
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是对读写实践的再认识,是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强有力支撑。说明文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说明文框架结构,也是学生形成文体意识的切入点。因此,在实施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以说明文的框架结构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借此形成文体意识,为进行语言运用做好准备。
以说明顺序为例,这是说明文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学生了解说明文特点的关键。说明顺序主要有三,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有的说明文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有的则穿插使用两到三种。在说明文课堂上,教师要以文本内容为依据,有针对性地介绍说明顺序。例如,《蝉》中使用了时间顺序,作者按照蝉卵—幼虫—脱皮—钻入土中这一顺序,说明了蝉的成长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时间顺序,引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经历蝉的成长过程,借此了解文本内容,同时掌握时间顺序,感知说明文的特点,形成文体意识。
写作是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重要方式。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同时储备了语言素材,为进行写作提供了支撑。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说明文学习情况,组织写作活动,引导其为“说明”而写,借此加强对语言的运用,强调说明目的、说明材料、说明语言。对此,在课堂上,教师以这三点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写作。
以说明目的为例,说明目的是做到说“明”的重中之重。说“明”是要说清楚,说明白。在说明文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文体意识,同时引导其明确说明目的。例如,在“金盏菊药用价值”写作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要求,确定写作要点。在文体意识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会将视线集中在“金盏菊”和“药用价值”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在思维的作用下,不少学生确定:“金盏菊”是说明对象,“药用价值”是说明目的。于是,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说明金盏菊的药用价值?”在已有说明文阅读经验的助力下,不少学生联想到不同的思路,如可以先简单说明金盏菊的外形、种植条件等,接着重点写金盏菊的药用价值,如有哪些药用价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药用价值,如何入药等。在学生确定思路后,教师鼓励他们书写。
这样的做法不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说明文特征,增强了文体意识,还使其做到了读写结合,便于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快速获取信息是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途径。同时,快速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适宜的方法是学生积极思考,快速获取信息的“法宝”,方法多种多样,如关键词法、列表格法等。在说明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立足文本内容,选用合适的方法。
以列表格法为例,这是一种梳理信息的方法,尤其可以使信息可视化。通过列表格,学生可以获得、整合关键信息,继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建构整体认知。《中国石拱桥》中列举不同例子,借此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学生的阅读重点。所以,教师以文本中的不同例子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应用列表格法,分析各种石拱桥的建造时间、特点。在列表格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走进文本中,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获取关键信息,并将其写在表格中。在学生列出表格后,教师提出问题:“横向、纵向对比表格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对比,有所发现。如有学生提出:“通过纵向对比,我发现了我国石拱桥的发展特点,如最早、最长。”立足于此,教师精心点拨,促使其完善认知。
这种做法不但使学生始终在思考,把握关键信息,了解文本内容及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使学生切实地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水平。
阅读策略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重要手段。实际上,自主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通过不断进行自主阅读,学生会提升思维水平。对此,在实施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样的分析策略,如比较法、思维导图法、迁移法等,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提升思维水平。
以比较法为例,这是一种对比相同或不同事物异同点的方法,可以凸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在实施说明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紧扣异同点,引导学生对比。例如,说明文的语言是学生可对比的内容,教师将《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雁归来》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语言。在《恐龙无处不在》中,作者使用平实的语言,陈述了事实,说明了道理——“板块构造”理论是正确的。在《大雁归来》中,作者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意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雁群的生活习性。基于此,教师提出任务:“请诵读《恐龙无处不在》和《大雁归来》,对比语言,了解各自的语言特色。”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反复诵读,认真比较,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特色,由此加深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认知,同时提升思维水平。
说明文是具有多样美的文体,如有语言美、条理美、情感美等。鉴赏是学生感悟说明文之美的方式之一。通过鉴赏感悟说明文之美,学生既可以加深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激发阅读兴趣,又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创造能力。由此,在实施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说明文的多样美为入手点,引导学生鉴赏感悟,进行审美体验。
语言是构建说明文的“工具”。从语言风格看,说明文有两大类,即平实性语言和生动性语言,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不同的美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其美。
以《梦回繁华》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融历史、美术、文学为一体,用叙述、描写、说明这三种方法,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展现其创作价值。多样的表达方法使这篇文章极具“文学美”。于是,教师把握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在讲到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大家诵读这一段,找出描写北宋人生活的语句。”在此任务的作用下,学生走进文本中,读思结合,找出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如有学生诵读:“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立足于此,教师向学生发问:“在诵读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受到问题的驱使,学生继续诵读,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出具体画面,并就此展开描述:“初春的早上,林间笼罩着一层层的薄雾。几户农舍隐隐约约地映入眼帘。绿油油的农田,朦朦胧胧地进入眼中。”在此描述下,学生既感受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和语言的典雅,又体会到了场景之美,有利于提高审美体验水平。之后,教师按照这种方式,继续引导学生诵读、想象、描述,使他们沉浸在语言之美中,增强审美感悟。
条理清晰是说明文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说明文中,作者为了将说明对象解释清楚,往往从不同角度、方面选取材料,并根据材料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组织。清晰的条理不仅可以使学生逻辑清晰地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使其感悟条理之美,提高审美体验水平。对此,在实施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立足文本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感悟条理之美。
以《苏州园林》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建构“总分”结构,先写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接着从四个角度介绍了苏州园林的不同图画之美。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诵读文本,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以及说明此特点的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阅读文本内容,找寻相关信息,并对此进行思考、概述,将其置于框架图中。随着不断阅读,学生的思维导图内容愈加完整。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作者的“谋篇布局”过程,直观地感受到清晰的条理,感悟条理之美。
无论何种文体、题材的文章,都承载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与诗歌、散文等相比,尽管说明文的情感不那么外露,但作者仍在字里行间表达了情感。因此,在说明文课堂上,教师要以文字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悟情感之美。
以《蝉》为例,作者在描述蝉遭遇危险时的反应时,写道:“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然而它仍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在学生读到这里时,教师提出问题:“面对危险,蝉真的是无动于衷吗?”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细读文本,找寻关键词句——可怜、让自己牺牲,由此了解到,蝉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顺应本能去生存。由此,不少学生感受到蝉的可怜,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悲悯之情。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剖析字词,不仅可以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悟情感之美,提高审美水平。
科学知识是文化知识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建构文化认知、传承文化的基础。说明文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其中有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精神、文化元素等。在实施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剖析说明文内容,挖掘科学知识,利用适宜的方式将其展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建构文化认知,形成传承文化的意识。
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象征。文本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地位、特点、艺术美。实际上,苏州园林集建筑美、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体,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对此,在实施课堂教学后,教师立足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其登录相应网站,收集与苏州园林相关的其他内容,如历史内容、建筑内容、人文内容等,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制作宣传海报。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性,大量收集信息,从不同角度再次认识了苏州园林,尤其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制作宣传海报时,学生不仅呈现了苏州园林的基本信息,还介绍了其文化内涵,由此增强文化感知,传承传统文化。
总之,有效实施说明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维度获得发展,便于提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为指引,以说明文内容为基础,应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思维训练、审美体验、文化感知,借此理解说明文内容,同时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说明文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