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翀
北海市人民医院 广西 北海 536000
21世纪又被称为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搭乘互联网这班快车,驶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公立医院作为承载社会医疗需求的公益性组织,内部部门众多,人员复杂;如何更好地将医院各部门医疗活动整合至一处,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高效、便捷应用特性,提升自身新时代下的医疗服务品质,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思考的主要发展问题。目前,医院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应用已涵盖医疗、财务、管理三大领域。本次研究,总结上述三大领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应用现状,并就如何做好医院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维护出谋划策,详情见下。
医院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即医疗服务管理平台,其内部包含的功能众多,其中最受瞩目者当属网络医疗。网络医疗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患者就医看病难的问题,使患者可以足不出户得到疾病答疑与治疗指导,缓解了医院过剩的患源,利于国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改善[1]。
以往院际间的合作很难开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传递及时性欠理想,加之缺失场地,因此除非特别疑难的病例,一般医院不会耗费太多资源申请多院专家会诊,而是选择更加经济、方便、高效的院际间转运,且往往是将这些患者送往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这也就导致越高级的医疗机构,患源越是过剩。远程会诊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多地专家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共同对病例进行诊断,专家远程会诊的门槛降低,医疗服务品质上升。
以往医院的管理,多由人工为主体,如财务管理要大量会计进行资本核算、预算筹划等工作;行政管理的绩效考核要人工评审,工作量大,评审人员易懈怠,也易诱发“暗箱操作”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搭建医院行政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的优势,自动化开展相关工作,既保障了管理过程的公正性与时效性,也释放了人资压力[2]。
既往医院运营,纸质化办公成本高,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效率低下,一些地区的大医院有几大院区,分别承担不同医疗服务,而一旦遇到全体会议等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时,往往各大院区的响应效率不一,往返各大院区的交通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医院的办医成本。另外医院随访工作依赖线下,也导致人力资源被占用,时间成本损耗。信息化平台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上述问题,医院内部的管理决策或通知,只需一份站内信即可实现即时传递,且如开会等事宜,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节省时间、经济成本。随访也可基于网络平台实施,节约了医院的运营成本[3]。
网络医疗是指将以往一些只能在线上办理的业务移至线上,解决了部分业务需要长期排队、多跑腿的问题。如网络挂号可以直接在手机操作,便捷高效的同时,平台还能够对门诊排队情况进行提醒,患者无须苦守现场,在排队的时间里,能够做些其他的事情,缓解医疗耗时的问题。以门诊网络医疗为例,该项服务的信息化操作流程是:线上预约→前往门诊诊病→电子处方→处方评审→线上支付→线下取药→线上预后跟踪→完善电子病案[4]。
针对住院患者的网络医疗,流程是:疾病评估→(手术)治疗过程记录→健康宣教→处方评审→用药指导→康复情况记录→出院前评估→出院手续指导→建立随访。期间网络医疗承担的任务是提醒医患正确的时机进行正确的医疗行为,并负责相关信息的记录。笔者相信,随着网络平台的逐渐完善,线下文书的书写将全面转移至线上,一些办公流程也将彻底无纸化,最终走向高效化医疗。
随访网络医疗的流程是:建立随访档案→居家自护提醒→患者院外表现反馈回院→制定线上随访计划→评估随访效果→提醒定期返院复查。有了网络医疗的加持,患者的院外随访可以不同程度地依赖线上平台开展工作,如此将有效释放临床紧张的医疗资源,患者的医疗问题也能得到随时的解答。
