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书法文化资源 培育艺术核心素养
——以河南省洛阳市中小学书法艺术特色课程开发为例

2023-01-20 19:03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
中国篆刻 2022年11期
关键词:洛阳市墓志书法艺术

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 王 洋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素有“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称。瞻彼洛水泱泱,诗学滥觞于此;老子西出函谷,道学发源于此;孔子入周问礼,儒学兴盛于此;东汉白马驮经,释学首传于此;二程遗书经说,理学发轫于此。五千年日精月华孕育了厚重的河洛文明!熹平石经、龙门题记、千唐志斋、北邙石刻……一个个闪耀在书法史上的名词让尚书之风自古在洛阳盛行。近年来洛阳市中小学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发挥艺术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学书法艺术课程。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以来,针对《课标》修订进行的系统性设计,在核心素养培育、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教育热点中,“核心素养”一词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洛阳市充分利用地方社会文化资源:如造像题记、碑碣石刻、名家书法等艺术资源;石窟开凿、金石刻字、碑版传拓、书画装裱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资源;以及与书法有关联的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和遗迹、优秀的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及其工作室或作坊等重要课程资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地方艺术课程内容多样化,营造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创造了条件。满足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一、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审美感知课程

中国书法艺术独特,与传统文化相表里,与民族精神成一体。2015年洛阳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首个区域性书法教育规划性文件《洛阳市中小学书法教育2015—2020学年五年规划》。此后,又于2020年相继出台了《洛阳市中小学书法教育第二个五年规划》。两个《规划》要求:“充分利用特有的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书法学习空间。”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按照规划制定方案,利用本地丰富的博物馆、艺术馆、名胜古迹等书法文化资源,鼓励中小学校将地方书法文化融入书法美术教学,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洛阳市地处中原,素有“千年帝都”之称。这里人文积淀深厚:熹平石经、辟雍碑、龙门造像题记、会圣宫碑、颜真卿墓、王铎故居、千唐志斋等是重要的书法文化遗存。洛阳市中小学校利用深厚的人文资源,以“诗书洛阳”文化环境为载体,定期组织学生到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千唐志斋开展书法研学。带领学生参观碑刻,邀请专家从笔法、结体、刻工、传拓、临摹等方面给学生讲解书法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帖、创作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

审美感知是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洛阳市部分学校开发的“碑刻书法艺术课程”通过重点对《会圣宫碑题记》临摹、欣赏,解读历史文化与书法艺术融合形成的独特艺术语言。让高中学生联系北宋两京制度、抑武扬文国策等相关历史知识,与同一时期的北宋书法作品《富弼墓志》进行比较,进行整体观察与欣赏,感受两件石刻艺术形式在造型、字体、材质、肌理等形式特征方面的异同。鼓励学生搜集北宋墓志、碑刻、陵墓雕塑等相关艺术资料,阅读北宋及辽、金、西夏历史文献,通过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发现《会圣宫碑题记》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从楷书的造型特征、雕刻石质材料硬度、传拓艺术的表现技法、北宋馆阁体书法风格以及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等方面解读古代书法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从而辨析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审美感知获得艺术知识和有益信息,树立正确的图像识读意识,主动适应丰富而复杂的现代生活,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利用碑志石刻艺术资源开发艺术表现课程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誉。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执政。洛阳出土了大量的历代石刻,包括碑刻、造像、翁仲、墓志等,其中不乏书法名碑,诸如:东汉《侍廷里父老买田约束券》、东汉《肥致碑》、东汉《熹平石经》(残块)、西晋《辟雍碑》、北魏《元怿墓志》、唐张旭书《严仁墓志》、唐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等,为中小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严仁墓志》是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的重要楷书代表作,通篇点画瘦硬、端庄平稳、运笔雄健,对中小学生学习硬笔楷书,体会硬笔书法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感觉,感受硬笔书写中的力度、速度等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洛阳市部分学校将《严仁墓志》字体缩小,编写硬笔书法艺术课程,利用习字格指导学生较好地把握《严仁墓志》范字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能够借助习字格把握《严仁墓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特点,使硬笔书写更加规范、端正、整洁。

《郭虚己墓志》是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的重要代表作,对中小学生用毛笔书写楷书,熟练地掌握毛笔运笔方法,体会提按、力度、节奏等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洛阳市部分学校将《郭虚己墓志》范字放大,编写毛笔楷书艺术课程,利用习字格指导学生较好地把握《郭虚己墓志》范字笔画、偏旁、部首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各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到洛阳偃师博物馆现场观摩,在与碑刻的零距离接触中体会张旭、颜真卿书法的正大气象。体会张旭、颜真卿的师承关系,学习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内涵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的笔画规范,结构匀称,端正美观。真正做到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洛阳市部分学校开发的“严仁墓志硬笔书法课程”“郭虚己墓志毛笔书法课程”重点将唐代楷书与中小学硬笔书法技法、中小学毛笔书法技法融会展开。使中小学生通过“严仁墓志硬笔书法课程”“郭虚己墓志毛笔书法课程”的学习,形成楷书空间意识和间架意识;比较《张旭严仁墓志》和《张旭古诗四帖》不同的楷书、草书书体,比较颜真卿不同时期的楷书作品《郭虚己墓志》和《颜勤礼碑》,体会楷书艺术语言的异同。学生的书法艺术创作是他们精神生活中十分独特的一个范畴,是鲜明揭示每个孩子个人独特性的一种自我显示和自我肯定。所以,要鼓励学生联系所见所闻进行艺术表现。“严仁墓志硬笔书法课程”“郭虚己墓志毛笔书法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唐代碑刻楷书造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镌刻、传拓技艺发挥想象、巧妙构思,深刻理解书法艺术别具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及历史、语文、美术、书法等学科知识,养成自觉运用艺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依托古文字遗迹开发书法创意实践课程

