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田涛 吴忠鑫 李晓钰 高东奎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海渔专业)人才是海洋经济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近十年来,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领域不断拓展,在传统的捕捞生产基础上,以环境修复、资源养护为特点的生态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使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更高的水平。作为生态型渔业的重要方式之一,海洋牧场近年来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行业的发展促使海渔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学科更加多元化,为培养新时代具备渔业环境友好理念与可持续开发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连海洋大学于2019年开始在海渔专业设立海洋牧场专业方向,力图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海洋牧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大课程思政内容提炼与应用,为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海渔专业是教育部设置的农学学科水产类的3个学科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水产养殖学和水族科学与技术。早期的学科课程主要包括船舶驾驶技术、网具装配技术和捕捞技术等课程,课程设置更偏向于远洋以及近海捕捞。随着可持续渔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今的课程设置中加入了海洋牧场概论、增养殖工程技术和人工鱼礁工程学等内容,旨在为培养新时代海渔专业人才提供知识储备与技能培训。
海洋牧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渔业工程,包括了海洋牧场调查选址、人工栖息场建设、对象生物增殖放流、行为管控、环境监测与预警、建设效果评估、智能管理等多项内容。
目前,海洋牧场系列课程正逐步加入海渔专业培养课程中,包括海洋调查方法、海洋牧场概论、人工鱼礁工程学、渔业工程学、增殖资源学等。这不仅契合了可持续渔业发展理念,更为国家培育出更高水平的海洋渔业人才。从开始的“捕鱼”到现在的“护鱼”,海洋牧场系列课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海渔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渔业捕捞知识,更具备渔业环境建设、对象生物功能群构建、渔业管理等方面能力。
(一)海洋强国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建设海洋强国再一次吹响了号角。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海域面积广阔,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维护海洋权益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牧场的建设构想完美契合了海洋强国战略的思想,海洋牧场恢复了渔业资源,发展了海洋经济,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沿海渔民经济收入。设置在海洋牧场中的人工鱼礁,不仅有诱集鱼类的功能,在战略地位上,人工鱼礁还可以起到囤鱼戎边的作用。海洋牧场工程还融合了多个学科建设,包括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和增养殖工程等,为跨学科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海洋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海洋蓝色经济和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环境利用规模和效率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全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树立了海洋生态文明理念,海洋文化建设的行动正在有序开展,这些都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洋牧场建设是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载体,是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可以修复和优化海域生态环境、增殖养护渔业资源。同时借助于渔业碳汇,人工鱼礁以及藻类、贝类等水产生物在海洋牧场中具有固碳的作用,有利于国家完成“双碳”目标。
(三)海洋“两山”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保护海洋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海洋牧场的建立不仅有效保护了渔业资源,海洋牧场中海草床、海藻场、珊瑚礁等的建设还可以防止海床的荒漠化。海洋牧场建设完美契合了海洋中的“两山”理论。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让海洋经济与生态实现双赢。
(四)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中的实践,是实现有效全球海洋治理的行动指南,奏响了推动全球海洋合作的最强音。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兴建海洋牧场,这让“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成为了可能。随着日本首个黑潮海洋牧场的建成,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等国都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成各自的海洋牧场,为全球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作出各自的贡献。在不久的将来,在“一带一路”等政策带动下,实现海洋牧场的国际合作开发,为构建全球海洋大牧场从而实现海洋资源的共同开发与管理提供支持。
(一)海洋牧场建设中渔业权的争取。渔业权是指进行渔业生产、经营的一定活动所应取得的权利。它包括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和内水、海洋的捕捞权的内容,其中的海洋捕捞权是各国渔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在海洋牧场中投放人工鱼礁,可以增大鱼群聚集辐射范围,在相邻两国海域边界争议问题上会取得一定的话语权。
(二)人工鱼礁的囤鱼戎边作用。人工鱼礁是设置在海底的人为构筑物,其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与古希腊,其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建造的。放置在海底的人工鱼礁通过产生流场效应,上升流使海底的营养盐向上流动,从而达到集鱼的目的。海中不同位置的鱼礁会吸引不同的鱼类,放置在海底的鱼礁吸引底层鱼类,浮鱼礁会吸引一些中上层的鱼类。
(三)国际化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合作开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一体化趋势明显,在海洋牧场的研究建设中,各国联系紧密,共享科研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国际化海洋牧场建设成为可能。“海上丝绸之路”让我们同世界海洋各国联系起来,加强了各国间在文化、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海洋牧场的国际化建设中,可以加强绿色发展合作,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四)深水渔业开发中的大国重器。由于近海渔业资源量较少,各国都将目光投放于远洋渔业与深远海渔业开发中。在海洋牧场建设中,深水高层鱼礁、海底山脉、大型洄游性鱼类的驯养等技术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随着深水高层鱼礁、海底山脉、养殖工船、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的不断开发,海洋牧场建设等渔业开发活动向深水区拓展趋势更加明显。因此在深远海渔业开发中,大型装备、设备等大国重器的研发与应用将会大大提升我国渔业科技竞争力,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一)理论课课程思政。在海洋牧场课程体系里,通过对海洋牧场概论、人工鱼礁工程学和海洋牧场工程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入手,为日后课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海洋牧场理论方面,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的理论创新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47年,中国学者朱树屏即首次提出“种鱼与开发水上牧场”即“水产农牧化”创想,可以说海洋牧场的构想即起源于此。后来,曾呈奎、冯顺楼、黄宗国、陈永茂、张国胜、杨金龙、杨红生等都对发展水产农牧化或海洋牧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2009年,陈勇首次提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理念;2021年,田涛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经济全球化及“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下,提出发挥海洋牧场的生态优化、资源养护的功能优势,阐述了国际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构想,以期为未来的以国际化海洋牧场为载体的国际间渔业合作提供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这些理论思想均展现出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不断发展我国渔业科技,为我国渔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这为今后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子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是他们学习进步的标杆。
(二)实习实践课程思政。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后,可以初步掌握海洋牧场构建方式方法,掌握渔业资源调查方法。通过对调查设备仪器的学习,可以初步使用调查设备。课程的实习实践包括出海调查、渔业资源评估、海洋地质调查和水域环境评估等项目。通过实习实践,加深学生的理论基础,为学生继续深造研究打下基础。在实践中,通过现场的调查与分析,加深对我国近海环境、资源现状的了解,使他们增强为解决行业发展困境、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为渔民生活提高贡献技术力量的决心。
(三)创新创业领域的课程思政。目前,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地方企业建设海洋牧场,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完善海洋牧场的使用功能与设施,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旅游经济,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同时在人才培养中,产学研合作效果进一步凸显,借助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学生借助于项目开展创新创业,解决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提升了海洋牧场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促使在海洋牧场发展中能够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体现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海洋牧场作为新型海洋渔业生产方式,其技术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对应的课程体系也在进一步优化过程中。下一步,海洋牧场专业方向中的课程思政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新农科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