医院作为公益性质的“企业”,其自身运营离不开资本的运作。只有更好地掌握资本流动走向,才能合理评估医院在某一阶段的运营中暴露出的经营短板。医院在财务管理领域,融入了网络化管理元素,如打造某个财务管理系统,将医院的资本流动情况整合至系统中,并将财务预算管理原则以编程的方式,编写为这套系统的软件规则,进而在某项财务活动出现超额情况时,予以提醒,并从其他领域自动化调整运营预算,从而保障医院整体运营不超支;或者运行预警机制,在各项财务活动触及限额前及时予以警示,便于管理者更好地根据提示进行财务管理,将以往繁重、复杂的资本核对与预算管理工作过渡至自动化时代,有效释放财务部门的人资压力。信息化财务系统也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假账”问题,保护医院资本的安全[5]。
以往的绩效管理多凭借人工审核,不仅费时费力,工作量大的情况下还易出错。将绩效管理与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相融合,打造自动化的绩效管理体系,将各岗位的工作情况以量化表示,最后由系统评估被考评者的本周期绩效完成情况,并将最终结果提交至财务部审核,用于绩效激励发放的参考。绩效管理信息化,使最终考核结果的计算高效化,避免临时修改绩效信息的情况发生,联合绩效监督机制,保障绩效管理的真实性,真正发挥绩效激励价值[6]。
医院内部科室众多,每日前来就诊的患者基数庞大,每日需要使用的医疗物资不可计数,包括一次性物资与可重复物资。在医院的物资库管领域,融合信息化管理元素,为每件物资安排专门的身份码,这样在物资流通时,能够动态监视其流通至哪个部门科室,一来有助于临床更好地回收物资,二来有助于临床统计物资损耗情况,进而查缺补漏,尽可能降低物资稀缺对医疗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7]。
医院通过开展线上教育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通过互联网,对本单位人才进行医学再教育。显然这种依托于互联网开展的线上教学途经,在举办成本上会显著优于线下活动。同时线上教育平台也能够满足本单位医疗人才茶余饭后利用碎片化时间,分析讨论临床病例、切磋交流学术经验的需求。本文认为,网络教学模式的出现,是21世纪医学再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一时代利好,追求更完善的互联网式人才教育[8]。
基于自动化服务下,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大厅内设置的互联网导诊台,详细地获得各项业务的办理流程与行走路径,便于群众更好地就医。
5.1.1 人才不足。医院属于医疗人才的聚集地,专业对口率高,且绝大多数偏向医疗行业,这就导致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新时期,常出现相关岗位人手不足、人才缺乏的情况。若管理层在培养、吸纳信息化人才方面意识匮乏,还将进一步延长、加重医院在信息化岗位人才不足的问题[9]。
5.1.2 设备老旧。医院为了更好地开源节流,很多设备已经超预计生命周期在使用。加之医院领导层对采购新设备、巩固信息化平台运行基础的认识不当,导致信息化硬件的定期采购难于落实,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设备老旧问题始终是一把悬梁之剑,不知何时医院就会面临设备崩溃死机的问题,影响医院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行。
5.1.3 安全隐患。现代医院在各个领域大力融合信息化技术,带来服务水平与管理效能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大量患者病案资料、医院科研成果等珍贵数据的被窃或损毁,将对医院造成巨大打击,甚至影响一家医院苦心经营的社会口碑,进而从此丧失行业核心竞争力。
5.2.1 培养人才。加大人才培养规模,定期开展相关岗位的信息化培训,同时为内部技术骨干争取外派进修的机会,实现人才的内部“孵化”。对外加大新鲜血液的招聘,完善工作制度、工作环境、职业上升机制,吸引社会上更多人才的加入。
5.2.2 更新设备。设备的更新需要大量资本支持,因此医院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合理经营,保障充分的设备采购资本供应。同时,针对一些快要临近使用寿命,或略超一点使用寿命的设备,加强运维,加大故障排除力度,尽全力保障缩小设备故障问题。必要时寻求政府部门的财政援助,保障硬件设备电气性能,就是保障医院信息化管理服务的理想开展。
5.2.3 注重信息安全。联合社会上的网络安全防御企业,与其签订合作协议,由专业组织负责医院信息化平台内部数据的安全建设,并叮嘱相关岗位,工作中要保障这些安全防御系统的运行,为医院数据安全上一层“防火墙”。不仅如此,邀请信息安全领域专家莅临指导工作,告知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哪些操作行为或安全意识是不可取的,如随意放任不信任的硬件插入电脑设备、未能养成定期线下保存与云端保存的习惯、设备访问密码随意泄露他人等。只有养成良好信息化使用习惯,加上防火墙的保护,才能真正意义上保护医院互联网大数据的安全[10]。
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主要应用于医疗、财务、管理三大领域,发挥的作用是提升医院工作效率与准确性,促进现代医院更好地发展。为真正意义上发挥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价值,本文认为,需尽快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加大设备更新范围、注重信息安全管理。未来笔者还将持续关注医院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断研究对策,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