“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和城市的形成、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并称为人类“文明”诞生的三大要素。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陈列的大量绿松石器、陶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正是夏朝时期文字形象的冰山一角,是中华文字萌芽的曙光,为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教学,巩固提高课堂书法学习成果,认识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中小学生文化修养,提供了重要的延伸空间。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按照一般文字演化规律,作为成熟文字的甲骨文,之前肯定需要一定的演化时间,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刻画符号正是这段演化过程的重要物证。洛阳市部分学校将二里头刻画符号资源与现行中小学书法、美术、语文、历史等课程结合,打通学科界限,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开发了“洛阳古文字遗迹书法艺术课程”。学生通过课程研究包括二里头刻画符号在内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汉字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加热爱书法文化,热爱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创意实践指在艺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洛阳市部分学校开设“洛阳古文字遗迹书法艺术课程”,让学生通过感受古文字的造型、组合、间架以及发展演变,识读二里头刻画符号、洛阳出土甲骨文、商周青铜器铭文等。分析古文字资源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所具有的学术研究价值,进而理解中国书法融会创新、源远流长的演进历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用跨学科的方式学习古文字书法艺术,借鉴从二里头刻画符号到甲骨文、商周青铜器铭文演进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融合不同地域文字,如: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商周甲骨文。引导学生对文字造型、风格进行分析,思考文字与人的关系,探究文字造型的创意原理。同时指导学生对文字的功能、造型和周边文化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借鉴二里头刻画符号书法艺术中的造型特点,以毛笔临摹、创作予以呈现,不断加深对文字造型的理解。朱光潜先生说过:“没有哪一条是学好美学的唯一的路。”[1]所以在“洛阳古文字遗迹书法艺术课程”中教师不预设蓝图,不预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从而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的创意实践素养。

四、发掘龙门石窟题记书法艺术开发文化理解课程

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真实、完整而具有典型时代特质的文物风貌,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清代学者武亿在《伊阙诸造像记》中说:“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龙门石窟保存了北魏至民国年间的造像题记、刊经、药方和游题2800余品,30余万字,刊刻之浩瀚、年代之蝉联、书体之丰富、书法之精绝,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被世人称为“伊阙摩崖碑林”。“龙门二十品”是选自龙门石窟古阳洞、慈香窑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龙门二十品”魏碑书法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形成了浑穆雄强、端庄大方、刚健质朴的独特风格,是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

以气象宏伟、包蕴万方享誉中外的龙门石窟,是中原艺术家以无限智慧遗惠于后人的一座具有视觉审美和思维认识双重价值的文化遗产。[4]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观念。洛阳市部分中小学在艺术书法课中开设“龙门石窟题记书法艺术课程”,课程选取“龙门二十品”中《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公元502年)、《始平公造像记》(公元498年)、《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公元498年)等代表性作品,从书法笔势、结字、章法等方面体会“魏碑体”入笔露锋、隶意浓厚、逆入平出、转折方整、收尾上扬、楷势不足、结体稚嫩等特征。通过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王珣《伯远帖》典雅飘逸、潇洒灵动的艺术风格相比较;与埃及卢克索卡尔纳克石刻文字、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泥板文字写实朴素、温和明朗的艺术风格相比较,发现“龙门二十品”中沉着厚重、气势雄浑的书法风格特征以及中国书法特有的抽象凝练、超逸峭劲之美。

通过“龙门石窟题记书法艺术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接触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龙门石窟题记书法艺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了中国书法艺术这一特殊的美术现象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认识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一种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绝不会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必然会与它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以及当时与之相互动的各种社会因素相关联。[5]在对龙门造像书法与卡尔纳克石刻文字等域外文字艺术的比较中,启发学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从而尊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领域艺术家创造的灿烂文明。

五、结语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发挥好书法教育的奠基性作用,必须发挥好书法教育先导性作用;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必须发挥好书法教育“一科多教”的育人功能。书法如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成为培养中小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载体,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洛阳市书法教育立足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几十年初心常驻,矢志不渝。新时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洛阳充分利用以造像题记、碑碣石刻、名家书法为代表的地方社会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书法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拓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空间,将课内书法教育和课外乡土艺术资源有效衔接,丰富书法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书法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注释:

[1] 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113.

[2] 张乃翥.龙门与西域文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3.

[3] 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408.

[4] 张乃翥.龙门与西域文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55.

[5] 赵声良.敦煌艺术十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3.

猜你喜欢
洛阳市墓志书法艺术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三中学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惊天之举
花开富贵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洛阳市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