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木扬·凯朝 迪娜·叶勒木拉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内容提要]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其前身是阿拉善和硕特旗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1949年前,两旗直属清政府理藩院和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特殊的历史原因及条件成就了阿拉善地区在蒙藏佛教中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地位。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详细描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蒙藏佛教的发展情况,探讨了佛教中国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
2022年秋,笔者与雍和宫研究室原主任李立祥同志、北京市宗教局原副局长季文渊同志等相关专家学者赴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鄂尔多斯与阿拉善等地考察当地蒙藏佛教中国化的发展现状。调研得到了阿拉善盟左旗统战部、佛教协会、达里克庙莫日根巴特尔师傅、广宗寺(南寺)图门乌力吉住持的理解和鼎力支持。
阿拉善盟宗教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阿拉善盟现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33处。其中,蒙藏佛教寺院17处、汉传佛教1处、伊斯兰教13处、基督教2处。固定宗教活动场所6处,其中天主教1处、伊斯兰教2处、基督教3处。宗教团体2个,即阿拉善盟佛教协会和伊斯兰教协会。教职人员775人,信教群众约40 000人。阿拉善盟宗教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众多宗教中,蒙藏佛教信仰是阿拉善盟地区最为重要的信仰之一。有关佛教最早在此地的传播始于何时有多种解释。13世纪的萨迦班第达·贡嘎坚赞说“……还有蒙古和大蒙古以及哈拉善地区(即指现在的阿拉善盟)及其附近的地方都是您(佛陀)弘扬佛法之圣地也。”①转引自章嘉若必多吉所撰《三学昌盛日光》(南寺寺规),现存南寺。五世达赖喇嘛在其《罗汉供养仪轨》前言中也说,哈拉善是十六罗汉被迎请到汉地时修持夏安居之地。当地人一直把阿拉善广宗寺,即南寺及其附近的瞻卯山当作十六罗汉修持夏安居的地方。著名藏学家才旦夏茸教授根据萨迦派旧书,推算出十六罗汉来汉地是在公元774年的甲寅年②《藏族历史年鉴》(藏文版),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128页。。由此可见,佛教早在公元8世纪左右就已经在该地区取得广泛传播。
笔者在当地的田野调查发现,十六罗汉信仰在当地是广为流传的。僧众和信众坚信,十六罗汉从古印度来中华大地的第一站就在阿拉善贺兰山广宗寺所属境内西北山,诸尊于山洞中禅定,在此地区弘法利生。僧俗信众们相信,十六罗汉为了传播佛陀的教法,从印度远道而来,在阿拉善地区集结,并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对机说法,推动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通过阿拉善地区十六罗汉信仰,我们可以看出蒙藏佛教中国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这一现象既是宗教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必然。
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原会长乌兰活佛(朝格布仁勒·仁布彻Chaog sphrul Rin po che,殊胜化身大宝,乌兰活佛)的第一世是永远护卫佛法的十八阿罗汉殊胜的格尼达尔玛达拉(Genindarmadala),此名是梵语的译音,藏语音译为:格尼确普勒(Geninchos hphel),蒙古语音译为:奥巴希·萨黑勒塔德格度脑木阿毕吉古鲁格其(Obasi saheltan tegedu nom ke arbijigulugqi,正教兴盛者)。格尼达尔玛达拉是观音菩萨(蒙古地区称“观音佛”Areyabalu burhan)的化身③嘉木扬·图布丹:《嘉木扬·图布丹文集》(藏文),雍和宫庙管会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第1~100页;阿旺普日来、那顺吉日嘎拉翻译及整理:《十一世乌兰活佛传》(蒙古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8页。。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与无量无边三世诸佛一样,在十方无量地示现化身,为救度六道轮回的众生,化现种种形象。