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陈园园
(1.宁波工程学院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浙东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5月中共浦东区党委带领自己掌握的武装部队挺进浙东,到1945年奉命北撤,仅存四年。在此期间,浙东区党委从革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浙东实情的革命路线,开展军事斗争、建立民主政权、发展经济,将浙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到1945年浙东抗日根据地从最初南渡的900余人的部队发展到1万多人的武装力量,根据地面积达到2万余平方公里,拥有人口400万,成为“浙东沿海重要的抗日堡垒”。回溯历史,浙东抗日根据地在敌、伪、顽的围攻之下能够从弱变强、由小到大,在浙东巍然屹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路线指导,这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宁波市档案馆所藏浙东抗日根据地档案为依据,对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过程加以探讨,以期深化相关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军密集的军事攻势下,宁波、绍兴、金华等地沦陷,浙江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区,为此中共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开辟沪、杭、甬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决策。中共带领着自己的武装部队挺进浙东,开始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
首先,建立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面抗日的战略需要。浙东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既是华中新四军向东南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牵制沪杭甬地区日军的重点区域。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政府在此形势下开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于1941年发动了“皖南事变”。同年4月日军趁国共抗日阵营矛盾加剧之际,发动了宁绍战争,宁波、慈溪、余姚、镇海等地相继失守,国民党军接连溃败,退至会稽山、四明山一带。以民国党军为主力的正面战场已无力承担抗战重任。中共需要在浙东建立自己的抗日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坚持抗战。
其次,建立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挽救民众于水火的现实需要。抗战全面爆发以来,宁绍地区沦为敌占区,在日军的蹂躏下,浙东人民遭受一场空前的浩劫。宁绍战役之前,日军就开始对浙东进行狂轰滥炸,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奉化溪口遭遇轰炸达13次之多,死亡人数达数百人。1940年日军在宁波开明街、东后街投掷混有疫蚤的麦粟物,鼠疫开始在宁波蔓延开来,死病者众多。在日军的铁蹄下,浙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群众的安危,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浙东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本侵略者抗战到底。
首先,浙东有建立根据地的地理环境。浙东多山,以四明山为例,山高崖陡,树密林深,地形复杂,南与天台括苍山脉相连,西接会稽山,利于游击战,攻守兼备,具有回旋余地。浙东地区因地理环境复杂,日伪在这一地区控制力量比较薄弱。从政权组织上看,1941年日本军方在宁波沦陷后扶植地方势力成立“宁波乡镇联合会”。1942年7月10日伪国民政府行政院下设“浙东行政公署”,辖鄞县、镇海、奉化、象山、余姚、慈溪等6县,作为伪政权的地方行政组织。国民政府在三北地区的行政机构余姚县政府于1941年秋才由嵊县东部返回余姚;镇海县政府于1942年5月重建江北办事处;鄞县县政府于1943年11月自宁海迁回鄞县东南乡。浙东日伪顽政权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给中共在这一区域开展革命提供了空间。
其次,浙东有建立根据地的革命基础。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在浙江领导推进了群众运动及政治宣传等事宜,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宁绍地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积极组织武装力量抗日,如吴谢乡抗日自卫队、王贺乡巡夜队、“宁波自卫总队第二支队警卫分队”、“浙东游击大队”等。这些抗日武装得到浙东百姓的热烈欢迎。
首先,武装部队挺进浙东。毛泽东指出:“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个抗日的武装部队,并使用这个部队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1]4231941年5月苏南区委所属的中共浦东工委带领自己掌握的两支武装部队——“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和伪第十三师二十五旅五十团中共党员朱人俊等人掌握的部分武装,共计900余人,分批南进,向三北挺进。奉化是蒋介石的家乡,国民党在这一地区原来就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共领导的武装部队挺进三北后,为了能站稳脚跟,从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地制定“灰色隐蔽”路线。姜文光等率领先遣部队50余人抵达三北后使用“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的番号。稍晚抵达的蔡群帆等人使用“在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的灰色旗号。
