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坚
(北京霍普医院核医学科 北京 100000)
在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中,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正在急剧上升,对于该类疾病,临床一般选择手术切除方式进行治疗[1],但由于甲状腺的生理结构和特点十分特殊,导致其常常出现转移情况,而颈部作为最容易出现转移的部位,患者一旦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会对癌症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造成影响,还可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远期生存率[2]。而为了能够达到有效的手术效果,需在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其中CT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手段,并且空间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显示甲状腺以及病灶,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3]。本文目的在于探究CT检查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准确性评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北京霍普医院收治的156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60例,年龄18~75岁,平均(46.52±2.65)岁。纳入标准:①其症状和临床有关甲状腺癌的相关标准一致[4];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病历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②存在精神异常者。
CT检查:仪器的型号为SOMATOM Spirit,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电压130 kV,速度为0.5 s/r,准直0.75 mm,螺距1.5~1.8 mm,重建3~5 mm,数据采集时间约为12~16 s,视野为50.0 cm。患者选择仰卧位作为检查体位,从患者声带水平直至颈根部作为扫描平面,再与病灶大小结合,将其延伸直至纵隔部位,选择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进行注射,一共80~100 mL,注射速率为3~4 mL/s,最终结果由2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影像学医生进行独立阅片诊断,当诊断结果出现不一致时,需要再次讨论,直至意见一致。
病理诊断:规范进行取材,若患者病灶直径<1 cm,需要全部进行取材,若患者病灶直径>1 cm,需要对患者典型部位进行取材,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对于患者的病理类型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分析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比较CT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分区情况。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特征。
诊断标准[4]:患者的颌下和颏下淋巴结最大横径在10 mm以上,而气管食管沟的淋巴结在5 mm以上,其他区域的淋巴在8 mm以上,则视为发生转移。
分区标准[5]:Ⅰ区:颏下和下颌下淋巴结;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的上部;Ⅲ区是颈内静脉淋巴结的中间组;Ⅳ区:颈内静脉下组淋巴结;Ⅴ区:包括枕后区;Ⅵ区:包括气管周围淋巴结。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对于Z值,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Kappa检验一致性,Kappa值≥0.75表示一致性良好;Kappa值在0.4~<0.75时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时表示一致性较差。
CT诊断的灵敏度为98.67%(148/150),特异度为100.00%(6/6),准确率为98.72%(154/156),漏诊率为1.33%(2/150),误诊率为0.00%,Kappa=0.71,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诊断一致性程度较强。见表1。
表1 CT诊断结果 单位:例
Ⅱ区中CT确诊28例、Ⅲ区确诊30例、Ⅳ区确诊45例、Ⅴ区确诊4例、Ⅵ区确诊19例,甲状腺淋巴结转移主要集中于Ⅲ、Ⅳ区域,CT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分区情况的准确率为84.00%(126/150)。见表2。
表2 CT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分区情况 单位:例
转移性淋巴结的患者在CT展示下,均匀强化,边缘清晰规则,42例伴有少量细颗粒状钙化。淋巴结为圆形或类圆形,其纵横径比值均<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导致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对于该疾病应进行早期诊断,对患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甲状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肿瘤,该疾病主要是由于环境、激素、遗传等因素所致,该疾病首发症状为伴有压迫感、吞咽困难等症状,且颈部为痛性肿瘤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甲状腺癌在临床的发病十分隐匿,患者一般是通过体检才发现,并且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经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6],目前临床对于该类疾病一般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术中是否能够对局部病变进行彻底清除对患者的复发和生存情况均可造成严重影响[7]。为了能够保证手术范围的合理、淋巴结清扫得更彻底,需要在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的转移情况,从而为手术提供相关依据。目前,临床上常采用CT检查作为诊断甲状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甲状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肿瘤,对甲状腺癌进行及时的诊断,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在以往研究中[8],对于判断患者颈部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主要是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判断,但触诊方式的准确性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患者的体型、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和部位、医生的经验等,当临床触诊未发现淋巴结时,仍无法排除转移的可能。目前临床一般选择影像学进行诊断,比如CT和超声等,从而对颈部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行判断。良恶性肿瘤的结节形状以圆形居多,但有研究表明[9],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发生率,该现象与恶性肿瘤血管间质中的砂砾体具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证明[10],甲状腺癌内纤维血管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结构,主要以同心圆状居多,是由单个或团体的坏死细胞结构所构成,周围逐层呈现钙化沉积的现象,因此在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时易导致出现圆形强回声。而扁长形回声仅因为胶质凝聚饱和后所致,为良性征起到提示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若发现患者肿瘤形状为规则的圆形,应充分警惕是否有病变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超声声束采用该种胶质进行凝聚时与周围组织相差较大,易导致反射体在患者体内来回往返,从而形成多次反射,主要表现为彗星尾征。而CT诊断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从而为疾病的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对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判断时,不仅需要对淋巴结的位置进行明确,还需要对于淋巴结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明确,比如有无钙化[11]。有无强化、CT值的变化、形态等等,对于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来说,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血供,并且甲状腺组织具有吸碘特性,存在明显强化表现,故此淋巴结强化能够作为最具有特征的变化,若淋巴结强化不均匀,则提示出现转移[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Ⅲ区域、Ⅳ区域,深藏在人体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深面、喉返神经后方、气管旁等等,并且还可被厚实的胸锁乳突肌进行覆盖,无法通过触诊发现,故此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从而观察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正常的淋巴结相比,转移淋巴结由于受到肿瘤的侵犯,其在早期呈现长条形等形态失常现象,当稳定后,一般呈现圆球形,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和桥本甲状腺炎进行鉴别[13]。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其他呈现内部低回声的淋巴结转移的不同,其一般为高回声,与此同时周围还存在钙化情况,一般和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具有密切关联性[14]。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方式较多,其中CT诊断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并且抗干扰能力也较强,能够对该疾病进行有效诊断,还能够有利于探查患者气管食管后方、咽旁咽后间隙等区域的淋巴结情况,并且还可将淋巴结的数目、位置、大小等一系列信息进行清晰显示,通过对病灶的声学特征、结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从而对淋巴结的性质进行准确判断,还能够对穿刺进行活检起到指导作用,提高患者生存率[15]。在本次结果中,CT诊断的灵敏度为98.67%,特异度为100.0%,漏诊率为1.33%,误诊率为0.00%,转移性淋巴结的患者在CT展示下,均匀强化,边缘清晰规则,42例伴有少量细颗粒状钙化。淋巴结为圆形或类圆形,其纵横径比值均<2。说明CT诊断效果显著,能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还能够有效预防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另外,准确的诊断结果还能有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命质量得以提高[16]。肿瘤的生长主要依靠人体中丰富的新生血管,尤其对于恶性肿瘤的生长中,需要较大的血流供应,因此,采用CT检查对甲状腺癌患者的血供改变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指标[17]。而对于该类疾病,做好相关干预工作也十分重要:①病情观察:对于该类患者,一般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在手术结束后,应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患者主诉病情的改变进行了解,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治疗[18]。②维持呼吸道通畅:对每位患者引流管的引流情况进行观察,防止由于引流不畅所引起颈部积血和积液,进而对气管造成压迫,引发呼吸不畅情况。③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并在饮食方面以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低脂、低盐、低糖饮食为主,并选择易消化和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制的饮食原则。④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有关甲状腺癌的相关知识,比如影响因素、手术方式、发病机制、术中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并为患者介绍成功案例,使其能树立康复自信;护理人员则进行耐心解答患者疑惑,使其能够消除顾虑。
综上所述,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选择CT诊断,能够显著提高诊断效果和准确率,与此同时对于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