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丹,王 颖,老松杨,马满好
(1.国防科技大学 系统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2.中南大学 湘雅附属二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1)
联合岗位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现代战争形态已经从机械化条件下的单一军兵种为主、其他军兵种系统配合作战逐步过渡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全域作战。战争形态的改变,对军事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专职的联合岗位是军队改革的必然方向。《解放军报》刊登的《联合岗位军官应具备哪些能力》[1]提出了联合岗位军官的概念。联合岗位军官包括联合指挥、参谋、保障岗位军官,是军委战区机关及其所属部队指挥、筹划、实施联合作战,组织指导联合训练和战备建设的中坚力量。上述定义立足改革现实,突出了联合指挥层面的岗位。习主席在2021年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要“精准高效配置军事人力资源,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使用”。
我军的联合军官职业发展还处于构建初期,“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刚刚形成。军内相关院校紧急承担了各类联合指挥员、联合参谋、联合保障人员的培训任务,解决部队转型发展的急需,同时成立了联合岗位军官学历教育专业,探索人才超前培养路径。本文结合军队院校改革实践,以生态学的观点分析了联合岗位军官学历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指挥决策领域联合作战保障人才为例,探索设计了适合该类人才发展的生态位和成长路径,提出了相配套的生态化融合培养政策建议。
生态系统和生态位都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2]。生态位则是一个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所占据的位置,以及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和作用[3]。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种群通过进化,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占据和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特定资源和领域,并与相关种群构成共生关系。同样,在制造、教育、军事等各行业领域,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的成长空间、合理的制度规则都是构成良好行业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各类人才通过有序竞争、协同进化,共同提高行业系统的综合能力。
生态的理念对于认识和把握军队当前高素质联合岗位军官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当前联合军官的院校教育和军事职业发展衔接不畅,院校培养过程以人才能力素质的发展目标为导向,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来宽口径培养人才。联合岗位军官的选拔则更关注一线实战经验、部队基层主官经历,选拔强调大范围“优中选优”。这种衔接不畅已经开始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就本科学员而言,军衔等级低,毕业分配时无法直接分到联合指挥相关岗位,必须要到军种部队竞争发展空间;就直读研究生而言,缺乏部队基层工作经历,毕业分配时难以直接分到现行的联合岗位,或分到联保岗位也难以进一步发展;就优秀基层主官而言,因影响在原部队晋升、发展,不愿到院校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就联合岗位军官而言,缺乏军事、科技融合素养,缺乏联合作战相关专业学历支撑未来发展。
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军官院校教育和军队职业发展两个行业生态系统未充分对接,联合岗位军官的成长路径缺乏融合设计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培养联合岗位军官是为了提高军队打赢联合作战、全域作战的能力,但院校和部队往两个方向发力,容易导致优质资源浪费,偏离军队人才建设总体目标。如何促进新生群体和传统群体的有序竞争、协同进化,实现生态系统新的动态平衡;如何使新生群体在联合岗位上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形成满足联合作战要求的职业运行模式,是军队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应扩展“联合岗位军官”的内涵,沿成长路径向下延伸到各军种担负联合作战、联合情报、联合保障的任务岗位,以及涉及联合作战的军事理论研究、装备系统研究、教育训练组织、作战保障研究的管理和技术岗位,通过院校培养和军官选拔、培训、轮岗等机制的协同建设,形成有利于联合岗位军官培养的生态位链条。
美国是最早对军官进行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国家, 经过三十余年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和全程教育模式。1986年美国颁布了《国防部改组法》,是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4-5]。该改组法设置了联合职业军官这一新的军官职业类型,明确了对联合军官的要求和担任联合职务的资格;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联合职业军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岗位编制和晋升任职等要求和条件;出台了“联合教育认证制度”,明确和调整了两阶段联合教育课程和教育内容。《国防部改组法》和后续颁布的《联合职务军官教育计划》,标志着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的建立。1997年,美国发布了《切尼报告》,使得美军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建立了初、中、高三级教育体系,而且将任职教育的时间延伸到任命之前。
