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召
在近现代中国风雨飘摇、风云跌宕的历史进程中,宋庆龄四次重大人生选择,充满着危机艰险与苦难煎熬,无不表现出大智大勇、大仁大爱,从而成就了她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女性的光辉形象。
选择孙中山,情许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1913年5月,20岁的宋庆龄在威斯理安女子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回国途中,她接到父亲加急电报,要她推迟行期,随后改变行程,从美国乘船经停檀香山,到日本横滨,与家人团聚。8月30日,宋庆龄随父亲从横滨到东京,见到因“二次革命”失败逃亡在此的孙中山。
宋家人对孙中山并不陌生,父亲宋嘉树(别名“宋耀如”)长期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此次全家避难日本,就是因为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斗争影响。宋庆龄留学美国五年,在大洋彼岸始终关注着国内形势动态。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宋嘉树把一面崭新的民国五色旗寄给女儿。宋庆龄马上把寝室墙上清朝的龙旗扯下来,换上五色旗,再用脚把龙旗踩了又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日本,宋庆龄从避难逃亡中的父亲与孙中山及其他革命者们的交谈中,“得悉我们的民国处在很大的危险之中,因为袁世凯想阴谋推翻它”,中国有倒退到君主国的危险。1914年1月,宋庆龄陪伴母亲回到上海。三个月后,她应父亲电召赶到日本,协助姐姐宋蔼龄承担孙中山英文秘书工作。同年9月,宋蔼龄结婚后,宋庆龄接替姐姐,几乎每天往返横滨与东京。在频繁的工作交往中,孙中山发现宋庆龄处事果断、思维敏捷、见识不凡、视野开阔,并且温文尔雅、外圆内方,有亲和力、有号召力。她不仅能很快接替姐姐的秘书工作,而且可以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
可是,宋庆龄在孙中山身边工作半年多时间后,又陪姐姐返回上海。兩位秘书的离开,让孙中山的工作失去了助手,感情上也陷入失落状态。细心的房东发现了孙中山微妙的情感变化,积极从中促成好事。孙中山委托同乡好友朱卓文专程来到上海,转达孙中山对宋庆龄的爱慕之情;同时,及时办理与原配夫人卢慕贞协议离婚手续。宋庆龄接受了孙中山的婚姻请求,不顾父母的反对,从上海家中悄悄出走,来到日本东京孙中山的身边。
1915年10月25日,22岁的宋庆龄与49岁的孙中山在日本结婚。宋庆龄终身珍惜自己的婚姻,视结婚“这一天是比我的生日更重要的日子”。因为,这是自己政治生命的开始,也是精神生命的一次升华。尽管这桩婚姻受到很多世俗的猜忌和误解,也给父母带来一定的情感伤痛,但是,宋庆龄择善固执,淡然处之。后来,他们的婚姻逐渐得到父母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她把自己的婚姻比作一所学校,清纯励志,积极进步。他们在日本东京的起居室内,挂满了彩色地图。孙中山经常召集朱执信、胡汉民、廖仲恺等革命同志讨论工作。“他晚上爱做的一件事是把各种大地图铺在地上,然后弯下腰蹲在地上用彩笔勾画河道、运河、港口、江河和铁路等。我的工作是为他读科学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政治学、社会学的书。”在他们的理想意愿中,中华民国建立了现代共和政体,此后最重要的任务是谋划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
从日本回到中国,经历“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以及出师北伐,宋庆龄始终坚定地站在孙中山的身边,出生入死,患难与共。“因为只有他才能在这艰难的年代拯救中国,使之免遭灭亡。因此,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得救,我必须冒许多危险。”他们在这些政治、军事行动的间隙时间,隐居上海,深居简出,发愤著书,写成《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合编为《建国方略》。这些以孙中山名义问世的著述,其中凝结着宋庆龄的思想智慧,寄托着宋庆龄对于民族国家的美好愿景。
选择共产党,情系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1925年3月,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在经受情感上的巨大伤痛后,选择沿着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继续前进的人生道路。
孙中山遽然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严重分歧,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坚决捍卫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与国民党右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和采取不合作态度。1925年11月,“西山会议派”开始公开反对“三大政策”。1926年1月,宋庆龄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颖超在《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一文中说:“你站在主席台上,发出庄严沉静而又斩钉截铁的声音,你义正词严地呼吁,国民党员要忠实执行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你勇敢地谴责了国民党内反对革命的右派分子。”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党务整理案》,明目张胆地排挤、打击共产党人,严重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再次竭力维护孙中山革命旗帜和“三大政策”,竟然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恶意造谣和诽谤中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宋庆龄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联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上,作出关于严惩蒋介石的决议:“蒋中正戮杀民众,背叛党国,罪恶昭彰,着即开除党籍,并免去本兼各职,交全体将士各级党部及革命民众团体拿解中央依法惩治。”随后,蒋介石在南京另组国民政府,形成“宁汉对立”局面。同年6月,汪精卫倒向蒋介石,“宁汉合流”反对共产党。面对如此严峻恶劣的政治环境,宋庆龄先后拒绝了妹妹宋美龄、母亲倪珪贞、弟弟宋子文等受蒋介石之托而带来的规劝,采取坚决不合作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她公开发表声明:“孙中山的政策是明明白白的。如果党内领袖不能贯彻他的政策,他们便不再是孙中山的真实信徒;党也不再是革命的党,而不过是这个或那个军阀的工具而已。”她选择隐退,不与反革命者同流合污。“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了歧途。”
1927年8月22日,宋庆龄秘密离开上海,前往莫斯科,实地考察苏联革命和建设情况。在公开发表的《赴莫斯科前的声明》中,宋庆龄强调,背叛“三大政策”,注定会受到人民大众的唾弃,“他们必然失败”。与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中国内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动力”。在活生生的现实斗争面前,宋庆龄将自己的视线逐渐转移到共产党身上。