观音菩萨发誓护佑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至弥勒佛出世,在世间化现坚持不懈地护卫佛法,所以是阿罗汉的形象,而且其手里拿着经函。格尼达尔玛达拉尊者亦手托经律论三藏经典。尊者曾经光临汉地弘法利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贺兰山安居禅观多年修持佛法,并在贺兰山地区调服众多外道恶人,示现神通,使他们皈依佛门,止恶行善,成为佛教的大施主。这些在《大悲白莲花经》(sJingrjepad dkar)中有所记载。在雪山(藏地)观音菩萨为了弘扬佛法,也示现各种身份,藏王、大臣、施主、僧人、大成就者等形象弘法利生。被奉为十六阿罗汉之一的格尼达尔玛达拉尊者,为建造佛教寺院、佛法永驻世间,做出的无量功德难以计数;观音菩萨,即格尼达尔玛达拉尊者,也就是乌兰活佛。④雍和宫所藏《供请十六大阿罗汉礼赞》,第8~9页,藏文翻译汉文,笔者凯朝翻译。
《供请十六大阿罗汉礼赞》中也记载了乌兰活佛的情况:
敬礼法炬善近事,头顶结髻握经函,
无量光佛前光临,手托宝瓶执拂尘;
至尊上师恒住世,佛法兴盛祈加持
① 李舞阳主编:《藏传佛教礼赞祈愿文》,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1997年,第213页。
断智功德圆满虽成佛,调伏自在示现声闻相,
具足殊胜事业护正法,圣尊上座十六祈降临。
② 雍和宫所藏《供请十六大阿罗汉礼赞》,第224页,藏文翻译汉文,笔者凯朝翻译。
诸佛所化圣会阿罗汉,为利众生护佑正法故;
真实住持三宝十六尊,佛法恒常住世祈加持。
上述《供请十六大阿罗汉礼赞》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已经是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虽然已经成佛,为了普度众生,乘愿再来,以声闻形象降临世间,护持佛法。十六大阿罗汉都是诸佛化现的圣僧,发心认真护持三宝的尊者,是佛法永驻世间,弘法利生的执行者。乌兰活佛就是十六大阿罗汉格尼达尔玛达拉尊者(汉译:法炬善近事尊者),乘愿再来、度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从乌兰活佛与十六大阿罗汉之一,格尼达尔玛达拉尊者,可以看出佛教中国化的特点。
阿罗汉(Arahant)是以受他人的供养而生活的人③梵语:arhat,可译为相当,值得,有价值的人,应、应供、堪敬。藏文:dgra bcom pa,应供,杀贼;完全制伏四魔(烦恼魔、蕴魔、死魔和天子魔)怨敌。见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上,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464页。。因此称作“应供”,是应该受到大家供养之意。对于大众来说,供养阿罗汉能够为大众带来无量的功德。作为供养对象的阿罗汉,对大众来讲意味着“福田”。因为阿罗汉是通过自己精进修持禅定断尽了生死烦恼,所以说,是以作为大众福田生存的人。阿罗汉的生活方式,从外表来看,似乎是被动的,但是阿罗汉是已经通达获得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和六通(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之人,或者称为圣人。
《法句经》(Dhammapada)中对阿罗汉解释说:“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除灭贪嗔痴,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三藏经典中,意义深长者比比皆是。阿罗汉身体力行,持戒清净,为追寻真理者谋福利④那拉达法师:《佛陀与佛法》,新加坡佛教坐禅中心出版,第458页。。
阿拉善蒙古人是清初由居青海的固始汗图鲁拜呼(Gushi han Turubaihu)之孙和罗理(Horlui)率领下来到贺兰山西麓的广大地区生活的和硕特蒙古人部落,300多年来,以游牧为生,忠于中央政府,信奉佛教。他们生活的地域相当广阔,达尔吉诺门罕在《六世达赖喇嘛传》中曾吟诗赞美阿拉善:
“北有蒙古广袤戈壁,南有华夏富饶农乡。”
“蒙藏汉地在此接壤,世代和睦友好相处。
条条大路四通八达,无量福德这里汇聚。”①《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6~138页。
佛教真正大规模传播和发展是在六世达赖喇嘛来到阿拉善弘扬佛法,收徒南寺以后。当时达赖喇嘛是西藏政教最高领袖。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blo bzaGdsaGs rgya mdso)在位时期是西藏的多事之秋。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Jag dbaGblo bzaGrgya mdso)在他亲自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格鲁派甘丹颇章(galdan porang)政权建立不久且尚未巩固、各种矛盾潜伏酝酿的关键时刻圆寂,第思·桑结嘉措②第思·桑结嘉措:阿旺伦智达杰,又名阿旺多尔杰,1715年诞生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原厢根达赖巴嘎,匝布苏日乌素(地名)一台吉家中。