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研究进展

2023-01-21 01:26:59魏长利陈建勇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胆石症瘘口瘘管

魏长利 陈建勇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CDF)是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之间的病理性通道,多由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引起,部分因医源性损伤所致,少数因胆、胰、十二指肠肿瘤或消化性溃疡等引起[1]。腹部彩色B超、CT、MRI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不易发现CDF,而多由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外科手术探查发现,其诊断难度较大,诊断率不高[2],特别是对于年轻医生而言是较大的挑战。国内外关于CDF的研究报道较少,多为病例报告。本文就CDF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1 流行病学与病因

CDF于1840年被首次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CDF的发病率不高,为散发病例。根据《中国胆瘘消化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0,北京)》[3],CDF约占胆内瘘的2%~5%。一项中国的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83年至2014年间报道的中国大陆人群中的728例CDF患者,年龄为18~82岁,平均年龄为48.90岁;其中57.14%的CDF患者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7.30岁;最多见的原因为胆石症(78.71%),其余病因依次为医源性损伤(9.20%)、自发性(8.93%)、邻近器官肿瘤(3.58%)、穿透性消化性溃疡(3.16%)、腹腔结核(0.27%)等[2]。一项印度的研究统计了2000年至2014年间2 430例接受ERCP的患者,共诊断21例CDF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60±2.20)岁,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2∶9;最多见的病因为胆石症,其余病因依次为开腹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消化性溃疡、邻近器官肿瘤,而自发性和胰腺炎病因较少见[4]。

由于亚洲人群的胆管结石发病率较欧洲人群高,故胆内瘘在亚洲人群中以CDF多见,在欧洲人群中以胆囊十二指肠瘘多见[5]。《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6]中指出,在中国,成人胆石症发病率为10%~15%,女性多于男性(2.5∶1),好发于40~60岁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日本的《2016年胆石症循证临床实践指南》[7]中也指出,胆石症的发病率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呈升高趋势。由于CDF的较常见病因是胆石症,故CDF发病率也随着胆石症发病率的升高而呈一定的升高趋势。消化性溃疡在CDF的病因中较常见,80%以上的消化性溃疡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8]。随着Hp根除治疗的广泛应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得到了控制[9]。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显著,其研发和广泛应用使消化性溃疡得到了缓解[10]。医源性胆道损伤多由肝、胆、胰手术所致,随着手术技术的日益精准,此类并发症也得到了预防。

胆总管的解剖结构有2个生理性狭窄部位,其一是胆总管移行入十二指肠的交界处,另一个是十二指肠乳头处,结石易嵌顿于狭窄部位,由于结石的长期压迫及慢性炎性反应的反复刺激,或是由于邻近器官肿瘤的长期压迫,会导致胆管壁受损形成瘘[11],故胆总管结石、慢性胆囊炎、邻近器官肿瘤压迫为较常见的CDF病因。另有研究报道CDF的常见病因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大溃疡的炎性反应较严重,导致其穿透十二指肠壁,与后方的胆总管形成瘘管[12]。此外,还有研究报道CDF的医源性损伤病因是外科手术或ERCP导致胆总管损伤而形成瘘管。纪晓丹等[13]报道了1例患者,因肝移植手术导致胆道损伤而形成CDF。ERCP也会增高CDF的风险[14]。还有一些罕见的CDF病因,如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结核和炎症性肠病等。

2 分型

目前CDF的分型多采用Ikeda分型或龚建平分型。Ikeda等[1]根据瘘管的位置将CDF分为2型:Ⅰ型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的纵向褶皱处,Ⅱ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的后壁处。龚建平等[15]将CDF分为3种类型:A型的瘘口距离十二指肠乳头≥2 cm,B型的瘘口距离十二指肠乳头<2 cm,C型又称为胆总管十二指肠旁瘘(PCDF),其瘘口位于十二指肠乳头褶皱处。CDF的分型对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价值,瘘口位置有助于判断CDF的病因。

3 临床表现

CDF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较常见的症状是发热、黄疸、右上腹痛,即急性胆管炎的Charcot三联征表现,其他症状还包括恶心、呕吐、腹胀等,有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11]。如CDF的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反复胆道感染的症状。Sreekumar等[16]报道了1例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的CDF患者。Cao等[17]报道了1例仅表现为慢性咳嗽的CDF患者,经过治疗CDF后咳嗽症状消失。Misra等[18]报道了1例卵巢转移癌导致的CDF患者,以下腹部坠胀感、腹部包块、贫血等卵巢癌症状为主。随着检查设备的升级及诊疗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非典型CDF病例被确诊,其症状多种多样。综上所述,CDF缺乏典型表现,其症状多与病因有关。

4 诊断

CDF的确诊方法主要是ERCP或外科手术探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Akaydin等[4]分析了CDF患者的异常生物化学检测结果,表现为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ALT和AST水平升高为正常值的2~3倍,胆红素水平轻度升高,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明显升高,CA19-9水平升高为正常值2~3倍。刘军等[19]的研究结果显示,CDF患者多有ALT、AST及胆红素水平升高、CA19-9水平轻度升高。综上所述,CDF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白细胞计数、肝功能指标、CA19-9水平呈轻度异常,若为胆石症病因可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对诊断具有辅助作用。Wu等[2]的研究纳入了728例CDF患者,结果显示其确诊方法为ERCP(65.25%)、外科手术(23.21%)、X线钡餐检查(4.40%)、T管胆管造影术(3.43%)、MRCP(1.79%)、胃镜或十二指肠镜(1.37%)、尸检(0.14%)。

