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3-01-21 03:50李俊洪
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高职体育

彭 琴 李俊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164)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必须融入思想政治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实现“三全”育人[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体育类课程要梳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2]。

高职体育公共课程是一门必修课,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发挥和彰显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但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面临重专业素养培育,轻人格修养培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培育;重低阶认知培养,轻高阶认知培养的“三重三轻”的主要问题[3],新时代课程思政如何融入高校体育公开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值得探讨。

1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4]。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指在培养人的过程和活动中,除了运动技能传授的功能之外,还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使命,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培养知识中。

1.1 强自身体质,修思想品德

强自身体质,修思想品德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石。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与主渠道,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和身体教育的获得大多来自于此。

在体育课程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主观努力,以使学生塑造强健的身体素质,培养正确的思想判断力。如课堂中课堂常规(集合队伍、服装检查、师生问好等),课后组织学生归还器材等,在重视强调劳动教育的同时,也约束学生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再如武术课程中“武德”教育,既让学生明白练武对自身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又让学生明确练武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学习中有意识和无意识获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内化在学生个人整体素养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锤意志品质,助品格内化

锤意志品质,助品格内化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素质目标(意志品质、情感等)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掌握是以学生身体为媒介,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从泛化阶段到分化阶段,再到巩固与自动化阶段。有些运动项目还需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如户外的龙舟划船、拉丁舞等项目需要更多的体能与意志力;在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和社会团体活动中,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磨炼自我,并通过训练和比赛等赛制来约束自我言行举止,促进团队队员间相互合作交流,提高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树立规范意识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等。可见,体育运动实践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挫折教育,极大地锤炼学生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和拼搏进取与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随着时间的积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意志品格将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心。

1.3 塑健全人格,享人生乐趣

塑健全人格,享人生乐趣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健康、全面的个性特征来源于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高职体育公共课程大多为学生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选运动项目学习,在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运动项目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依赖学生反复多次的身体行为练习,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操与意志,实现感性(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即“寓教于兴趣”。

在体育运动锻炼中,学生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他们在不断创造与发挥突破自我、挑战自我,释放身体多余的能量,以获得身体的快感与精神上的满足,满足自身本能的需要。在集体项目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各球类比赛。另外,理论可促进实践,将体育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体育运动的教学中,可发展学生道德情操与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爱国主义、法治观念与规则意识,培养学生拼搏进取与永不言弃的精神等,为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夯实的基础。

2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境

2.1 体育教师思政素养与思政导入能力不强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显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属于隐性教育。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走访调查发现,在一线教师中常认为思政教育是马克思学院教师的任务与职责,或认为体育本身就是思政教育,再融思政教育便会把体育课上成思政课,所以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重心在运动技术技能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育。对于思政元素该如何融进入体育专业知识,专业运动中的思政元素该如何挖掘等问题都困扰着大多一线教师。

2.2 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不完善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有“挖掘”与“融入”两种方式,“挖掘”是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两种方式最关键点是找到思政元素与运动知识融合的时机和内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材、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整体设计、体育单元设计等教学材料中缺乏思政内容或思政目标,思政内容或目标存在过于形式的现象,如所有运动项目(操舞类、大球、小球等)都是同一思政元素内容或目标,缺乏专业项目特色,或在真实教学中没有思政教育。可见,完善与落实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迫在眉睫。

2.3 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和路径单一

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与路径是体育课程能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能否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目前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中国大学MOOC(慕课)、微课、动画、交互电视等信息化资源和手段并未真正广泛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浮于形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原因导致教师教的没激情,学生学的兴趣不高。另外,体育课程思政实施大多学生仅停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以外的体育运动中,思政教育涉及面较窄。

2.4 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与运动技能的形成相比,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隐形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好与坏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因为德育系列评价标准的建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体系中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加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反馈机制,教师并不清楚在课程思政上未来该如何改进与提高,另外,对教师的激励政策与措施不够成熟,导致教师缺乏动力。

3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路径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建设体育强国和推进全民健身的需求,应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锻炼意志[5]。

3.1 强化主力军,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和教学环境的营造者,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顺利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决定因素。

教师应提升思政素养和思政导入能力。首先要做到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增强改革意识,可通过参加体育课程思政培训班、体育课程思政专题讲座、申报体育课程思政类的课题等,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以提升自我思政素养。其次要善于从不同运动项目中挖掘思政元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导入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让德育教育与体育专业知识教育完美融合,克服德育内容和体育专业知识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如在舞蹈教学中,学生常出现低头、含胸的现象,这时可以以“自信”等角度实施道德德育教育;在排球、篮球等集体项目中,可通过游戏等比赛形式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会学生克服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

3.2 优化主战场,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建设

体育课程建设是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要发挥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道德素质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整体设计到单元设计等教学材料中应将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其次,注重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凸显,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既引领着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向,又规定了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以素质目标(意志品质、情感等)为首,技能目标为主及兼顾认知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可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实施思政教育。如武术、瑜伽和操舞类可选择规范礼仪类训练,来培养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足球、篮球和排球可结合团队游戏训练,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等。

3.3 拓宽主渠道,丰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是育人最基本、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6]。课堂教学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校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

首先,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如课前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导入;课中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运用情境教学、信息化技术、角色扮演、榜样教育等多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学;课后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体系实施体育课程思政课前、课中、课后融入模式。其次,从课堂教学拓宽延伸到训练竞赛,如举办校运会、校园冬季长跑比赛、校园杯等系列赛事。在训练竞赛中,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身刻苦训练,体会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等意志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环境及比赛赛制的设置,潜移默化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3.4 校准评价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教学评价是任何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7]。

首先,学校教学管理部一个担负起重要的引领和管理作用,应从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同行评教、督导及校外专家等方面制定多元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并将标准纳入二级学院(部门)课程思政建设考核和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最后,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管理、教学材料、教学实施过程等各个环节将体育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帮助体育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4 结语

体育运动中竞争性、对抗性、规范性等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与素材。教育是在教书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效果。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可通过直接方式教学,但运动情感和价值观等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教学,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紧靠单纯的、枯燥的知识教学,要将德智体美劳等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帮助大学生强自身体质,修思想品德;锤意志品质,助品格内化;塑健全人格,享人生乐趣。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目前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教师思政素养和思政导入能力不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不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和路径单一;课程思政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从强化主力军,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优化主战场,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拓宽主渠道,丰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校准评价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高职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