作者两岁时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驾临他家,并认出了是藏王第思·桑杰嘉措的化身。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亲自确认为第思·桑杰嘉措转世活佛。后来成为最得意的心传弟子。1735年,仓央嘉措大师派他去西藏求学深造。在哲蚌寺学习三年后返回阿拉善。1746年仓央嘉措大师圆寂于阿拉善,阿旺伦智达杰料理后事,安置法体。1747年七世达赖喇嘛授他为“阿日勒森额尔德尼诺门汗”名号及诏书。1756年开始修建广宗寺(原名叫潘代嘉措林),第二年竣工。是阿拉善第一大寺广宗寺的创建人,也是阿拉善地区的第一位转世活佛,广宗寺寺主。1757年用藏文写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传》一书。是一位精通藏语和用藏文写作文学作品以及佛教经文的高僧。1763年三世章嘉国师诺伟多杰驾赴安多途径阿拉善时阿旺伦智达杰与之结法成为章嘉国师弟子。1769年夏季作者抵达五台山后,同章嘉国师、二世嘉木样大师等为普乐院的佛殿进行了开光典礼。1780年圆寂。(阿旺伦智达杰著,贾拉森校注,华锐罗桑嘉措译:《仓央嘉措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年。)(称第巴,蒙古人习惯上发音为迭斯尔德,sde pa saGs rgyas rgya mdso)迫于形势,隐瞒达赖喇嘛圆寂的事实,15年秘不发丧。真相大白后他把早就选认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迎请到了布达拉宫坐床。
寻求自在出走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却化名为阿旺曲扎嘉措(Jags dbaGchos ldan rgya mdso),游历印度、西藏、四川、安多诸地十年后于1716年初次来到阿拉善,成为被当地人信奉的上师,并同阿拉善第二代札萨克阿宝王及其妃子道格欣公主(Dogsin Gunzhu)、管旗章京拉尔吉(Lha rje)、班子尔加布台吉(Bansarjiab taiji)等建立了供施关系。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阿拉善曾在王府庙(现延福寺的前身)、曹格图库热庙(昭化寺)住锡,但均不如意。他为寻觅建立佛教寺院,传播弘扬佛法,利乐人天的宝地而各处游走,最后于1719年来到了现在的广宗寺(南寺)所在地——赛音希日格(sain sirig),决定在此地建立佛教大伽兰。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从来到阿拉善一直到他圆寂,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因人说教,住处不定,往来于阿拉善和青海安多藏区之间,夏秋赴安多致力弘扬佛法事业,冬春多在阿拉善班子尔加布台吉家为道场讲经说法。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阿拉善的主要的佛教业绩:一是引导僧俗建立佛教寺院;二是亲自创建和开展拉萨的传召大法会(祈愿大法会)等重要的佛事活动;三是广收弟子,培养佛教人才,认定活佛转世来弘扬传播佛法。为佛教在阿拉善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里他最忠诚的大弟子和助手达尔吉诺门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来到阿拉善之后指认的第思·桑结嘉措的转世灵童,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主要大施主之一班子尔扎布台吉的独生子。
综上所述,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阿拉善地区兴建寺院、弘法利生,为佛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①仓央嘉措可以视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仓央嘉措诗社如果能够把仓央嘉措诗歌文化做强、做大,让我们的诗歌走出国门,它会具有积极意义。,为阿拉善地区蒙藏佛教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达里克寺、瑞应寺、广宗寺、福因寺是该地区的代表性蒙藏佛教寺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也是实现内蒙古地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空间场域。