未来我军还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专业的联合军官,有必要借鉴美军的一些做法,解决好联合军官从任职前院校教育,到任职初、中、高等各个阶段的全周期选拔、培养问题。只有院校和军队职业发展充分融合,形成制度体系相衔接的生态系统,才能有力促进各类军事人才的有序竞争、协同进步。
生态位理论于1917 年由美国学者格林尼尔(J. Grinnell)提出,最初用于研究种群在生物群落中所起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扩展,形成了企业生态位[6]、品牌生态位[7]、旅游生态位[8]、学术生态位[9]等多个研究方向,目的是引导、扶持产业创新,辅助行业发展规划。将该思想应用于新型高素质联合岗位军官人才培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军联合指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纲领性的文件正陆续出台,军官制度改革也正在逐步推进,但还有部分政策需优化调整。
生态位重叠是很多新型行业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其核心在于生态位定义不准确,没有划清生态域。联合指挥军官与传统军兵种指挥员如果没有显著区别,没有硬性的能力素质要求,没有专门的岗位设置,生态位重叠很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无效竞争。特别是在各军种中的基层部队,如果不加岗位区分,院校培养的联合专业人才很可能在任职初期就被淘汰。
生态位固化是指生物群体掌握一定局部优势后,自我封闭,垄断资源,从而保持本群体的既有优势。这一现象在地方新型产业领域体现为“空间锁定”特征,即发达区域与落后地区明显分界。军内的生态体系也存在此类风险。部分新建单位刚组建两年就满编,群体开始固化。而要打破这种藩篱,必须要建立军委、战区、军种、院校各级联保岗位的交互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
生态位低势是指生物群体进化陷入低端窘境,无法自我提升的现象。在新型产业领域体现为产业链条末端的低端创新,在部队表现为部分岗位群体理念观念陈旧、工作方法跟不上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发展。为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将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的任职考核、晋升有机衔接,在制度上保障优秀基层指挥员能通过院校教育提升科技和管理素养,在走向更高的联保岗位后开展更高水平的创造性工作。
生态联盟是指生态系统之间通过建立互利共生关系,扩大彼此的生态位、生态体系。在社会行业领域体现为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结盟等,从而优化产业链条、扩展产业边界、推动持续创新。在军队人才培养方面,生态联盟可实现院校和部队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目前,在“三位一体”军队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军队联教联训机制已经广泛开展,下一步可建立常态化联教联训基地,进一步巩固“院校-部队”的上下游联盟。
联合岗位军官的职业发展需要以生态位链条设计来进行引导。以所在单位承担的指挥决策领域联合作战保障专业为例,结合部队调研,设计了适合该类人才的联合岗位生态位链条。
指挥决策领域联合保障岗位按照指挥层级分为中、高级的联合指挥机构和初、中级的军种基层部队两大类。中、高级的岗位可以是指挥管理型军官,也可以是专业技术型军官,岗位主要分布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本文不再详细叙述。初级军官岗位是设计的难点,必须考虑本科毕业学生具有的相对优势和竞争力,以及其发展成长所必需的锤炼经历。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为指引,按照“紧贴跨域联合、紧贴指挥决策、紧贴网络信息系统、紧贴智能技术”的思路,结合部队实际规划设计了首次任职的岗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向。
一是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主要包括各种信息化作战力量、新型作战力量、模拟蓝军部队的初级指挥军官、作战作训参谋、指挥保障部队主官和技术军官等。岗位类别包括指挥管理型军官和专业技术型军官两类。
二是技术密集型部队单位。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军队院校、战略支援部队等,岗位类别一般是专业技术军官。
首次任职岗位对人才作战指挥和管理能力有极强的提升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军兵种(特别是海、空军种)优秀的初、中级指挥员,他们未来成长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成长空间也更大。
指挥决策领域联合保障军官的成长应该是从基层到各级机关,再到跨军种岗位任职,再到军委、战区任职的发展过程。这其中有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从基层走向各级机关参谋岗位任职。通过各级机关任职锻炼,初步具备较为开阔的眼界视野、较高的谋略水平和较强的协调能力。
二是从单一军种任职到跨军兵种任职。通过军种院校培训获取相关资格,到不同军种相近专业的岗位任职,从不同视角认识联合作战、全域作战。
三是从军兵种到军委、战区联合作战岗位任职。通过参加各种重大任务,研究重大问题,提高战略战役思维和实操能力。
上述每个关键环节,都需要军队院校配套相应的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并将考核成绩纳入联合干部选拔和晋升资质要求。
联合岗位军官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今天的生态化制度建设,决定了未来20年到30年人才培养的成果。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分析了我军联合岗位军官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基于生态位理念设计了联合岗位军官的培养制度,并以指挥决策领域联合作战保障人才为例,探索设计了适合该类人才发展的生态位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