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孜玉 陈 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205)
“第一师范”作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城南书院到“第一师范”旧址,这场跨越了千年的文化余韵至今仍有回响。
“城南书院”作为“第一师范”的前身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南宋大家张栻出任城南书院山长后革故鼎新,一改南宋书院“沉郁”的钻研之风,将“经济之学”作为学术“践履”的重要标准,重视“传道济民”,培养了一大批爱国有志,锐意进取的进步之士。他以岳麓、城南两个学院为主阵地,传播理学,弘扬经世救民之道。
自南宋以来,“城南书院”的书香之气氤氲而起,理学之思绕梁不绝,教育传统代代相承。张栻主讲于岳麓、城南书院时就提出“学校之事,此为政之所当先也”的观点,认为只有发展好教育,才能推动社会治理。并且好的老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要培养人才则需要重视教育,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城南书院作为湖湘文化教育重地,陈本钦、孙鼎臣、何绍基、王先谦、郭嵩焘等思想家先后在此主讲,他们普遍提出学校教育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方面,并强调实践和知行统一的必要性,指出教育要切合社会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
如果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那么“一师学子”在其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彪炳千秋的功绩。毛泽东和蔡和森,作为建党先声新民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后,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随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社会主义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领袖之一。“一师学子”学以“第一师范”为“初心”出发地,在经历近代革命的“大事变”后,在中国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第一师范”这个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源远红色文化传统的“交汇”之地,红色资源的宝库亟待开发与应用。
“第一师范”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其开发与应用也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校本课程,更或者是实践活动,红色因素氤氲其中。挖掘好红色文化资源是“一师学子”的历史使命,传承好、应用好、宣传好“一师”红色文化资源则是“一师学子”的责任担当。
“第一师范”为传承好、宣传好、应用好红色资源、用“红色”渲染了“开学第一课”,也用红色在“一师”莘莘学子的大学伊始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入学教育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始终发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的红色阵地优势,用红色教育开启“一师学子”第一课。为还原青年毛泽东求学时经历,“第一师范”复原了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阅报室、大礼堂、水井、君子亭等十四处具有毛泽东早期在“第一师范”求学、执教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有关的纪念点。入学新生被带领参观八班教师、水井等革命旧址,以及红色意蕴丰富的“一代伟人从这里起步”展览,详细了解了毛泽东同志等一大批革命先辈在此上下求索、立初心、竞峥嵘的奋斗历程和光辉岁月。“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用“学生志愿讲解队”的全程讲解,为入学新生开展了一堂意蕴深刻而又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课堂。
“理论阐发真理,实践明悟真谛”,在红色资源开发和本校应用的过程中,社会实践的大舞台是“一师”红色文化浸润于心、化之于行的核心要素。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让高校师生了解国情以小我融入大我,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第一师范”“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师”创新实践理念,力求展风采、现特色,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融合起来,让“下乡”也成为“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的宣讲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茶陵、醴陵、株洲和平江的红色革命老区的薪火“湘”传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化宣讲活动,在革命热土释放青春活动,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凝聚人生奋斗的磅礴伟力。与此同时,他们也将红色文化带向贫困、偏远地区的课堂。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时刻不忘“一师学子”的历史责任,致力于将“一师”红色文化宣传好、开发好、应用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是“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开发和本校应用的集中体现。“第一师范”从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建党活动、教育理念、宣传现状和“第一师范”早期革命群体成长成才的经验总结、良师益友的集体氛围和“第一师范”早期学校教育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全面研究,形成了“毛泽东经典著作选读”“第一师范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等12门校本课程。以专业必修、非专业选修、晚修、辅修等多种设置课程形式,多角度、有广度、全覆盖地将“第一师范”和“校史”“党史”“革命史”联系起来,让师生沐浴在红色知识的海洋。“欲栽大木柱长天”让“一师学子”从《湖南一师早期“大先生”群像》课堂中能够了解徐特立先生用爱国和进步书写教育历程,用立大志教导学生、用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流芳百世。
文艺活动作为传播思想、传递价值、传承基因的重要载体是“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开发和本校应用的生动体现。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八班教室》的精彩歌舞剧、《沁园春·长沙》《秋瑾》的经典朗诵、《十送红军》的倾情演唱等节目的展出使一师学子在高雅艺术中领略红色魅力,“中华诵”竞赛中毛泽东诗词作为“书写”的专门载体,《沁园春·长沙》成为师生争相诵读的篇章。“第一师范”作为青年毛泽东求学旧址,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建党伟业》《湘江北去》《毛泽东》等红色影视巨作在此取景拍摄,生动再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求学成长经历。“重走主席”游学路的“游学”活动,让全体师生在路途中感受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理想。“第一师范”用艺术演绎红色文化。用文学领略“红色”之美。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文艺活动浸润心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理论升华是“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开发与本校应用的题中应有之义。2019年到2021年,“第一师范”先后邀请了几十余位专家、教授、学者来我校开展讲座。《求是》杂志原社长、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李捷教授开展了题为《毛泽东与新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阐述了湖南一师是毛泽东革命事业起步的地方,对毛泽东发展的重要性,并回顾毛主席构建新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历史,结合现今社会发展趋势,强调软实力的建设特别是红色文化的建设,突出了发掘好“第一师范”红色资源,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毛泽东等人初心萌发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坚守”的讲座,深刻细致的阐述和讲解了毛泽东初心萌发和第一师范的关系,强调了青年一代特别是“一师学子”应当传承红色基因,在“一师”这片红色沃土用汗水浇灌建设祖国、实现价值的成功之花。