其次,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两次打击了“扫荡”相公殿的日寇,歼敌20余人,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军事基础。1941年在中共苏南区的领导下,由蔡群帆等人组成的三北武装斗争领导机构军事委员会浙东分会成立,随后成立了龙头场等办事处。办事处有地方政权性质,为抗日根据的创建提供了政治基础。在浙赣战役后,华中局增派了大批干部赴浙东开展工作,如谭启龙、连柏生、张席珍等。1942年7月28日浙东区党委成立,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浙东抗日武装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谭启龙回忆:“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基本上在三北地区活动。我们连续打了几次胜仗,在群众中间的威望越来越高,三北地区基本上为我所控制,各地的办事处(是政权性质)也都统一建立起来了,以三北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基本上形成。”[2]223中共先是建立三北游击根据地,在浙东地区立足,继而发展四明山、会稽山和金、义、浦三块游击根据地,进而建立起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后,在中共中央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浙东区党委积极开展军事斗争,建立民主政权,发展经济活动,推动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首先,三北反“扫荡”斗争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提供军事基础。当中共的武装力量进入浙东后,于1942年10月8日在慈北阳觉殿遭遇出来“扫荡”的300余人的日伪军,随之展开了激战。谭启龙、何克希指挥四支队与敌军激战4个小时,抵挡住了敌人的7次冲锋,消灭敌伪军近百人,打死日军22人。刘亨云领导的五支队10月9日在日军赴姚北临山、周巷“扫荡”的必经之地竹山岙展开伏击。经过1小时的激战,击毙击伤敌军30多人。阳觉殿、竹山岙反“扫荡”战斗的胜利,使中共“三五”支队声望大增,重挫了日军在浙东“扫荡”的嚣张气焰,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四明地区的反“扫荡”斗争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提供军事保障。1943年12月7日驻宁波、奉化、余姚和嵊县的日军1 500余人在四明山进行疯狂的“扫荡”,攻占梁弄,犯下累累罪行。中共决定开展反“扫荡”斗争。1944年3月11日,余姚县城和五夫的日伪军300余人,突袭我军驻徐家岙的两个中队,双方血战3个小时,我军击毙日伪军30余人。3月23日,我军自卫总队一部袭击鄞西布政市伪第十师据点,战斗1小时,迫敌放弃据点逃跑。7月12日,五支队二大队派出突击队,夜袭离宁波城1公里的西城桥伪据点,击毙伪军10余人。中共在四明地区不断打击日伪,取得了四明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发展了四明山根据地。
还有,三北地区成功进行了反“蚕食”斗争。1943年11月中旬起,日伪大范围“蚕食”三北地区,在长河市、横河、观海卫等地增设据点。在此形势下,三北军民开展了反“蚕食”斗争。1944年3月19日,浙东纵队第三支队三中队和警卫大队,在镇北筋竹岙袭击伪“中央税警团”,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击毙敌军14人,缴获子弹2 000多发。21日,我军率第三支队和三北自卫总队消灭庄桥敌伪据点,并乘势扫除了敌伪在骆驼桥、长石桥、团桥、费市的据点,恢复了慈北根据地。6月7日第三支队一四中队20多人,奇袭距镇海县城仅一二公里的洪桥伪军舟山岛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总队部,俘虏以日军少佐军事顾问吉永久寿为首官兵28人,此次胜利获得了浙东纵队司令部传令嘉奖。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发展是浙东军民在抗战中取得辉煌战绩的重要基础。据统计,中共在浙东发动大小战役643次,克复南汇、上虞两座县城,攻克梁弄、观海卫、周苍、鄞江桥、大团、新场等大小据点110个,解放同胞四百万;毙伤敌官兵610名,俘敌顾问、军曹以下21名;毙伤伪团长以下官兵3 062名,俘伪团长、支队长以下5 504名。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发展,钳制了日军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
首先,民主政权建设逐步发展完善。中共在浙东军事战斗上的不断胜利使浙东革命形势趋于稳定,浙东的民主政权建设也在逐步发展。浦东抗日武装初到三北时,成立了具有政权性质的“五支四大”办事处。1942年“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后,下设余上、慈镇2个县办事处和8个区办事处作为根据地的基层行政组织单位。1944年浙东抗日根据地最高行政机关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颁布了《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草案)》。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于1945年1月21日至31日召开了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浙东行政委员会和浙东临时参议会,会后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设秘书、民政、财经、文教四处,浙东行署所辖的各县、区行政机构统一改称县、区政府。1945年1月,浙东抗日根据地有4个行政区、14个县、44个区、372个乡。至此,浙东基本完成了基层政权构建。
其次,群众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运动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的。这一时期的群众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动员妇女与知识青年。妇女和知识青年建立姐妹会、青年读书会等群众组织,通过妻子动员丈夫、母亲动员儿子以及乡村知识青年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给中共组织群众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也为中共的政治宣传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第二,组织抗日自卫队。在中共的积极动员与合理安排下,群众组织也成为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临山区轮流巡更队、马诸与于北区的自卫队等,这些群众组织放哨、送情报、盘查行人与捕捉汉奸的工作,都做得很好。第三,发起经济斗争。如余上地区三个月内发动了几次雇农增加工资的斗争,都取得了胜利,部分地改善了雇农的生活。浙东抗日根据地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吸引民众不断地向中共党组织靠拢。
最后,中共党组织日益壮大。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需要在浙东培养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并通过组织教育培训班,提升农民的政治觉悟。如在1945年中共举办的一期农会干部短期培训班中,地方党委组织学员上党课,进行时事教育,举行“痛苦回忆晚会”“提起国民党一件事”等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经过培训教育,群众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发展党员的方法是,在群众运动中,慎重地吸收积极分子,先进行解释教育,再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成分、历史、社会关系、认识程度、群众中的威信、工作能力、个人生活。最后严格执行入党手续。[3]641944年8月余上县在秋收斗争中发展的新党员包括于北60个、路北50个、路南40个、中和25个。[4]55
