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在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中的对比研究

2023-01-18 07:53豆小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4期
关键词:颅脑血肿影像学

豆小建

(宁津县人民医院CT、MRI室 山东 德州 253400)

颅脑损伤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其具有进展速度快、起病急骤等特点,有着较高的残疾率、病死率[1-2]。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创伤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偏瘫、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同时存在脑组织血肿、其他部位骨折等的情况,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干预十分必要[3-4]。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影像学的方法诊断颅脑损伤,其中CT、MRI较为常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价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5-6]。为评定MRI与CT施以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选取宁津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施以MRI与CT检查,分析MRI与CT在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津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50例,患者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9.63±5.75)岁;包括男31例,女19例;其中16例为高处坠伤,19例为头部受重击,15例交通事故伤;症状类型:13例肢体偏瘫,21例抽搐,16例恶心呕吐;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确诊结果显示,延髓、脑桥损伤者11例,灰白质交界区损伤者14例,中后颈窝损伤者13例,胼胝体损伤者12例,部分患病者存在多处损伤的情况。所有颅脑损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颅脑损伤确诊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依从性较好者。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史者;②其他重要器官功能损伤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50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其维生素C、脱水、营养神经、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干预,生命体征稳定后为患者实施CT、MRI检查,由专业放射科医生实施检查操作,并由两名专业医生阅片。

CT检查: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以西门子64排CT扫描仪实施检查,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3 mA,矩阵512×512,实施冠状位、矢状位图像的重建,进行多平面重组,设置层厚为1 mm。首先进行脑损伤部位的定位,之后施以横断面详细的扫描,扫描基线选择听眦线、眉线,保持双侧为对称的状态,扫描基线往上方施以扫描至颅顶部位,对于特殊的病变处,开展5 mm以下的薄层扫描,并进行冠状位的大脑半球凸面、鞍区、颞叶、小脑交界处有关病变等的扫描,合理调整层厚范围为2~3 mm。血肿厚度测量时,画出脑前额至后枕部位中线,测量透明隔与此中线最远距离,以此得出脑中线移位值,计算血肿厚度。

MRI检查:协助患者保持为仰卧位,以西门子1.5T MRI扫描仪实施检查扫描参数设置为T1WI/IR矢状位,T1WI/IR横轴位,T2WI/FSE,T2WI扫描中,TE为95 ms,TR为3 000 ms,层厚为5 mm,矩阵为192×288,头颅局部病灶进行3 mm加层扫描,层间隔设置为1.0 mm,NEX1。之后实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扫描,TR为9 000 ms,TE为106 ms,层厚2.5 mm,矩阵128×128。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层面扫描后,与前后联合线平行,进行12 min左右的扫描。处理所获影像,形成FA图像,在同一层面进行ADC值测量后,生成重建图像,由放射科医生进行阅片,记录的检查结果,并以多田式公式通过eFilm软件进行血肿厚度的测定。

1.3 观察指标

以DSA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经CT、MRI检查的疾病检出率,并比较CT、MR对特殊部位(延髓、脑桥损伤,灰白质交界区损伤,中后颈窝损伤,胼胝体损伤)损伤检出情况、血肿厚度检测结果等的差异性。同时对相关影像学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MRI对颅脑损伤检出情况分析

MRI检查对颅脑损伤的检出率92.00%显著高于CT检查的50.00%(P<0.01)。见表1。

表1 CT、MRI对颅脑损伤检出情况分析

2.2 CT、MR对特殊部位损伤检出情况分析

MRI检查对延髓、脑桥损伤、灰白质交界区损伤、中后颈窝损伤、胼胝体损伤等特殊部位损伤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MR对特殊部位损伤检出情况分析[n(%)]

2.3 CT、MR对血肿厚度检测结果分析

CT检查血肿厚度(5.02±2.15)mm与MRI检查的(5.02±2.15)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T、MR对血肿厚度检测结果分析( ± s,mm)

表3 CT、MR对血肿厚度检测结果分析( ± s,mm)

检查方法 例数 血肿厚度CT 25 5.02±2.15 MRI 46 5.13±2.44 χ2 0.189 P 0.851

2.4 影像学图像分析

典型病例CT及MRI扫描图像见图1、图2。

图1 典型病例1扫描图像

图2 典型病例2扫描图像

3 讨论

颅脑损伤主要是头部重击、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所致,患者的颅骨、脑组织、脑膜等均会出现一定程度损伤的情况,不同原因所致损伤,其损伤部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7-8]。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其脑部神经纤维可能会断裂,这样则会对神经系统传递功能造成影响,病情严重者,脑细胞会死亡,甚至患者会死亡,因此,做好颅脑损伤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干预,十分必要[9]。

本研究中,MRI检查对颅脑损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1);MRI检查对于延髓、脑桥损伤、灰白质交界区损伤、中后颈窝损伤、胼胝体损伤等特殊部位损伤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测血肿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RI检查可更好检出颅脑损伤,反映患者的病情。杜保波[10]研究中表明,施以颅脑损伤诊断中应用MRI检查相比CT检查可更好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评估具体颅脑损伤程度,指导患者接受更加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为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本研究结果相比杜保波研究结果一致性较高,本文同时进行了血肿厚度、特殊部位损伤等的研究,有一定参考的价值。CT是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快速运算系统及X线摄影为患者实施快速检查,可清晰显示脑内外病变,以更好观察血肿情况,评估血肿厚度[11]。同时CT检查具有检查速度快的特点,可快速获得影像学资料,对于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的患者,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12]。但是CT在检查较小挫裂伤时,会受到颅骨信息的影响,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MRI检查受容积效应影响较小,常规情况下,脑部挫伤水肿信号是以T2、T1长信号为主,通过T2WI、T1WI可有效诊断此处损伤,且磁共振成像能够多方位扫描,通过T2FLAIR及SWI序列,以此促进病灶检出率的提高[13]。对于病情严重者,实施MRI检查,可有效定位患者病灶位置,了解脑组织损伤情况,从而指导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CT与MRI检查均具有一定的优缺点,临床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选择方法,必要时,可将二者结合。为颅脑损伤患者施以诊断干预时应注意:①可依据间接征象区分患者具体颅骨分离的程度;②评估患者血肿为硬膜下血肿或为硬膜外血肿时,可参照血肿的大小、范围、是否为梭形、边缘光滑与否、是否跨越颅骨的缝隙、内板下新月的正常情况等;③通过不同序列判断血肿的成分,并评估病变的程度。

综上所述,CT、MRI在颅脑损伤诊断中应用,均有着一定的价值,其中MRI的应用可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临床可结合实际情况选用。

猜你喜欢
颅脑血肿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