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帅,高健波(通信作者)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 山东 淄博 255095)
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是小儿中常见的胃肠道畸形疾病,也是新生儿时期多发的一类急腹症,又包括食道闭锁或狭窄、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幽门管闭锁或狭窄、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等多种类型[1]。患儿以反复呕吐症状为主,同时可合并不同程度的腹胀、脱水、体重减轻等症状。当前手术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解除梗阻[2]。但是术前准确定位梗阻部位以及掌握梗阻病因是开展有效手术的前提,对于确保手术疗效和预后质量尤为关键。上消化道造影、超声在目前临床诊断婴幼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3]。其中超声检查因其所具备的无创伤、操作简便、无射线损害、重复性好等优势,已成为目前诊断该疾病的主流方法,高频超声所具有的较强穿透力能够获得清晰的声学图像,但是在实际临床诊断中也面临多方面的限制[4]。而传统上消化道造影在某些方面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可以掌握梗阻近端扩张情况,便于判断梗阻部位和病情程度,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指导[5]。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3月—2022 年3月期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医治的110例患儿,探讨在小儿先天性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应用上消化道造影联合超声技术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医治的110例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存在小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5例,女性45例;日龄13~33 d,平均(22.49±3.52)d;60例为早产,50例为足月分娩。纳入患儿均在出生后2 小时到2周左右出现程度不一的呕吐症状,呕吐物早期呈乳汁样,后期表现为黄绿色。其中34例患儿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上消化道梗阻,出生后得到确诊。全部患儿家长监护人对完全内容完全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及同期参与其他研究患儿。
超声检查:使用Philips iU 22型超声诊断仪开展超声检查,探头为L12-5,频率设置为(8~12)MHz。进行检查前所有患儿通过饮水或者喂奶使胃腔得到充盈。若患儿无法进食,则将20~50 mL的0.9%氯化钠溶液加热至37 ℃,通过胃部进行灌注,达到充盈胃腔的目的。协助患儿保持仰卧体位以及向右侧卧位,从贲门开始进行扫查,随后沿着胃底、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十二指肠空肠交界、空回肠、大肠的顺序开始依次扫查。主要对胃及十二指肠进行重点观察,仔细查看胃腔充盈情况,观察十二指肠积液扩张和蠕动状态。同时结合十二指肠的形态和走行情况、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以及与附近组织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定位梗阻部位,判断梗阻疾病发生的原因。
上消化道超声造影检查:使用Philips iU 22型超声诊断仪开展上消化道超声造影。检查前患儿禁食禁水8 h以上,通过鼻饲导管向患儿胃肠道注入经过稀释的胃窗造影剂(将30 mg造影剂加入150~200 mL温开水搅拌均匀,再加入500~600 mL热开水搅拌均匀制为混悬液)。患儿分别保持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等体位,使用常规观察胃部病变的标准超声切面食管下段及贲门部切面、胃窦部切面、胃底部切面、胃体部切面、胃角横切面等,对患儿胃底、胃体、胃角、贲门、十二指肠等进行超声检查。
由我院两名以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以两名医师得到一致性结果为准。参考手术病理结果,观察分析超声、上消化造影单独检查以及联合检查对上消化道梗阻部位及病因诊断的准确性。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病理结果显示,110例上消化梗阻患儿中,4例为食道水平梗阻(包括4例食道闭锁或狭窄),84例为幽门水平梗阻(包括65例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19例幽门管闭锁或狭窄),22例为十二指肠水平梗阻(包括14例肠旋转不良、6例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2例环状胰腺)。
超声、上消化道造影以及联合诊断定位上消化道梗阻部位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5.45%(105/110)、97.27%(107/110)、100.00%(110/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68,P=0.088)。具体来看,上消化道造影及联合诊断食道水平梗阻部位的准确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χ2=66.667,P=0.000)。三种方法定位幽门水平的准确率差异不显著(χ2=3.399,P=0.183),定位十二指肠水平梗阻部位准确率差异不显著(χ2=4.692,P=0.096),见表1。
表1 超声、上消化道造影以及联合检查定位上消化道梗阻部位的准确性分析[n(%)]