达里克寺蒙古语为度母寺(tArA),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豪斯布尔都苏木陶力嘎查驻地,距阿拉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西北150公里。据《阿拉善盟地名志》记载,此寺院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取名“达里克庙”,于道光、咸丰年间扩建两次。同治八年(1869年)因受回民马化龙之部破坏,寺院受损严重,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复。当时共有殿堂5座,占地16万平方米,为福因寺属寺。繁盛时僧侣达250多人。该寺历史悠久的如来八塔,呈一字形横向排列,坐落于广袤的戈壁中。塔内藏有多种佛像及经卷,象征诸佛智慧和福德,利益众生。该寺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破坏,仅存大经堂和葛根府(活佛宫)两座。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达里克寺夏仲活佛集资恢复了如来八塔,为达里克寺增添了佛教圣地的新气象。夏仲活佛是十世班禅大师特邀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授,也是十世班禅大师举行各大灌顶法会时的主持者和协助灌顶传法仪轨安排人;夏仲活佛不仅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书育人,尤其对密法传承仪轨方面,也协助十世班禅大师作出过巨大贡献。1990年7月,阿拉善广宗寺举行新殿落成典礼。在三大寺活佛都莅临的情况下,特邀夏仲活佛主法开光,拉让巴格西强巴敖斯尔(lharamspa byamspa hod zer)等300名僧众诵经三天,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为建成歇山式屋顶的大经堂和9间平顶的赞康殿举办开光仪式,阿拉善盟旗党政领导前来祝贺,近300多名善男信女参加法喜。
达里克寺的建筑特点,寺院四周都是花冈岩石围绕,花岗岩石山四周有四个湖,且湖水就是矿泉水,至今寺院饮用来源于湖水,香甜可口。寺院以如来八塔为核心,大雄宝殿供奉的也是度母塑像、唐卡画、大殿里的转经筒也用梵文书写的度母咒,夏仲活佛府,夏仲活佛舍利塔,山门前的经幡旗杆,都突出了度母修行道场。
沙日嘎庙是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瑞应寺,第一世活佛在阿拉善地区修行时,在此寺院山洞里入定禅思人生哲理,对日后兴建瑞应寺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瑞应寺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瑞应寺的蒙古语音译是“葛根苏木”,俗称“佛寺”。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赐名,赠刻有满文、汉文、藏文、蒙古文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瑞应寺一世桑丹桑布·呼图克图(1633年—1722年)活佛被封为“东方蒙古老佛爷”。
寺院占地方圆十余里,主要有大雄宝殿、活佛宫等,并有五座学院建在周围山顶或山坡上,分别为大白伞盖寺在东北山顶,护法寺在东南山顶,度母寺在西南山头,关帝庙在西南山坡,舍利寺在西北山顶。
广宗寺是阿拉善地区第一大寺院,俗称“南寺”,坐落于贺兰山主峰西北侧,巴彦浩特以南,系唐代十六罗汉被迎请至汉地时的夏安之居的圣地,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遵佛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人间,普度众生。十六罗汉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事例,亦是六世达赖喇嘛所建的寺院。寺中供奉着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灵塔,建筑规模宏大雄伟。阿拉善流传着仓央嘉措弘法利生的传奇,许多诗歌在此地被传颂。
广宗寺的建筑风格以汉藏蒙寺院建筑特点相融合,寺院因历史原因遭到损坏,改革开放后在旧址上恢复重建,建筑、佛像做工精细,再现昔日辉煌,但建筑规模已远远超过历史规模,现有80多名僧众,修持佛法,弘法利生。
而福因寺俗称“北寺”,坐落于贺兰山麓中部的山谷中,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嘉庆皇帝赐名“福因寺”。相较南寺,北寺复建的建筑可能是资金不足的缘由略显粗糙。
笔者一行人经过阿拉善三十九敖包,这么多连在一起的敖包还是首次看到。大敖包两侧各有18座敖包,代表阿拉善的36个苏木(镇)。在牧民的心目中,敖包是神圣的,贯通天地,众拜者顺时针绕着敖包,添上小石子,祈愿长生天护佑。
达里克夏仲(又称达里克庙沙布隆)嘉木扬·丹培尼玛1925年诞生于阿拉善旗巴音布日都巴格,为土尔扈特氏孟和雅尔之子。在阿其图活佛支持下由夏鲁达瓦活佛确认为达里克庙夏仲转世灵童。自幼师从达里克庙大弟子嘉木扬·洛瑞学习经文,6岁时赐法名嘉木扬·丹培尼玛(hjam dbyans bstan pahi Jñma),于1930年正月初三日迎请坐床。
活佛年轻时在青海塔尔寺和西藏各大佛教寺院深入、系统地学修了以显密经典为主的佛法义理和语文、量论为主的各科明处的学问。1938年到塔尔寺却伊拉扎仓(法相僧院)学习11年,精通佛学、显密教法、翻译等专业理论,获得拉布占巴格西学位(佛教因明学,即哲学最高学位)。在塔尔寺学习期间与幼年的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住在一个寺院佛仓,对班禅的生活起居给予照料,所以和班禅大师结下深厚的交情。
