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梅,王祖红,吴柯楠,贺 明,任泽琴,赵 荣△
(1.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3.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大理 671013)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和相关脆性骨折已成为国际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五分之一的男性将会经历骨质疏松性骨折[1],其中髋骨骨折的危害性最大,是老年人失能、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多项研究显示,抗OP药物长期使用后,骨密度并没有如预期般一直显著上升,反而暴露出很多安全性问题[2-4]。我国目前OP的治疗现状是诊断率低、治疗率低、治疗依从性和规范性低。骨密度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医从整体出发,先天后天并顾,可治疗骨质疏松相关疾病[5-6]。以骨质疏松性骨折“未病先防”为切入点,探索针灸防治OP,减少脆性骨折的发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赵荣教授为云南省首批万人计划“名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云南省高校骨质疏松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临证30余年,临床创立防治OP的“整体调节针法”,在提高骨密度、缓解骨质疏松性腰背疼痛、改善生存质量[7-9]、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10]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OP归属于中医学“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长刺节论》)。根据《黄帝内经》对OP的阐述,赵荣教授认为OP病位在骨,主要病机为肾亏、脾虚、血瘀。肾主骨生髓,髓藏于骨腔滋养骨骼,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壮。脾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运化气血而外养肌肉筋骨,内养五脏六腑,维持关节肌肉的正常功能。肾主骨,脾主肉,肉附着骨,骨支撑肉,骨肉相互依赖。随年龄渐长,肾气日衰,脾气虚耗,骨失强壮,肉失力量,骨肉协调下降,日久生瘀,形成骨痿。
OP与衰老相伴,涉及衰老、内分泌、代谢、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赵荣教授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基于OP肾亏、脾虚、血瘀的主要病机,提出了健脾益肾通络强骨的治疗原则,通过健脾来增加肌肉的总量和力量,益肾来增加骨的密度和强度,通络来行气化瘀以止痛,着眼“既病防骨折”,着重解决OP患者的腰背疼痛、易摔倒和脆性骨折等问题,在临床上创立了以“大杼、肾俞、足三里”为主穴,以经络系统的“皮部-络脉-经筋-经脉”为整体的治疗靶点,以“毫针-温针灸-皮肤针-走(留)罐”为一体的“整体调节针法”。整体的含义有二,一是刺激经络系统的整体,二是调整机体功能的整体。
2.1 刺激部位为皮部-络脉-经筋-经脉 赵荣教授认为OP的本质是人由于衰老导致整体机能下降,表现于骨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在治疗时,应从整体进行调理,方能达到治疗效果。经络系统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从外到内,包括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在治疗OP的时候,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整体即“皮部-络脉-经筋-经脉”,从而激发经络系统“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整体功能,发挥对机体皮肉筋脉骨和脏腑的整体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OP的目的。
2.2 治疗方法为“毫针刺-温针灸-皮肤针叩刺-走(留)罐” 赵荣教授根据OP的治疗刺激部位“皮部-络脉-经筋-经脉”,采用“毫针刺-温针灸-皮肤针叩刺-走(留)罐”为一体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皮肤针叩刺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直接激发经络系统中膀胱经皮部和络脉的功能,在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走(留)罐直接激发经络系统中膀胱经经筋的功能,毫针和灸法直接激发经络系统经脉功能,毫针针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足三里激发与其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的功能,温针灸肾的背俞穴肾俞激发肾的功能,毫针刺骨会大杼发挥八会穴的功能,通过对经络系统整体的调节,发挥对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作用。
2.3 选取的穴位体现健脾益肾通络强骨 赵荣教授基于OP肾亏、脾虚、血瘀的基本病机特点,提出了以“肾俞、足三里、大杼”为主穴的整体调节针法。肾亏当补肾气,肾气输注、转输于背部的腧穴,肾俞为首选。《玉龙歌》言:“肾弱腰痛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其强调了肾俞穴灸法的重要性:以肾俞温针灸,可补肾精,充骨髓,强筋壮骨。脾虚则应健脾,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取胃经下合穴足三里可表里两经同治、补益气血,从而改善肌肉的总量和力量。OP病位在骨,《灵枢·经脉》载“骨为干”,人体以骨骼为主干支撑,取八会穴骨会大杼可直接养骨强骨壮骨,改善骨枯、骨痿。赵荣教授认为,主穴肾俞、足三里、大杼是OP治疗基础及重点,但应结合临床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对偏重于肾虚型可加命门、太溪温阳益肾,偏重于脾虚型加三阴交、脾俞健脾助运,偏重血瘀型加膈俞活血通络,最终达到强壮肌肉筋骨,预防骨质疏松脆性骨折发生的效果。
患者,女,68岁,于2021年4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腰背疼痛10年余,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10年来反复腰背疼痛,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自行补钙对症治疗。1月前无明显诱因感上症加重,于昆明市中医医院骨科门诊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提示其骨质疏松症。为求中医治疗,前来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医。刻下症:腰背疼痛,疼痛呈酸胀痛,与天气变化无关,翻身、弯腰时疼痛加重,下肢酸软,伴神疲、乏力,无下肢放射痛;眠差易醒,纳差,夜间尿频,大便2~3天1次,便质时干时溏。舌淡胖,苔薄白微腻,脉沉细。查体:腰部各方向活动度正常,双侧竖脊肌紧张,压痛,腰背伸实验阴性,膝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感觉及末梢循环正常。西医诊断:骨质疏松症;中医诊断:骨痿(肾亏脾虚型);治则:健脾益肾,通络强骨。针刺主穴:大杼、肾俞、足三里;配穴:命门、太溪、三阴交、脾俞。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及下肢,医者对穴位常规消毒,命门、太溪、三阴交、脾俞毫针刺捻转补法得气;大杼、肾俞、足三里捻转补法得气后进行温针灸,选用2 cm长的清艾条插于针柄,从靠近针根端点燃,留针20 min;然后沿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叩刺,采用轻刺激手法,以皮肤潮红为度;于叩刺的部位均匀涂搽凡士林,沿膀胱经第一侧线走罐,以患者能耐受的力度反复走行5次;分别于大椎、肾俞及疼痛剧烈部位拔罐,留罐10 min。患者首次治疗结束,腰背疼痛明显减轻,自觉身体轻松,心情愉悦;之后隔两天治疗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2次,患者已无腰背疼痛症状,可弃拐行走,睡眠恢复正常,嘱患者可适当体育锻炼,规律饮食作息;随访6个月,患者腰背疼痛未复发,无跌倒及骨折,于昆明市中医医院骨科门诊复查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提示:T值提高0.2。
赵荣教授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骨质疏松症肾亏、脾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基于OP“既病防骨折”,提出了以经络系统“皮部-络脉-经筋-经脉”为整体的治疗靶点,创立以“毫针刺-温针灸-皮肤针叩刺-走(留)罐”为一体的针灸整体调节疗法[11],培养了一批针灸防治OP的专业技术人才,建成云南省高校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科技创新团队,在云南省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整体调节针法。临床研究表明,整体调节针法不仅能明显改善OP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骨密度,而且能明显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7-9]。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有预防OP动物模型骨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促进股骨的形态适应、增加骨密度、提高骨的抗外力性能密切相关[10]。目前,一项“整体调节针法”治疗OP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正在开展[12]。对于多病并存的老年人,“整体调节针法”无毒副作用,不增加肝肾负担,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