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长征及长征精神”的教学思考

2023-01-19 23:31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长征红军

李 智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红军长征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从世界范围内看,红军长征是人类六大战争长途迁移经典案例之一,而且是少有的为争取人民解放正义事业的伟大革命实践。从革命精神层面来看,红军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的优秀精神品质,是精神战胜物质的重要体现。老师应该以学生知识散点为中心,引导学生探求“历史为什么”,以“事务普遍联系”的观点,重新构架学生脑中的知识体系[1]。在平日的自我实践环节中,学生很喜欢“红军长征”这一节内容作为微视频和翻转课堂的主题,问题在于学生使用的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所阐释理论内容无法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理论的最新成果,因此有必要在讲授中及时补充史实细节和有代表性且能够“以小见大”的史料,更为重要的是阐释出“长征精神”的时代新意。本文基于对“长征及长征精神”课程内容的研讨,能够在上述目标做出有益尝试,突出“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重要内容,发挥其在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牢固树立坚强信念、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一、长征精神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信念之征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从1840年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王朝本已腐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根本无法塑造起能够适应近代的中华民族理想信念,这便导致中华民族走向了一盘散沙,人人都蝇蝇苟且的状态,毫无近代“国家”和“国民”的意识。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坚持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确立起无比崇高的革命理想。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确定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短期和长期的革命理想,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目标,从此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错误领导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 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中国共产党及红军之所以取得长征的胜利正是因为对解放人民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对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的信任。正是有了这种理想信念,广大的红军战士才具有鲜明的革命主体意识,积极要求改变自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来的领导体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营造了氛围。正是有了这种理想信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赤水河畔完成“四渡赤水”的骄傲战绩,成功地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萧华上将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共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3]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重要讲话中也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并赋予其新的意涵。当代大学生应该继续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思想上主动移除马克思主义“灵不灵”和共产主义实现“能不能”的信仰问题,珍惜时间,坚持真理与理想,将自身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去建功立业。

二、长征精神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革命责任之征

近代以来,“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无法承担起解决当时中国的诸多问题,无法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中国人民做出将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领路人和国家的执政党的选择完全是科学的、合理的与合法的,从此中国共产党便承担起这一千斤重担。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历史责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并为此孜孜以求,久久为功。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4]如果中国共产党寻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员也追求个人野心和荣华富贵,那么必定不会在诸多困难面前,在生死考验之前完成长征的伟大胜利。在“初心”与“使命”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敢于讨论与争执,心怀坦荡,以最大的革命责任心投身革命实践。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独立自主,推选出能够带领红军走出困境的毛泽东。同样也是以最大的革命责任感,毛泽东在苟坝会议上坚持自己的主张,反对攻打打鼓新场,拒绝一城一地的得失,着眼全局,即使“孑然一身”,也在所不惜。忧心红军存亡的紧要关头,毛泽东独自一人提着马灯走过1.5公里长的小路,找到周恩来陈说利害,最终证明毛泽东的战略判断完全正确,中央撤销了之前的攻打计划,避开了敌人的围堵,又开创了新的局面。后来毛泽东走过的这条小路被亲切地称为“毛泽东小道”,苟坝也成为“毛泽东用马灯照亮了中国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2]每一代人虽然走过的路不同,但是开拓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内核是永恒的。当代大学生不会再经历跋山涉水、茫茫草原和皑皑白雪的长征路,不会感受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惊心动魄,但是在未来的道路上会有不同形态的困难和险阻。今天的青年人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值得托付重任的新一代。例如,当前新冠疫情此起彼伏,很多青年医务人员依然逆向而行,走到第一线;很多青年学生承担起志愿者,助力抗疫行动。在2021年河南等地出现内涝灾害,人民生命安全遭受危险之时,也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解放军武警官兵身先士卒,拯救人民于危难。在东京奥运会,青年运动员顶住压力,不畏强手,一次次国歌嘹亮,一次次五星红旗升起。这些都是初心的赓续和使命的召唤,“强国有我”必是青年青春无悔的座右铭。

