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设施农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显著提升了中国农业产业效益。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设施农业技术还比较落后,高新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力度不足。因此,必须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现代农村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策略,并逐步优化已有的设施农业技术,充分利用设施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设施农业技术包括温室控制、空气质量监测等配套设施的研发,以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实现在自然和后天条件下的自动监控和操作[1]。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开发出高产作物新品种,而且对抗虫性也有一定影响。上述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将影响中国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和推广设施农业技术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第二,设施农业技术主要为植物生产和发展提供辅助,通过设施工程技术促进植物良好生长。
通过加强农业设施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提高农产品绿色生态安全水平。因此,高效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还需保证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而部分地区生态保护和恢复能力有限,农业污染源控制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绿色生态发展需求,生态环境保护与设施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
为有效对农村设施农业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有必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实践表明,现行的设施农业技术设计标准和规范严重缺失,问题主要在于设计标准不统一,而且一些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果蔬种植对设施农业技术的要求。
当前,在农村设施农业技术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培养设施农业技术人才,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由于农村地区工作环境条件差、工资低及发展前景小等原因,许多专业人才不愿留在农村从事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人才流失严重。此外,不少农业单位不重视培养设施农业技术人才,仍采用传统的设施农业技术和种植管理方案。
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标准化、精细化、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机械化设施水平较低,农艺与农业设施融合度不高,农业设施科技管理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无法为设施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中国农村地区,设施农业建设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例如水、电、道路、温室和钻井棚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大,农业生产设施所需的设计、材料采购、工程设备、施工和项目管理等费用若没有国家政策补贴,将影响设施农业建设进度,制约设施农业发展。
4.1.1 智能温室大棚监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设施农业技术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包括温室等典型设施,通过控制作物环境温度,实现果蔬的跨季节种植。例如应用智能温室监控技术,对温室进行智能控制,保证温室内温湿度平衡,维持温室内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通过传感器采集和监测温室温度、湿度等数据,了解作物生长情况,实时获取作物生长指标;当湿度未达到指标时,可执行自动喷水加湿功能。此外,温室内的报警系统在作物生长环境参数不达标时能及时提示。
4.1.2 无土栽培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无土栽培技术不受种植季节的影响,该技术突破了种植空间的限制,一年中都可以种植。通过调节营养液浓度来控制作物生长,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以降低蔬菜等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利用该技术栽培的农作物具有高产、优质、无污染等优点,实现了果蔬的跨季种植。
4.1.3 二氧化碳气态肥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将二氧化碳作为作物肥料喷洒在作物表面,帮助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对于在低二氧化碳浓度季节种植的作物,例如冬季和早春,由于该季节二氧化碳浓度过低,无法完全满足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施用二氧化碳气态肥可以提高作物抗寒性,降低作物发病概率,减少农药施用量,对减少作物农药残留起到抑制作用[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促进农村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细化政策内容,增加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补贴。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外部竞争资本,结合高标准设施蔬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其市场发展空间,强化科学规划,形成更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当地农业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设施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健全与农村农田情况相一致的管理制度,还要明确管理工作职责。加强施工过程中对设施农业技术建设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和工程标准对施工环节进行监督。另外,必须加强农村设施农业技术工程收尾验收力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定期监督和隐患排查,避免突发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