后来,为了进一步掌握研究佛学深奥的理论,他和约30名僧众喇嘛一道踏上求学之路,来到西藏拉萨哲蚌寺法相僧院帕尔钦曾达(帕尔钦为般若之论,曾达为班级)继续修持深造佛教哲学,获得哲蚌寺拉布占巴格西学位。1951年9月,他与一批蒙古僧众(俗称:喇嘛)结伴前往印度天竺圣地,朝拜了释迦牟尼经论佛教的八大圣地。1952年远赴尼泊尔王国,朝拜了许多佛塔圣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视野和见识,进一步提升了佛学造诣。1957年回到塔尔寺,举行盛大讲经辩论佛学大法会,获得塔尔寺拉布占巴格西学位,并坐床。1960年因受热乎活佛“佛像事件”冤案的牵连被迫返回内蒙古。1961年回到阿拉善,此后到“文革”结束前一直遭到批斗,进行劳动改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得到平反,重获政治待遇,以寺庙住持夏仲的身份为广大信徒所信奉。德高望重的达里克夏仲嘉木扬·丹培尼玛深受群众爱戴。他曾先后当选阿拉善左旗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阿拉善左旗政协常委、副主席。
20世纪80年代(1987年9月)在北京西黄寺成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时十世班禅额日德尼确吉坚赞亲自点名聘请夏仲活佛来当教授。于1986-1989年在北京中国藏语系高级佛教学院担任教授,用蒙古语、藏语讲授宗教理论,深受蒙古族、藏族学员们的敬仰。因此现在蒙藏地区的很多活佛都曾是他的学生。暮年以后仍在他自己家乡寺院的一顶蒙古包内坚持培养僧才、写作和翻译经文的工作,为忠实完成普度众生、弘扬佛教慈悲入世的宏愿而殚精竭虑,耕耘不辍。
夏仲活佛翻译和编写的有贡却坚赞的《菩提顺道论》的蒙古文译本、《巴丹吉兰庙》的历史、十六阿罗汉在阿拉善做夏安居史、藏蒙对照《妙音天界琵琶音》,以及其他一些和阿拉善佛教、历史、文化、民俗有关的零散作品①贾拉森:《缘起南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7~98页。。其中夏仲嘉木央丹培尼玛翻译、贾拉森校注的《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嘉木扬·培尼玛夏仲把一生献给了弘法利生的伟大事业,1983年在他的主持和众施主的帮助下全面修缮了寺院,短短几年,寺院面貌焕然一新。1998年沙日嘎庙(藏文名佛教法轮寺,Thub bstan chos hkhor gking)大殿遭受火灾,他从四方筹集资金,还拿出自己的20多万元存款,共筹集了46万元,于1999年夏天在被烧的寺院旧址上新建了一座大殿堂,并从头至尾主持指挥工程的完成。另外还与四川省专门制作佛像的铜匠联系,做了与真人般高大的诸多菩萨铜像和度母铜像,在沙日嘎庙供奉②恢复兴建沙日嘎庙,在瑞应寺高僧也是雍和宫的高僧布仁巴雅尔大喇嘛(俗称:田喇嘛)的带动下,各地居士资助该寺,布仁巴雅尔大喇嘛也是夏仲活佛的弟子,为瑞应寺和沙日嘎庙的恢复建设作出了贡献。。1999年阴历9月10日举行了沙白提庙新殿建成典礼,后于9月26日(阴历1999年11月3日)在达里克庙圆寂,享年75岁。在圆寂之前还将全部家产无偿奉献给了当地各寺院。
综上所述,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详细描述了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蒙藏佛教的历史及发展情况,对阿拉善地区蒙藏佛教起到重要影响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入手,梳理了其重要的佛教业绩:引导当地僧俗建立佛教寺院、创建传召大法会(祈愿大法会)等重要佛事活动、培养佛教人才等,上述工作为佛教在阿拉善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和本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着重以阿拉善地区广宗寺(南寺)、达里克寺、福因寺(北寺)等较具有代表性的寺院为例,对其历史、建筑、绘画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蒙藏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并含有汉、藏、蒙的蒙藏佛教寺院的融合性风格,常能见到满文、汉文、藏文、蒙古文四种文字的寺院匾额,并突出了度母修行道场的特色。同时,阿拉善地区还有蒙古族特有的三十九敖包,可见该地区的民间信仰、蒙藏佛教和谐统一共存。
除了对该地区的蒙藏佛教寺院的场域观照,本文着重对20世纪著名的达里克夏仲(又称达里克庙沙布隆)嘉木扬·丹培尼玛的人生及重要贡献予以论述,如用蒙古文翻译贡却坚赞的《菩提顺道论》、藏蒙对照《妙音天界琵琶音》等,他的佛经翻译工作是内蒙古地区蒙藏佛教的一大特色,也是该地区蒙藏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佛教中国化理论方向和实践路径予以观照,为推动佛教中国化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