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业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途径,推动林业种植工程的稳步发展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扩大林业种植面积,丰富幼林树苗种植种类,能够有效提高林业树木产量,推动林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要优化林区幼苗生长结构、控制幼苗株数分布密度等,培育品质优良的幼苗树种,并重视提高幼苗成活率,推动林业种植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幼林抚育技术需遵循2点工作原则。一是始终要以绿色发展生态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不能为追求较高的幼苗成活率而忽视对幼苗成活质量的要求,幼林抚育技术包含多方面内容,要按照幼苗实际生长现状,在技术抚育过程中采取综合性的抚育技术,及时解决幼苗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在林业种植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每个地区因地形环境、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等差异,幼苗种子品种都会有所不同,各林区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幼苗种子,才能为幼苗抚育提供较为稳定的生长环境,便于有序开展各项幼林抚育技术工作。
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貌特征非常复杂。青海省是高原性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且全年降水量较少,容易发生沙尘暴、冰雹、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1]。青海省植被生长种类较少,需结合青海省地理环境要素,选择合适的幼苗树种进行种植,丰富青海省植被多样性。例如在青海省浅山地貌中,可以选择多枝怪柳、红砂、西伯利亚白刺等繁殖性较强、抗旱性和抗寒性较强的树种。在青海省脑山地貌中,可以选择青杨、白桦、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等乔木树种。
除草松土是幼林土壤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技术人员要清除生长在幼苗周围的杂草、灌木丛等,对土壤表层进行翻土,确保土质松软,帮助土壤内层与表层之间进行空气、水分相互流通,为幼苗根茎汲取土壤养分提供便利。在开展除草松土时,要保留草木部分根茎,禁止将杂草、灌木丛根茎一同清除,用力过猛会破坏土壤结构稳定性,影响幼苗根茎在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保留杂草根茎,可确保幼苗生长水分,同时重新生长出的杂草可以为发芽的幼苗种子遮蔽阳光;二是在除草后根据幼林地对于肥料使用的相关规定,选择一部分割除的杂草埋进幼苗生长土壤中,用于提供幼苗生长所需养分;在松土过程中要注意翻土力度,根据每个片区土壤松软度采取合理的翻土作业,严格把握土壤松土频次,避免土壤层过于松软,导致水土流失。在除草过程中注意保护珍贵类乔木、灌木等树种,要准确分辨出树木种类并进行除草作业。
修剪枝干是要将影响幼苗枝干茎叶健康生长的坏死枝条剪掉,减少养分流失,同时为幼林提供更广泛的生长空间,保证健康枝干茎叶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林区中会有部分土壤层不适合进行除草松土作业,可运用割灌技术、人工修剪技术清除杂草。幼苗修剪主要包括平茬、除蘖、抹芽、修枝等内容[2]。平茬技术应用于幼苗生长冬季、早春时期,修剪幼苗植株顶部少量枝叶,为幼苗枝叶横向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促进幼苗根部健康生长。除蘖是清除幼苗萌蘖,可以有效确保幼苗主要枝干部位吸收养分。抹芽是清除幼苗植株高度2/3以下的嫩芽部分,确保幼苗主要枝干部分生长的直立性,并加快主要枝干生长速度。修枝主要在每年晚冬或早春进行,将部分出现病虫害、坏死的枝条清除。
幼林生长发育不仅需要依靠林区天然优势提供养分,也需要人工抚育进行水肥灌溉,及时弥补土壤中缺失的水分和养分,促进幼苗营养物质的全面吸收。同时,幼林生长期根部结构不稳定,无法有效吸收土壤养分,需进行人工施肥和灌溉,稳定幼苗根茎生长。划分灌溉渠道进行挖沟,将肥料均匀施加在挖好的渠道两边,然后进行田间灌溉。幼林在接受水分灌溉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吸收肥料营养。在施肥灌溉完成后再将挖好的渠道重新填埋,及时锁住肥料营养成分。青海省气候干燥,全年降水量较少,灌溉深度要保持在1 cm左右。水肥灌溉面积和频次根据幼苗生长现状而定,禁止过度进行水肥灌溉,会导致幼苗根茎水分和养分大量流失。
林业种植技术人员要根据幼苗成活率进行幼苗补植与保护。若幼林成活率低于40%,需对幼林进行补植作业,若低于20%,需重新分析幼林抚育技术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必要时需重新种植造林。在幼林保护方面,要安排林区巡查执法队伍进行定期巡查,并密切关注每日来往林区的人员,必要时采取封山措施。要关注林区内动物活动轨迹,在幼林周围增设保护性设备,避免动物误闯林地破坏幼林。
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是净化大气层环境、减少和避免水土流失,林业部门要重视对青海省各林区幼苗种植的抚育技术培训,提高林业种植技术人员作业水平,提高其职业素养。在除草松土、间作技术、水肥灌溉技术作业中要充分结合林区幼苗实际生长现状,合理规划幼林抚育方案,并建立健全幼林抚育技术管理措施,在日常林业种植工程中加强巡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