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
根据《战上海》一书改编的电视剧《破晓东方》正在央视热播,该书作者、历史学者刘统于2022年12月21日离世……在他笔下,有解放上海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有娓娓道来、徐徐展开的解放战争纪实,更有还原日本侵华罪行的民族大义和文以载道的使命担当。
《战上海》:小细节写大历史
“中共党史和军史,我过去仅限于书本知识。到了军队,才知道这是一门大学问。”刘统虽是著作等身的学者和作家,但直到2018年《战上海》一书付梓出版并走红后,很多读者方才喜爱上从学术界“破圈而出”的他。
这本纪实文学作品以洋洋洒洒20万字重现上海解放前后的风云历史,在2019年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特别奖。
在这部扛鼎之作中,刘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发起解放上海战役到接管上海后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他不仅描绘战场硝烟,也关注共产党人整饬金融、稳定物价,进行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斗争。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2019年上海书展前夕,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请媒体记者从当时的新书中投票评选20本书作为2019年上海书展推荐好书,最终得票数最高的就是《战上海》。
“干事创业要充满激情,遇到困难要富于创造,面对挑战要敢于担当,在这本书当中,‘战上海’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也体现了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王为松说。
在《战上海》一书中,刘统写过一个上海解放前夕的小故事:“20军政治部通讯员看见某部队采买员在买咸菜,大家告诉他币值没规定,不能买。采买员说:‘是首长叫买的。部队几天都没吃菜了,对身体很有影响。’后来,20军政治协理员就把自己从乡下带来的腐乳让了一坛给采买员,把要买的咸菜还给店里。”
“我关注战争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刘统曾于2019年对新华社记者如是说。
记者当时提问刘统:“这些历史研究对70年后的当下有何现实意义?”刘统回答:“上海解放70年,就是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长卷,都是共产党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怎么样从各个历史时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对上海解放70周年最好的纪念。”
“把他们写下来,是我的责任”
细节和故事,让刘统的党史作品深受大众喜爱。“这得益于他早期在历史地理方面的造诣,令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空间感,也强调实证的方法;更得益于他勤勉的学术态度和涉猎广泛的学术底子。”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说。
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读博毕业后,刘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进行了研究方向上的切换,从历史地理学转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军事史。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与刘统相识很久。他记得刘统对于党史研究的热情始终如一。“刘统多次说起在军科院翻阅档案以及向老同志、老首长请教解放战争史所带来的巨大收获,这些收获促成了他后来的研究方向,也成为了他往后创作的宝贵财富。”
刘统在复旦大学求学时的老师、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也鼓励刘统转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在得知刘统在军事科学院能接触到大量解放战争档案后,他甚至以“命令式”的口吻对刘统说:“你要把它们全记下来!”
在军事科学院,档案按战区划分,很多档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写得绘声绘色。刘统如获至宝,蹲进档案库潜心研究整整15年,最终捧出了《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三部作品。
刘统对于档案和史料的吸收、消化和研究功底,令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佩服不已。2004年,刘统赴上海交大任职后和程兆奇分别侧重革命史和战争史的研究。2011年,上海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成立后,团队接到了关于战争审判研究的重大课题,其中,《大审判:国民政府处置日本战犯实录》一书由刘统负责。
“这个领域对他来说几乎是白手起家,但他靠着在军史、党史方面的综合积累,以及对档案研究的独到方法,出色地完成了项目。”程兆奇说。
上海交大出版社副编审彭亚星曾与刘统合作过另一关于战争审判的研究项目《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1946-1948)第一期》的出版工作。该项目共两册,对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10个法庭进行全面的史料整理和研究,还原当年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全过程。“当时他还在写《战上海》,两边不停切换。除了通俗易懂的党史书籍外,刘老师也是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行家里手。”
从事党史和军史研究写作,对刘统而言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回答:“青史留名、永垂不朽,那是英雄们的人生价值。把他们写下来,是我的责任。”
传播“火种”,这是最好的怀念
“有的人虽然结交不久,哪怕只有一两次见面,便会让人长久地仰慕并渴望与之亲近。”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江冉印象中的刘统——微胖身材、黝黑面容、气质自信又平易,一口京腔浓郁的普通话特别好听。“虽然年约七旬,可看上去像40多岁。”
在江冉主持的一场直播节目中,刘统滔滔不绝且绘声绘色地和观众分享上海解放前后的历史故事。在他趣味横生的讲述里,时间过得飞快,在场者甚至都忽略了这是一档严肃话题的访谈活动,情不自禁地跟着刘统的思绪穿行于历史的天空。
“刘统老师讲得太有趣了,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他讲解放军进入上海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不能踏入市民家半步……那战士们内急了怎么办?只能跑到黄浦江边去‘方便’。节目现场有人提醒说,这有否有损解放军的形象。而刘统则笑着回答:‘这就是当时的历史事实,怎么不能讲呢?’”江冉回忆说。
除了案头工作,刘统生前喜好通过实地走访来研究历史。他的朋友圈里,还“晒”着自己的行走历史。他有时在上海自来水厂的百年老厂房,有时在山西忻口战役遗址,甚至会去位于伦敦西北郊的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前……这样的阅历,让他不断丰富对历史的理解。
人们记忆中,刘统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亮相,是2022年10月17日。他受邀为大型话剧《英雄儿女》举办戏剧文学对话的讲座。此时他已患病,形容消瘦,但依旧手持话筒,金句迭出。
在一个小时讲座中,他为观众介绍了《英雄儿女》的时代背景,帮助年轻人理解这部英雄赞歌。“我觉得它既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又反映了無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情怀,而且人情味浓厚。”“革命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伟大和温情并存……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刘统说。
“一个历史人物往往不是非红即黑、非黑即白,是有血有肉有性情的,把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写出来,不是很精彩吗?”这是刘统生前留给彭亚星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对于学者而言,传播精神的“火种”,或许高于生命本身在这世间的存续。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