1931年8月,宋庆龄从德国赶回上海,参加母亲葬礼。国内一片白色恐怖,宋庆龄受到国民党特务盯梢、威胁、恐吓。她发起成立“中国人权保障同盟”,参与营救革命进步人士。邓演达、杨杏佛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先后惨遭逮捕暗杀,她愤然而起,发表《宋庆龄之宣言》:“中国国民党早丧失其革命集团之地位,至今日已成为不可掩蔽之事实。亡国民党者,非其党外之敌人,而为其党内之领袖。”至此,宋庆龄与蒋介石政府彻底决裂。
1935年10月,宋庆龄通过设置在上海愚园路的秘密电台,获悉中央红军长征达到陕北的消息。尽管已经是半夜十二点,宋庆龄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赶到愚园路艾黎寓所,和艾黎、甘普霖等少数几个国际友人一起痛饮她随身带去的香槟和白兰地,欢呼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随即,宋庆龄建立了上海与陕北最早的通信联络。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亲自安排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秘密前往陕北,促成对共产党领导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和坚持抗日主张的公开报道,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新闻封锁。同年9月,宋庆龄收到毛泽东来信:“1927年后,真能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宋庆龄)与我们的同志们。”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宋庆龄始终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与共产党人同声相闻、心心相印。她通过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和道义支持。
选择新中国,情寄国家未来之福祉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命运的较量。在各派政治力量竞相角逐,政治气候波谲云诡之际,宋庆龄选择共产党,选择参加建设新中国。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宋庆龄在上海幾乎同时收到国共两党的盛情邀请。共产党方面,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致电宋庆龄,邀请她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宋庆龄没有马上回复。1月24日,国民党方面,新任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派人专程到上海拜望宋庆龄。宋庆龄明确拒绝了。9天后,李宗仁专程到上海,亲自拜访宋庆龄,希望她以个人身份到北平一行,向中共领导转达其谋求和平的诚意,同样受到严词拒绝。2月20日,她复函共产党领导人,支持共产党的事业,然因病不能北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数次安排要接“孙夫人”去台湾。宋庆龄坚持留在上海。5月27日上海解放,清晨,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演职人员走上街头,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歌曲《山那边呀好地方》等红色文艺节目,受到广泛欢迎,被称为“孙夫人的秧歌队”。她借用文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共产党领导解放军进驻上海的热情态度。
6月19日,毛泽东再次来函,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国是。在此前后,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等,以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团体机构也纷纷致函邀请宋庆龄进京北上。她并没有马上表态,6月29日才正式表态同意北上;最终于8月26日启程离开上海,由邓颖超陪同乘火车于28日到达北平,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代表在北京火车站的热烈欢迎。
对于宋庆龄来说,历史巨变带来新的政治选择和人生定位。纷纭的世态、纷繁的人事,每一个选项都有是非对错,都要思前想后、权衡利弊。血缘上的亲人们都远走高飞了,事业上的合作者还需要她的关照。所有的判断都要自己去做,所有的主意都要独自去拿。她只有厮守在上海,忧愁郁怒无以及时宣泄化解,日积月累,伤及肝脾。她默默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顽强承受着历史变迁带来的精神煎熬。北京曾经是宋庆龄的伤心之地。她最后决定抱病北上,实属不易,至为宝贵。
1949年9月30日,宋庆龄在新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次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新中国成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我能成为这个政府的一员,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光荣。”参加新中国成立大典和一些国事活动后,10月16日,宋庆龄就离京返沪,途经南京,专程拜谒中山陵,默哀献花致敬,以告慰孙中山先生。
1950年7月,宋庆龄主持会议,将中国福利基金会更名为中国福利会。此后三十余年,主要通过这个平台,宋庆龄致力于新中国妇女儿童事业,高瞻远瞩,殚精竭虑,为国家未来之福祉而奔波劳累。
选择故乡土,情归女儿身陪伴父母旁
宋庆龄一生为国为民,跨越中西,穿行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工作在北京,休息到上海。在她的观念中,中国是祖国,上海是故乡。
她以一位现代知识女性的身份,情许中国,情系社会民众,致力于推进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她曾经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从追随孙中山革命起,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同志,后来,无数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她始终尊奉孙中山为精神导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寻找到共产党为革命事业的志同道合者。
日常生活中,她自奉俭朴,保持平常心。她会炒菜,煲粥,喜欢绣花,养鸽子,关心周围普通人。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大格局加持、大担当淬炼,成就了她人格无限魅力和精神感召力。1942年底,宋庆龄在重庆住处举办欢送董必武等返回延安的茶餐会。室外雪花飞舞,室内炉火正红。在壁炉架上摆着两株金黄色的禾穗,映着炉火,光彩夺目。客人中有人夸赞这别致的装饰,宋庆龄说:“禾穗比金子还要宝贵!”在场的周恩来领会了她的意思,表示将来一定要把这两株禾穗画在新中国的国徽上面。寓尊贵于平素日常,得大道于细微凡俗,这是宋庆龄精神品质的根本之所在。
1981年5月15日,宋庆龄被正式接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次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5月29日,她在北京安然逝世,享年88岁。根据其生前意愿,不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也不葬在南京中山陵,而选择安葬在上海宋氏家族墓地,悄悄地陪伴在父母身旁。她曾经沧海,归来依然朴素女儿心。
(摘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