社团文化建设是“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开发和本校应用的有效渠道。大学社团是传播思想、增进交流、信息交互良好平台,更是传递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方式。红色学坛自成立以来,多次开展宣传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的活动。在“走进一师杰出校友”主题讲座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主题生动阐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英杰俊才在近代社会的潮涌中找寻自身理想和方向,并矢志不渝追求的过程。在“红色经典,致敬传承”的诵读活动中,一篇篇红色家书,让“一师”学子们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更贴近了对革命先辈的距离。学习毛泽东协会是基于学习毛泽东立大志、敢拼搏、要革新、求实事的革命品格和特质,不断促进“一师”学子自我成长为勇担时代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创立的。它组织开展“与井冈山大学”的交流活动,通过与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家桂院长对话,深入学习了艰苦卓绝、灿烂辉煌的井冈山革命史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伟大井冈山精神。“一师学子”将红色基因藏于歌曲、舞蹈相声、小品,将红色精魄匿于社团交流、活动开展、实践进行,用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行动汇聚了红色的大海河流。
校园文化建设是“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开发和本校应用的鲜明特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亲口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并亲笔题“第一师范”为校名,现今镌刻在校门额匾之后,他亲自题词“要做人民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作为校训,现今镌刻于拱楼之上,徐特立先生先后6次来校考察,并将“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第一师范”的校风。古雅而不失风韵的校歌用“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一句,道尽了近代以来人才辈出、英雄群起的光辉岁月。“第一师范”东方红校区,道路、楼馆、园林、湖泊等全部采用杰出校友和革命家命名,使整个校区一草一木、一隅一景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元素。润之广场的开阔大气、弼时路的蜿蜒疏阔、维汉路的四通八达、怀中楼的清新典雅、特立楼的回环曲折、润寰楼的浪漫如歌、玉衡楼的庄严巍峨。这些让“一师学子”在“时空穿越”中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感受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做出的重大贡献,让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在“一师”师生中扎根、生长。
“第一师范”红色资源的开发和本校应用有其独有的特色,更蕴含着特殊的情怀,但在数字化、信息化、应用力度、融入模式、平台发展上存在不足。
“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开发呈现数字化、信息化不足的特点。整体来说,“第一师范”红色资源的科技化开发与应用仍处于传统阶段,并未采用先进数字化技术搭建“第一师范”红色资源的开发平台,并未将红色资源进行串联,只是散点化的应用。在可视化云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应用技术等高科技技术运用上十分薄弱。
对于红色资源的本校应用虽然大体上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形式发展,但对于应用的力度仍旧存在不足方面。理论应用大多停留在表层,并且没有形成“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开发和本校应用的相关校本课程,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红色资源开发的科研体系。在实践层面,实践活动用参观、纪念、浏览等形式,并未形成深层次的思考。红色资源实践应用落实成效、落实标准模糊,落实力度不深、广度不够,且并未形成完备的红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体系。
“第一师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但并没有产生相对应的影响力和地位。“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开发并未有国家级、教育部的科研平台支撑,并未将自身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的优势发挥出来,并未将丰富红色资源与理论升华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形成协同教育创新平台存在一定的待发展空间。
“第一师范”是湖南革命运动和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教育传统,毛泽东在此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由此开启革命职业家的生涯。深入开发与应用“第一师范”红色资源,通过近距离接触革命文物、场馆、场景。生动形象地感知革命红色历史,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了解革命史、建设史,明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青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作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与湖南近现代革命运动策源地,第一师范培养了一批批心怀天下的优秀教师与学子,他们内外兼修,综合培养,使其树立崇高理想、肩负时代使命,回归教育本真。新时代,教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竞争提升点,开发“第一师范”红色资源,深刻挖掘青年毛泽东教育理念与思想,传承红色教育基因,厚植师德是飘扬新时代红色旗帜的路径之一。
新时代湖南的历史担当,是书写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精彩故事。从全国来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下,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文化日日新、红色江山时时固是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的红色资源,续写在当下的每一天,深度开发应用“第一师范”红色资源并综合线上、线下,以打造红色资源数字化、可视化数据大平台为依托,与线下红色革命场馆向辉映,辅之以党性教育、红色实践教育、红色文化应用、红色理论研究,最终形成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不断扩大“第一师范”红色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最终推动形成以“第一师范”革命文化为主体的应用、教育、科研的红色研究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