彩色B超、X线钡餐检查、CT为无创性检查。彩色B超可见胆总管壁模糊不清,胆总管扩张,内可见疏松回声团,偶可见胆道内积气,但难以显示瘘口,无法在术前确诊[20]。彩色B超对CDF的诊断价值不高,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少。X线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内有造影剂通过不规则瘘管向胆总管内流,若有胆管结石可见类圆形充盈缺损区,且可随体位改变;若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见十二指肠球部外凸龛影,“激惹征”明显[21]。X线钡餐检查的诊断率也偏低,现临床上较少用于诊断CDF。多层螺旋CT对CDF的诊断价值较彩色B超和X线钡餐检查高,但诊断率仍偏低。CT可见胆总管扩张,内有高密度结石影,甚至可见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异常通道,部分患者可见胆道积气征[22]。MRI与MRCP的影像学表现与CT相似,但诊断率较CT有所升高。消化内镜(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可见十二指肠壁有瘘口,瘘口内有黄绿色胆汁流出[3,23]。ERCP对CDF的诊断价值较高,其诊断率为65%[2]。ERCP检查时,造影剂可显示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异常通道。外科手术探查对CDF的诊断价值也较高,术中可观察瘘管的具体情况。因此,目前确诊CDF多采用ERCP或外科手术探查,首选ERCP。此外,有部分无症状CDF患者在健康体检行胃镜检查中意外发现了瘘口,且有胆汁流出,从而确诊。

5 治疗

CDF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切除瘘管,修补瘘口,治疗并发症。目前主要根据瘘口直径及胆总管内径决定治疗方式,遵循的细则为:若瘘口直径>1 cm、胆总管内径>2 cm,建议外科手术治疗;若瘘口直径为0.5~1.0 cm、胆总管内径>1.2 cm,可选择外科手术或ERCP治疗;若瘘口直径<0.5 cm且无并发症,可尝试保守治疗[24]。随着内镜下微创及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有经验的医生应用ERCP治疗CDF,其创伤较小、费用较低且疗效较好,患者也倾向于选择内镜下治疗方式。

在CDF的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目前更多选择腹腔镜下手术方式,其创伤较小。对瘘口直径>1 cm且胆总管内径>2 cm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选择横断胆总管的胆肠吻合术,直接切除瘘管,术后给予胃肠减压、抑酸、保护胃黏膜和抗炎等治疗。若手术探查发现患者的胆总管及瘘口存在炎性反应,水肿较严重,则需先行抗炎治疗,待炎性反应和水肿减轻或消退后再行二期手术[25]。对于瘘口直径>0.5 cm、胆总管内径>1.2 cm伴有胆管结石的患者,可选择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也可选择ERCP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引流术[19]。

ERCP不仅是CDF的诊断方法,还可用于治疗。ERCP可通过造影剂观察瘘管位置,若为胆石症所致则可选择内镜下取石术,内镜医生可根据造影结果选择行单纯EST还是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胆管支架引流术(ERBD),根据结石大小酌情行取石术[26]。常规ERCP经十二指肠乳头进行插管造影,CDF治疗可从瘘口进行插管。有研究结果显示,经CDF瘘口插管至胆管的成功率为100%,治疗成功率为92.9%,术后并发症较少且疗效较好,经瘘口插管还可降低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27]。Cho等[28]的研究结果也显示,ERCP下行EST+取石术治疗CDF的成功率为94.3%。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CDF患者,可应用ERCP治疗,放置鼻胆管引流,内镜下以钛夹夹闭瘘口,促进CDF愈合,从而避免了外科手术[13]。《中国胆瘘消化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0,北京)》[3]也肯定了ERCP治疗CDF的价值。

保守治疗一般适用于症状较轻且瘘口直径较小的CDF患者,或者在检查中意外发现瘘口,多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的患者[11,29]。经Hp根除治疗和抑酸剂治疗,溃疡愈合后瘘口多数可自愈,若出现胆道感染症状,则给予抗炎治疗,推荐应用第三代头孢或喹诺酮类药物[30]。Chaouch等[31]报道了1例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导致的CDF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后,复查胃镜显示瘘口闭合,随访患者无异常情况发生。部分慢性胆囊炎患者因长期炎性反应导致胆管壁破坏,瘘管形成,但多数形成胆囊十二指肠瘘,少数形成CDF,对此类患者也可尝试抗炎保守治疗[32]。

6 结语与展望

CDF的发病率不高,多由于胆石症、消化性溃疡、邻近器官肿瘤压迫及医源性损伤等引起,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表现为右上腹痛、黄疸、发热等。目前CDF多通过ERCP或外科手术探查确诊,首选ERCP。CDF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或ERCP为主,部分患者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医生的操作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因其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故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应用ERCP治疗,但目前ERCP的治疗适应证是否会放宽尚不清楚。目前CDF尚无相关诊治指南,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以加深对该疾病的了解,并规范诊治流程和标准。

猜你喜欢
胆石症瘘口瘘管
教您如何防治胆石症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新农业(2019年24期)2019-01-06 07:14:32
胆石症预防有对策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4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放射学实践(2018年2期)2018-03-08 11:01:24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胆石症术后T管引流蛔虫堵塞2例
河北医学(2016年5期)2016-12-01 03:59:16
改良扩大根治术治疗合并感染的先天性耳瘘管48例观察
1例肠外瘘病人腹壁双瘘口及周围皮肤的护理
护理研究(2012年1期)2012-04-09 1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