超声、上消化道造影以及联合诊断上消化道梗阻病因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3.64%(103/110)、64.55%(71/110)、98.18%(108/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50,P<0.001)。具体来看,超声及联合诊断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幽门管闭锁或狭窄、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病因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消化道造影诊断(χ2=68.307、75.911、61.765、82.954,P=0.000、0.000、0.000、0.000);上消化道造影及联合诊断食管闭锁或狭窄的病因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χ2=66.667,P=0.000);三种方法诊断肠旋转不良的病因诊断准确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5.795,P=0.000),见表2。
表2 超声、上消化道造影以及联合检查判断上消化道梗阻病因的准确性分析[n(%)]
小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先天因素消化道畸形所致[6]。调查显示,目前国外小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的发病率在0.25%左右,而国内该疾病发病率在0.1%左右[7]。小儿一旦发生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可导致反复的呕吐,若不及时治疗干预,对新生儿健康和身心发育均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对消化道梗阻进行解除,同时术前早期诊断也是重要环节之一,可以指导手上方案的制定、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从而确保良好的手术效果[8]。因此如何做好小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的术前诊断,一直是临床重点课题。
随着数字胃肠造影机以及水溶性造影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成熟,使得传统腹部平片对小儿先天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幅提升,在临床判断胃肠道疾病位置、评估病情程度中发挥了关键作用[9]。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对小儿先天性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进行检查,能够精准发现梗阻近端极度扩张,梗阻近端表现为圆柱状并突向远端,呈现为盲袋状[10]。当患儿上消化道完全梗阻时造影剂难以通过,当患儿上消化道部分梗阻时,造影剂少量缓慢通过。基于这一原理,上消化道造影能够判断梗阻病情严重程度。而高频超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探头分辨率较高,可在病变部位获得清晰的声学图像,直观呈现出胃部及十二指肠扩张情况,动态展示逆蠕动状态。通过检查前让患儿胃腔保持充盈,使用高频探头结合消化道走形来观察胃部及十二指肠形态,检查幽门直径、幽门管长度和幽门环状肌厚度,并依照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以及和附近组织关系,实现对梗阻位置的定位,便于医生判断梗阻病因。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出,超声和上消化道造影定位上消化道梗阻部位、幽门水平及十二指肠水平梗阻部位的总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造影定位食道水平梗阻部位的准确率高于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超声检查过程中容易受到胸腔气体的干扰,而不能良好地呈现食道水平梗阻情况,只可以在注水后通过检查胃腔充盈情况来进行判断,从而导致超声对定位食道水平梗阻的准确率不高。另外本次研究显示,超声诊断上消化道梗阻病因的总准确率高于上消化道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和各种病因导致梗阻的造影表现存在明显交叉有关,在幽门梗阻水平体现最为明显。由于上消化道造影仅可显示幽门梗阻,无法呈现幽门肥厚状况,所以上消化道造影很难鉴别病变。而超声在判断先天性幽门肥厚以及幽门管闭锁或狭窄病因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上消化道造影(P<0.05),同时在对环状胰腺病因判断的准确率上也显著高于上消化道造影(P<0.05)。然而,上消化道造影诊断食管闭锁或狭窄的病因准确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P<0.05)。也说明了上消化道造影在食管闭锁或狭窄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优势。
上消化道造影和超声均是目前临床诊断小儿先天性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优劣。其中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胃肠道及其附近组织关系,例如幽门肌层厚度、肠系膜上动静脉、胰腺结构、肠管壁状况等。但是易受到腹胀或者患儿哭闹的影响,导致声学图像质量不理想。而上消化造影不受以上因素干扰,可以呈现出肠管走行及结构,实现了对超声不足之处的弥补。本次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定位梗阻部位或者病因判断,联合组的准确率均高于超声组或上消化道造影组。因此两者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信息。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造影及超声检查在小儿先天性上消化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中均具有明显价值,其中无放射性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方法,可以准确定位梗阻部位和判断病因,独立用于术前评估。对于不明原因的患儿可进一步联合上消化道造影,为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更科学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