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推广应用。因此,林业培育技术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升级。相关部门应全面研究先进的林业种植技术和造林方法,保证林业种植质量和总体产量,不断促进中国林业的发展。
在林业种植过程中,首先要对种子进行初步处理,只有保证种子质量才能够保证后续种植质量。选种时,要对种子进行基本处理,保证种子中不存在病原体或寄生虫,对种子进行全面消毒,避免后续种子出现病虫害,影响植株生长空间,导致种子死亡[1]。种子常用消毒方法是红外辐射,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杀毒处理,保证种子生长条件。播种苗圃的框架,也应用适当比例的化学药品进行消毒,减少后续发生病虫害概率。相关技术人员在对土壤进行消毒时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进行,保证在规定范围内配置消毒药水,提升土壤环境能力。在种植时,技术人员也应运用不同的种植手法,将不同的植物进行间种,提升植物存活率。在种植前,先初步处理种皮比较厚的种子,在水中浸泡使种皮软化,促进发芽。
种子萌发技术是有效提高种子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种子萌发技术主要有两大类,两种方法差别主要在于种子浸泡水温不同。第一种方法使用温水,而第二种方法使用热水,水量和种子比例保持在2:1。
打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种子发芽方法,此方法能够对表皮物质进行分解,例如油蜡等物质。将种子浸入溶液中,表面物质就会脱落,这时再进行清洗,保证种子表面没有物质覆盖,提升种子发芽率。在种子发芽过程中用到的容器并不能够被轻易分解,这也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在发达国家,催芽容器基本上由无纺布材料制成,对环境不会产生危害,但无纺布催芽容器在中国还未大规模应用。
在林业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幼苗管理,提高苗圃出苗率。幼苗生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保证幼苗营养物质充足,及时解决幼苗生长期出现的问题,例如施肥和灌溉问题等。统筹规划,科学制定计划。同时,为了提高苗木质量,在生长过程中进行修剪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科学修剪,才能保证幼苗生长健康,避免不健康枝叶与幼苗争夺营养[3]。科学设计植物包装,针对不同种植情况选择不同的包装类型,防止包装对植物本身造成伤害。
在种植前,要科学选择苗圃地,选择地势平坦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但能够接受更加充足的光照,同时排水效果也更好,更有利于植物后续生长,选择沙质土壤,避免选择黏土,从而影响植物生长。根据植物生长性质和种植环境整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苗圃地,例如在风力比较大的地区,土壤黏性要更高,才能抵挡风蚀,并具有一定耐风性。
林业种植需要使用大面积土地,在此过程中包括土地整合、选种问题。应针对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植株,例如土地面积较小时就不能种植松树。
催芽就是将种子芽提前进行催熟,保证种子发芽更加顺畅,提升发芽率。在这一环节应重视对温度的控制和药水的调配。
在正式种植开始前应严格挑选种子,保证种子颜色鲜艳,保证选择到比较健康的种子。对于种皮较厚的种子应提前浸泡,保证种皮软化。对表面有物质覆盖的种子也应进行处理,完全除去表面附着的物质,不影响种子发芽。对于睡眠期很长的种子应提前催熟,保证其能够更快发芽[4]。
中国林业播种有3种主要方式,分别是撒播、条播和点播。撒播方式适用于小种子或移栽树种;条播方式则更加适用于中小型植株;点播方式一般用于体积较大的植物类型,能够保证存活率。植树时,也应对土地进行管理,防止因土壤问题而导致树种无法正常存活。在种植完成后应严格控制灌溉用水量,保证树种生存环境稳定。
种子存活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种子的发芽结果。因此,要筛选出质量比较好的种子,提升存活率。在移植过程中,加强土壤管理,保证树种在移植后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影响生存。
分殖种植能够提升植物生存率,主选择比较优秀的亲本幼苗,使繁殖出来的植物具备优良性状,保证植物存活率。在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很好地利用土地、对土地进行改造,也可通过改变土壤酸碱度等方式,重新利用已经废弃的土地。
春季和秋季适合种植树木,要保证环境和气温适宜再进行种植,提高树木存活率。合理选择树木类型和大小,确定科学的土壤厚度和灌溉水量。
病虫害防治是保证苗木成活率的重要方式。根据病虫害类型进行针对性防治,减少病虫害影响,保证树木正常生长[5]。适当喷洒农药,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减少病虫害。
要想更好地进行林业种植,就应全面研究林业相关政策,规划林业种植目的和种植政策,帮助林业人员更好地选择苗木种类。在选择苗木后,使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全面规划种植距离与灌溉指标。
随着中国林业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只有更加科学的林业管理种植活动,才能更好提升林业发展水平,只有不断推广新型林业生产技术,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林业种植队伍中,才能不断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