三、长征精神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勇气之征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最高贵的品质。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近代中国最为至暗的时刻,这就意味着面对的敌人是异常强大,意味要付出更多的生命与鲜血。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5]长征开始以来,中国红军就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损失最为严重的湘江战役中,前有五万黔军的堵截,后有10万薛岳中央军的追赶,红军与四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英勇搏杀,共有五六万红军战士牺牲。红军作家陈靖曾作诗:“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6]红一师五团政委易荡平面对敌人的包围,依然作诗“英雄忠报党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最终开枪自尽。红五军团第34师陈树湘陷入敌人包围,决然断肠自尽。在红一、二、四方面军途径雪山草地过程中,每次都出现非战斗减员,涌现出无数可悲可敬的英雄故事。毛泽东曾在总结长征的文章中这样说道:“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7]这三万人的强大并非三十万人力量、智慧和军事技艺的累加,也并非经受战斗洗礼而留下的精兵强将,而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斗争革命精神的凝铸。长征后的三万人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实质,打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革命军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且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有370万人;为了捍卫新中国安全,依然跨国鸭绿江与联合国军作战的英雄儿女,有19.7万人血洒朝鲜半岛;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斗争中,1 800多名同志不畏牺牲,青史留名。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正如伟大长征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口,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4]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可以全程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过程,见证伟大复兴胜利之时。在未来的道路上,必须要发扬革命先烈在长征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勇于迎难而上,克坚攻难,在危机面前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不负韶华,建功立业。

四、长征精神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立场坚守之征

长征能够取得伟大胜利完全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决定成立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指挥,并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后,以刘志丹、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表现出顾全大局,拥护中央权威,尊重中央做出的决定,服从中央的工作安排,积极完成中央交代的工作[8]。11月,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囊中空空,一贫如洗。毛泽东无奈向二十五军徐海东借1 000大洋,一来解燃眉之急,二来也是对后者的试探,以便为中央红军未来的去向做好评估。“徐海东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没有考虑,立即把供给部部长找来,说不是借,而是给中央红军五千大洋。同时复信说,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9]广大红军指战员坚持跟党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对党忠诚,体现出坚强的党性。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领导人民除旧布新的革命之路。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继续推动土地革命,使人民翻身做主人,从经济和思想上改造人民。途经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机会直接与少数民族接触并认识民族问题,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服务人民的原则。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有位年轻的红军卫生员名叫龙思泉,家里世代从医,因此他医术精湛,药到病除。一天部队急忙转移,恰巧一个小孩找他为父亲看病。龙思泉急忙带上药箱去看病,没能赶上随部队转移,只能按照部队首长留下的纸条去追赶部队。不幸的是,他在途中遭遇敌人,被残忍杀害。乡亲们感恩这位红军“神医”,掩埋了他的遗体,因不知他的姓名,就在墓碑上刻下了“红军坟”三个字。“红军坟”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鱼水之情的象征,它体现了红军对人民的情谊。长征不是军事上的消极退却,而是推动革命深入的主动进军,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在艰难时刻的最大考验。

当代大学生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都曾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长征途中,无数青年党员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民族和人民解放奋勇向前。同为青春,同为韶华,大学生既有为党和国家奋斗的决心和激情,也有为民族和人民拼搏的能力和水平,要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时刻保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一致,积蓄本领,激流勇进,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七一”庆祝大会上提出了“建党精神”,准确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之源。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精神的重要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新时代大学生的梦想和行动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民族复兴大业也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10]。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长征及长征精神能够提供大学生在政治立场方面的正确指导,赋予大学生在面对任何困难所需的可贵的精神品质。通过课程学习,培育大学生担当新征程主力军的信念,拒绝“佛系”青年;激发大学生首创精神,关心国家发展的技术短板,争做高素质人才;完善大学生奋斗品格,尽早具备精神、思想和行动奋斗的准备;赓续大学生红色奉献精神,愿意到艰苦地区锻炼,愿意从基层做起。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该注重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亲历感,从而达成理论方面的亲和感,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长征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