抗日战争中,浙东乡村的农业生产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敌伪在浙东的疯狂掠夺造成了根据地米、麦等主要食物不足。因此,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当时浙东根据地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地的农业生产运动主要涵盖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水利设施的修建、畜牧业、渔业的发展等。现以1944年三北慈镇姚地区开展冬季生产运动为例,对根据地的农业生产运动进行简要阐述。
首先,进行扩种与垦荒。三北地区虽地处滨海,接近城市,交通便利,但该地区耕地面积有限,且人多地少,要发展生产就要进行扩种。因土地性质不同,扩种山地海地,要求增加原有山地海地之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的30%;扩种稻田,增加稻田冬作物的20%,并加工添肥。上项冬作物应以稻等粮食为主,大豆及油菜为辅。垦荒运动,增垦平原中荒地之一半,上项荒地种植应以麦、豆、洋山芋为主;垦殖山荒,每区山脚荒地应增垦一半以上为原则。[5]13-21浙东区委就山地与平原耕地性质的不同科学推进生产运动,更符合浙东的实际情况。
其次,发展水利。慈镇姚地方党委要求浚湖修塘,增加蓄水量的四分之一。浚河筑坝,凡涉及灌溉、饮用、交通重要之处应加疏浚。漕头尾及灌溉难之处应加疏浚及挖掘。为蓄积水量应将旧坝重修或兴筑新坝。[5]13-21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形成了推进农业发展的基础。
最后,推进合作运动。兴办各种合作社是大生产运动的重要内容,浙东根据地颁布《农村合作社简章》,各种专业性合作社如借贷、运输、运销合作社则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与市场运销问题。通过各种合作社,解决了部分赤贫农民的生活出路,同时发展了生产。农业生产运动对促进根据地的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浙东抗日根据地农民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如孔岙村在大生产运动开垦千年荒山玉台山。“按照动员时规定的‘以工分粮’的原则来分配,平均每户分到五六百公斤。多的分到1 000多公斤。这一来,日本鬼子对根据地封锁粮食的阴谋被粉碎了,大大解决了孔岙的缺粮问题。”[6]640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还在解决根据地军粮的供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4年慈姚县办下辖浒山区署征收实谷约30万斤;文亭区署、观城区署各补征实谷10万斤。慈镇县办下辖的龙山区署补征实谷8万斤;庄市区署及庄桥区署征收实谷约30万斤;余上县办,征收实谷12万斤。[7]79大生产运动保证军民的衣食,有力地支持了浙东抗战。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根据地,在抗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浙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的重要力量。浙江在抗战全面爆发后被日寇占领了省内的多数地区,国民政府溃不成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挺进浙东创建革命根据地,将浙东建设成中国抗日的重要支点。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军事任务就是打击敌伪顽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浙东进行了多次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粉碎了敌伪顽的围剿进攻,保留了革命火种,坚持了全面抗战,发挥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其次,浙东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浙东人民在中央地方组织的领导下,进行扩种与垦荒,发展水利,推进合作运动,积极组织大生产运动,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保障了根据地的供给,同时也成为根据地发展经济的典范。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路线始终贯穿其中,这是根据地巩固与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目的就是在浙东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我们的前线,钳制日军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应用。起初,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刚到三北,力量有限,争取与国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处,是中共中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隐蔽方针,这为浙东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面对敌人反复的军事进攻、经济封锁,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人并没有退缩,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军事斗争,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方法,勇于面对挑战。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紧紧地依靠群众,发展党组织,建立民主政权,由于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要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1941年到1945年,浙东抗日根据地经历了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抗日堡垒”。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浙东开展军事活动,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在经济建设上,中共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帮助根据地军民度过了春荒,改善了农村经济状况,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在政治发展上,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在浙东播散下革命的种子。浙东抗日根据地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支点,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和发展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革命经验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群关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仍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