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杰,周 扬,郭 盼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应湖分公司,江苏 金湖 211624)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有60%以上的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实现水稻高产乃至超高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然而,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存在需肥量大、耐肥性强但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极易造成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限制作物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根外施肥,是指将某种植物调节剂直接喷施在农作物叶片上,可被直接吸收利用,快速地调节并平衡植物体内养分状况,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成本低、成效快、污染小、操作方便等优点,现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2]。
研究表明,喷施不同植物调节剂能够促进水稻增产,显著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调节剂问世,其所含成分各异,效果也不同[3]。其中,“碧护”(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下同)是德国科学家依据自然界植物化感(又称异株克生)现象和生态生化学原理研制的产品,它含有天然植物内源激素、黄酮类物质和氨基酸等30 多种植物活性物质,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植物生长复合平衡调节系统”。细胞酶叶面营养剂是美国赛多美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高科技多级发酵技术开发而生产的微量元素水溶性植物调节剂,含有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营养物质。为进一步验证不同产品在水稻上的增产效果,本试验通过在不同时期喷施这2种产品,根据作物田间表现及产量等来综合评价它们在大田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今后水稻上应用该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于2021年在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应湖分公司试验田(119°13′E、33°06′N)进行。前茬为小麦,土壤为重黏土。试验地地势较平整,肥力均匀,沟系通畅。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生产,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抗倒性较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属于稳产品种。调节剂产品为以下2种:“碧护”,为纯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德国阿格福莱农林环境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农药登记证号:PD20096813;细胞酶叶面营养剂,美国赛多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剂型微量元素水溶肥,肥料登记证号:农肥(2013)准字2941号。
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CK—清水处理;T1—分蘖末期喷施 1 次“碧护”,用量为 30 g/hm2;T2—分蘖末期、破口前、齐穗后各喷1 次“碧护”,共3 次,每次喷施用量均为30 g/hm2;T3—破口前、齐穗后各喷1 次“碧护”,每次喷施用量均为30 g/hm2;T4—分蘖末期喷施细胞酶叶面营养剂1 次,喷施用量为600 mL/hm2;T5—分蘖末期、破口前、齐穗后各喷1 次细胞酶叶面营养剂,每次喷施用量均为600 mL/hm2;T6—破口前、齐穗后各喷1 次细胞酶叶面营养剂,每次喷施用量均为600 mL/hm2。各处理使用同一种施用器械,孔口、压力都保持一致,喷雾均匀,数量准确,每次喷施时间为无风天气的16∶00,以保证植物调节剂被充分吸收,确保试验准确性。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种植300 m2,3 次重复。
在水稻收获前,每个小区对角线定3个点,每个点1 m2取样,分别记载点内的株高、茎粗和旗叶面积,采用SPAD 仪测定叶绿素含量;成熟期测定每穗结实率、千粒质量和穗粒数;收获后对每个小区实测产量。
采用Excel 2010 整理数据,并用SPSS 19.0 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如表1 所示,所有处理的水稻农艺性状均好于清水处理(CK),这说明不同处理均能提高水稻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和旗叶面积。从水稻长势来看,喷施2个产品处理提高了植株株高和茎粗,且喷施的效果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而增加;T2和T5处理的效果较佳,株高分别增加了9.11%、9.84%,茎粗分别增加了17.41%、11.94%。同样地,比较不同产品处理下淮稻5号的旗叶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发现,喷施2个产品的处理提高了旗叶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且喷施的效果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而增强;T2和T5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2.02%、6.36%,旗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3.13%、7.67%。以上结果说明,在分蘖末期、破口前、齐穗后均喷1 次植物调节剂,有利于促进植株长势,增加旗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
表1 不同处理对水稻(淮稻5号)乳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如表2 所示,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喷施2个产品,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对照清水处理相比,所有处理提高了结实率、千粒质量和穗粒数,且喷施的效果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而增加。T2和T5处理提高淮稻5号结实率的效果较佳,分别提高了3.71%、5.24%。同样地,比较不同处理下淮稻5号的千粒质量发现,喷施植物调节剂处理提高了千粒质量,且喷施的效果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而增强,T2和T5处理下千粒质量取得较大值,分别提高了6.68%、5.87%。对于穗粒数来说,只有T2和T5处理显著地增加了穗粒数,分别增加了3.14%、3.97%。综合来看,在返青期、拔节期、齐穗后各喷施1 次植物调节剂对水稻产量结构优化较好,且以喷施“碧护”的效果最好。
表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如表3 所示,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喷施2个产品对水稻都有增产的效果,且增产效果因喷施次数和产品而定。T2和T5处理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分别增产8.98%、8.34%;水稻生长后期,T6和T3处理即破口前和齐穗后各喷施1 次细胞酶叶面营养剂和“碧护”生长调节剂,也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分别增产4.15%、4.56%;T1和T4处理即在分蘖末期仅喷施1 次细胞酶叶面营养剂或“碧护”,对水稻的增产作用并不显著。此研究表明,在返青期、拔节期、齐穗后都喷施植物调节剂的增产效果较明显,且以喷施“碧护”的效果最好。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
叶面喷施植物调节剂作为一种常见的根外调节技术,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增加产量的作用。高翔等研究发现,喷施营养调节剂可促进水稻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最终实现增产[4]。赵海燕等研究认为,在小麦抽穗期和齐穗期喷施植物调节剂,可以提高叶片的籽粒灌浆程度和干物质分配的能力,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5]。本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水稻农艺性状总体上随植物调节剂施用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在分蘖末期、破口前、齐穗后分别喷施植物调节剂1 次促进水稻长势的效果最好,增加了旗叶面积,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因而增强了水稻的光合作用进而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这与周星等的研究结果[6]一致。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喷施2种植物调节剂总体上均可增加水稻千粒质量、穗粒数、结实率。比较产量构成因素发现,与对照相比,喷施1 次植物调节剂和喷施2 次植物调节剂处理穗粒数略有增长,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产量增加主要归因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的增加。这与李云春等的研究结果[7]相似。最终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稻产量随植物调节剂喷施次数增加而增加,本试验中,在分蘖末期、破口前、齐穗后分别喷施1次植物调节剂水稻产量的增加幅度最高,且以喷施“碧护”的效果最好。这与彭秀荣等的研究结果[8]一致。
综上所述,在水稻不同时期喷施“碧护”和细胞酶叶面营养剂后可提高水稻植株长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也得到增加,效果随喷施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返青期、拔节期、齐穗后均喷施1 次,能有效增加水稻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最终提高水稻产量。对比2种不同的产品发现,喷施“碧护”的效果略微好于喷施细胞酶叶面营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