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保护成效与策略

2023-01-21 08:48郑静楠郑进烜余昌元吴富勤杨焌熔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6期
关键词:亚洲象栖息地

郑静楠,郑进烜,王 勇,余昌元,董 磊,吴富勤,杨焌熔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亚洲象(Elephasmaximus)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物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附录Ⅰ物种,在我国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1]。亚洲象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和亚洲大部分区域,目前仅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地区,现存野生亚洲象约300头,栖息地面积约7 000 km2,全部位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3个州市的7个县(市、区),涉及国土面积37 849 km2,国境线1 377 km[2-3]。云南作为全球公认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全国唯一有亚洲象分布的省份,把拯救保护亚洲象作为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重点工程,采取切实有效保护措施,在促进亚洲象种群恢复和缓解人象冲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打造全球野生动物保护标杆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典范奠定了基础。

1 亚洲象保护成效

1.1 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

在国家颁布《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后,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流域保护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使野生亚洲象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多年来,云南省严格执行猎枪清缴,严厉打击非法猎杀野象、非法交易象制品、非法破坏大象栖息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已基本杜绝了亚洲象盗猎现象,非法交易象制品等行为也得到有效遏制。

1.2 自然保护区建设明显加强

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我国在亚洲象分布区先后建立了西双版纳、南滚河、纳板河流域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2个省级、2个州级、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 253 km2。相关部门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开展了以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为重点保护对象的保护管理工作,包括巡护、监测、宣教、社区扶贫和核心区移民搬迁工作,亚洲象肇事补偿和公众责任保险工作,太阳能电围栏、防象壁、防象沟、食物源基地等防范工程建设工作,这些工作使我国亚洲象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救护性保护。

1.3 非法贸易得到遏制

林草管理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森林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非法猎杀野生象、非法交易象制品、非法破坏大象栖息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工商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国内市场象制品清理和取缔工作,海关等部门依法查处象牙走私及其他象制品非法贸易活动,这些举措使非法猎杀亚洲象和象制品贸易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1.4 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不断推进

全省聘用122名专职亚洲象监测员,建立了“两分一包”监测制度,在西双版纳州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2017年开始综合运用人工跟踪、定点设备和无人机等监测手段,实时监测亚洲象分布、数量、活动情况,并通过定制App向分布区群众实时发布亚洲象活动信息[4],提示群众避让亚洲象。目前,亚洲象分布区域均已制定《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应急预案》,针对亚洲象进入公路、居民区等紧急情况,实施交通和人员管制,减少人象遭遇概率,已具备立即响应、迅速调度、妥善处理能力。

1.5 安防和肇事补偿机制不断完善

为加强对亚洲象的保护,缓解人象冲突,从保护区搬迁了10个村寨1 000余人,在部分亚洲象活动村寨周围架设隔离围栏、修筑防象沟、防象壁,安装太阳能防象灯等安防设施,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推进野生动物公众责任商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提高了居民爱象、护象积极性。2011—2018年,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分别累计投保10 575万元、9 208万元,分别兑付理赔金10 507.75万元、8 692.13万元,其中,分别兑付亚洲象肇事补偿理赔金8 851.14万元、7 295.36万元。

1.6 国际国内合作稳步推进

各级林草业管理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履约机构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部分科研人员先后开展了亚洲象分布及种群数量调查、食性及觅食行为、栖息地选择、生境评价、生物廊道建设示范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了南起“中国尚勇—老挝南木哈”,北至“中国勐腊—老挝丰沙里”总长约220 km、面积近1.33万hm2的5个联合保护区域,初步探索了跨境保护方式。

2 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亚洲象分布区是橡胶、香蕉、茶叶、咖啡等热区作物的适宜种植区,近20年来,随着当地热带作物特别是橡胶种植面积的大肆扩张,导致亚洲象栖息地不断萎缩并严重岛屿化。同时由于公路、电网、水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次切割和肢解,致使亚洲象栖息地更加破碎化,活动空间受到压缩、通道不畅,严重阻碍了亚洲象的迁移、觅食和种群基因交流,加之农作物种植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亚洲象误食致死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2.2 人象冲突不断加剧

随着亚洲象适生栖息地的缩减,加之自然保护区森林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干扰大幅减少,林中空地、林窗逐步消失[5],亚洲象主要食物被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替代。亚洲象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频繁进入农地和村寨觅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而且加重了群众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有的群众甚至因象而致贫或返贫。另外,现行补偿机制不健全、补偿经费不足额、补偿时间不及时,当地以象文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逐渐淡化,人象冲突已严重影响亚洲象分布区边疆少数民族的稳定与和谐。

