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淑 蔡端颖
(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所示:2019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6亿,占总人口的18.7%;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个百分点[1],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常常出现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病共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平均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2]。
自我照护是指个人为预防或维持疾病的稳定性(自我护理维护),监测体征和症状(自我护理监测)以及应对疾病进展(自我护理管理)而采取的行为[3]。老年慢性病人的自我照护行为在改善老年人健康行为和结局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但是老年慢性病病程长、并发症多、难治愈,容易使患者在自我照护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从而影响治疗依从性,不利于身体康复[5]。
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应对各种生活变迁、危机事件和不利环境,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社会功能和健康状态。随着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被发现和证实,尤其是老龄化加剧,疾病谱改变,老年人社会支持相关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研究表明改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加强其健康促进行为和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6]。老年慢性病人由于自身机体功能的退化和疾病的双重影响,在自我照护时往往更需要社会支持。
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他们从社会和他人处获得的各种支持的总称,通常包括经济支持网、生活支持网、精神支持网[7]。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关系构成、异质性、关系强度等会影响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水平,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健康行为[8]。目前关于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照护过程中所处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有报道。因此,该研究旨在调查老年慢性病人在自我照护时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从而为改善老年慢性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和自我照护能力的相关干预提供数据参考。
2021年10月-2022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老年慢性病人。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慢性病确诊≥1年;②意识清楚,能进行有效沟通;③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该研究。
排除标准: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②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残疾等无法参与调查的老年人。
该研究采用的问卷在潘超平[9]研制的老年慢性病人社会支持网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问卷包括老年慢性病人的基本情况和社会支持网情况两部分。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子女个数。社会支持网情况包括:网络规模,即老年人在自我照护过程中获得支持的总人数;关系类型以及每位支持网成员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职业;老年人与支持网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度、交往频率、认识时间和家庭距离。
通过方便抽样法,以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向研究对象详细介绍调查目的及填写方法等,获得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问卷不记名;对于不能自行完成问卷者,由研究者协助完成,所有问卷当场填写并收回,及时核查纠正漏填或填写不清的项目,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6份。
2.1.1基本情况 该研究的老年慢性病人年龄段主要集中于60~69岁,占64.2%;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为51.9%;学历以初中/高中/中专文凭为主,占50.9%;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86.8%;非农业户口者较多,占60.9%;大部分人工作状态为离休/退休,占72.6%;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较多,占52.8%;大部分被调查者只养育了一个孩子,占59.4%,结果见表1。
表1 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基本信息(n=106)
2.1.2社会支持网络规模 老年慢性病人自我照护过程中的支持者个数平均为3个;支持者为2个和3个的居多,分别占32.1%和31.1%;支持者在5个及以上的较少,结果见表2。
表2 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
2.1.3社会支持网络关系类型及异质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网的关系类型构成中以亲属关系为主,配偶占比最高,为21.7%;其次为儿子21.4%和女儿17.2%;在非亲属关系中,朋友占比最高,为9.7%;其次为邻居,占3.3%。支持者网络成员的年龄段以41-60岁为主,占40.6%;其中支持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高中/中专学历的为主,占45.0%;支持者绝大部分是已婚人士,占91.9%;职业以一般职员、工人为主,占31.9%,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占23.9%,结果见表3。
表3 社会支持网络关系类型及支持者的个人特征
2.1.4社会支持网络关系强度 老年慢病患者与其支持网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度为“很密切”的最多,占73.9%。调查对象与支持网成员的交往频率绝大多数为“几乎每天聊天”,占67.5%,结果见表4。
表4 社会支持网络关系强度
3.1.5社会支持网络的时间分布
老年慢病患者与其支持网成员的交往时间多长达40~59年,占46.7%;认识时间低于20年的较少,仅占5.6%。结果见表5。
表5 支持网成员的交往时间分布
2.1.6社会支持网络的空间分布 老年慢病患者与其支持网成员的家庭距离“在1.5km以内”者最多,占55.6%;其次为距离在“1.5~8km”和距离“9~23km”,分别占18.9%和14.7%;距离在“24~75km”和“75km及以上”者较少,分别占3.1%和7.8%。结果见表6。
表6 支持网成员的空间分布
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文化程度和子女个数的调查对象,其在自我照护时获得的的社会支持网规模不同(p<0.05)。老年慢性病人的年龄、性别、婚姻、户口、工作状态、月收入与其在进行自我照护时获得的社会支持网规模关系不大(p>0.05),结果见表7。
表7 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单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演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并不大。尤其是在老年人身患疾病时,获得社会支持的来源较为局限。该研究中老年慢病患者在自我照护时可获社会支持的人数多为2~3个,拥有5个支持者及以上的相对较少。支持网成员主要还是来源于亲属关系,如配偶、子女、儿媳,其他亲属提供的支持相对较少,与张文宏[10]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在非亲属关系中,来自朋友的支持更多,其次为邻居。如有研究表明,在需获取支持时,城镇居民多会选择朋友,农村居民多会求助于邻居[11-12]。
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慢性病人,获得的社会支持网规模不同。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慢性病人相比,文化程度较高者的自我照护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反而偏小。这说明文化程度高者,自身获取健康相关知识的能力更强,对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更高,自我照护能力较高。子女个数越多的老年慢性病人,其自我照护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越大,获取社会支持的来源越多。这与吴凡等提出的家属的支持在促进健康行为中的作用最大[8]的观点是一致的。通常仍在工作中的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来源更多元[13],但在该研究中并没有体现,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中仍在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他们的社交范围有限,接触不到其他层面的群体。
绝大多数老年慢性患者与支持网成员几乎每天交流,或者进行每周至少一次的交流,与徐倩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4]。受到疾病的影响,老年慢性病人的生理和社会功能逐渐减弱,孤独感愈加明显,所以更需要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以维系和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15]。与老年慢性病人交往时间超过60年的支持者,普遍是配偶或自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交往时间在30~50年的以子女为主;支持网成员与老年慢性病人的家庭距离也多在8km以内,说明在自我照护过程中,研究对象有需求时仍多求助于与之关系或距离亲近的人。
该调查中,有部分老年慢性病人承担着繁琐的家庭事务及照顾孙子、孙女等,较少与他人交往;还有一部分老年慢性病人认为自己身体较健康,具备自我照护能力,暂时无需麻烦子女或他人,因此调查结果显示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较小。老年慢性病人的自我照护离不开来自家庭、社区、机构等的社会支持,只有多层面、多渠道改善支持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有效促进老年慢性病人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状态。
3.2.1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的作用 对老年慢性病人的身心健康而言,子女亲属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都是其他社会支持无法取代的[16]。要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强化家庭成员在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状态方面的责任意识。对不能就近照应老人的家庭成员,要鼓励其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维持与老年人的情感和信息沟通[17]。作为老年慢性病人的家庭成员,要加强自身的健康素养,主动学习慢性病自我照护的相关内容,在家庭中传递科学的健康信息,帮助老年慢性病人正确地应对疾病所造成的身心影响,及时有效地采取自我照护行为。
3.2.2改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 大部分老年慢性病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有限,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老年人自我照护意识越强[18]。因此,除了固有的家庭成员,要丰富老年慢性病人的社会关系,扩大社会支持的网络规模。可通过老年兴趣协会、老年人互助会、慢性病病友会等相关组织,以各种活动形式来鼓励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培养老年人融入现代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健康的理念,继而提高自我照护能力[19]。
3.2.3加强养老公共服务 国家层面要适当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快医疗与养老相融合[20],支持医疗机构设立专门的养老服务专区,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办护理院、康复医疗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更好地满足老年慢性病人在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开展老年护理、社会工作、护工职业培训等,鼓励更多年轻人和志愿者投身养老照护服务,为老年慢性病人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
加快补齐社区养老设施短板,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Kawaci等[21]提出社区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能促进健康信息的传播,同时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增加居民参与社会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其健康水平。社区可通过适老化改造,发展家庭床位,开展慢病知识培训,提供医护上门服务等给予老年慢性病人所需的社会支持,以满足其自我照护的需求。
该研究的问卷调查显示:老年慢性病人在自我照护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平均人数规模为3人,关系类型有2种,以亲缘关系为主;一半以上老年慢性病人与其支持网成员的家庭距离在1.5km以内,认识时间长达40年,几乎每天交流,关系很密切。不同文化程度、子女个数的老年慢性病人在自我照护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不同。老年慢性病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和结构影响其自我照护行为。因此在制定老年慢性病人社会支持及自我照护的相关干预时,应当关注文化程度较高的少子女群体,充分发挥家庭支持作用,适度扩大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加快养老公共服务,从而改善老年慢性病人主动健康的行为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