2.3 管理与科研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亚洲象保护管理机构和研究监测机构。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主要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承担,但因超过2/3的亚洲象种群活动在保护区范围以外,超出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保护和管理权限范围,致使大量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带有明显的临时性和应急性,现有管理模式已无力担当亚洲象保护管理的繁重任务。亚洲象研究监测工作无专门机构、人员和项目,多属科研人员的自发行为,力量薄弱,处于分散和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合力开展亚洲象重要课题的综合研究和集成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对亚洲象的拯救和保护起到支撑作用。

2.4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加强亚洲象拯救保护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而加大投入力度必须加速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长期以来,由于亚洲象拯救保护工作较少强调国家责任,过多强调地方责任,导致亚洲象经费投入力度远未达到国家旗舰物种的保护需求;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方财力明显不足;亚洲象分布区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部分少数民族均为直过民族,即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地方财力极为有限。

2.5 国际联合保护体系尚未建立

亚洲象是跨国境分布的迁移活动区域广泛的大型动物,只有建立国际联合保护体系和多边执法机制,才能实现科学拯救和有效保护的预期目标。我国作为有亚洲象分布的负责任的大国,应切实担负起亚洲象拯救保护的大国责任,目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牵头建立国际联合保护体系和多边执法机制不够积极;(2)对开展国际联合保护和科技合作交流不重视;(3)对规避跨境分布象群的生存危机和死亡风险引导不够全面;(4)对周边国家的拯救行动和保护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3 对策

3.1 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与亚洲象拯救保护相冲突的种植业,退出橡胶为主的经济林,恢复热带雨林,扩大亚洲象栖息地[6],着力解决栖息地萎缩、分割、破碎问题,为亚洲象重构适宜种群生存繁衍的空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以生态服务业为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服务业,积极向国家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及政策,大力扶持社区向第三产业转型,推进生态产业、生态体验、森林康养、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使广大社区群众从保护生态、保护亚洲象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实现人象和谐共生友好型社区发展模式。

3.2 多措并举缓解人象冲突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亚洲象栖息地敏感区和关键区实施生态移民,引导栖息地群众迁入城镇,同时对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栖息地进行改造,优化食物结构,加强廊道建设,改善亚洲象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实施“安居”工程,大力推进防护设施建设[7-8],对亚洲象栖息地周边民房进行加固改造,启动居民区外围的防象工程建设,保障亚洲象活动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完善亚洲象肇事赔付机制,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设立亚洲象人身财产损失专项补偿基金,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提高亚洲象人身财产损失的投保和补偿标准,争取实现亚洲象肇事较高比例赔偿。建立亚洲象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实行肇事全额赔偿制度,确立按实际损失定损理赔原则,做到应赔尽赔和及时理赔,缓和当地群众对亚洲象肇事处理的不满情绪。

3.3 提升科研能力建设

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建立面向国际、国内开放的研究监测平台,加强国内、国际亚洲象保护、研究、监测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支持国内国际联合开展亚洲象研究,鼓励海外专家牵头参与亚洲象基础研究项目,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开展联合研究;推动“一带一路”国家联合研究亚洲象计划,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深化南亚、东南亚国家政府间科研合作,分类制定国别战略,联合开展亚洲象保护问题研究。开展亚洲象生态学、行为学、种群遗传学、繁殖生物学、环境影响评价、政府决策咨询等重要课题的专业研究和综合研究,强化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提高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建立国际亚洲象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

3.4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加速构建多元投资体系,积极吸纳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相关投入,着力解决亚洲象拯救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单一问题。应尽快将亚洲象拯救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亚洲象拯救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3.5 健全国际联合保护体系

从国家层面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创建跨境保护区和跨国亚洲象国家公园,建立国家层面的亚洲象跨境联合保护长效机制,整体推进亚洲象协同保护工作[9]。国家应牵头成立亚洲象保护基金会,积极吸纳各方投入和社会捐助,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全面展示我国亚洲象保护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不断强化我国在亚洲象研究与保护领域的领导地位和大国形象。

4 结语

亚洲象拯救保护成效关系到亚洲象的兴衰存亡与边疆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进程,同时也是检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将亚洲象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加速实施亚洲象拯救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系统解决亚洲象分布区存在的各种问题,着力保护亚洲象赖以生存的热带森林,努力建设人象和谐共处的中国亚洲象家园,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长期战略任务。

猜你喜欢
亚洲象栖息地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茶叶科技助推亚洲象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亚洲象为啥要迁徙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上)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下)
生物栖息地的保护规划模式——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BEAN SCENES
用颜色打造隐身衣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
亚洲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