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雷 殷连璧
古人常问:“你悟了没有?”
今人常问:“你懂了没有?”
悟和懂,天壤之别!
净空法师谈到翻译佛经时说:“经是从无分别心里面流出来的,但人们总是用分别心去翻译。分别心怎么能懂无分别心呢?”
《道德经》第三篇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按照字面翻译,很容易就“懂”了,但绝对不会“悟”:
“不尚贤”为什么可以“使民不争”?凭什么“不贵难得之货”就能“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如何“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第三篇第二段开头有“是以”两个字,前两段的因果关系在哪里?
最后一句“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个“则”字不是平白无故用的,“为无为”是因,“无不治”是果,其间的逻辑是什么?
这段文字的机锋是,无为是有层次的,别被无为骗了。
最低的无为层次就是什么也不做,但仍然有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说的是唐玄宗在事业上选择了无为,政事交给杨国忠,自己则开启了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行宫生活,十多年后,被安史之乱教训了一下:“为无为”不可能“无不治”。
比唐玄宗不早朝时间更长的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破纪录了。但万历皇帝的“无为”显然比唐玄宗高出一个维度。首先,祖宗基业好,制度完善;其次,万历不上朝事出有因,决非“春宵苦短日高起”,据说是健康原因;更主要的是万历皇帝慧眼识人,人家用的可是张居正那样的治世能臣。可见,“有为”让万历皇帝的帝王生涯中未出大乱子,“无为”让明朝从万历年间开始走下坡路。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人们习惯于将无为理解为好制度+无我利他+以身作则。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首先,领导者制定出适合组织发展的规章制度,员工执行就好了,就像大自然有了运行规则,万物自行运转,何需老天操劳?其次,领导者无我利他,处处为社会着想、为员工着想,员工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公司不就是无为而治吗?最后,身教不如言教,领导者以身作则,自然上行下效……
好制度+无我利他+以身作则,这些是无为而治的必要条件,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绝非充分条件,在庄子的微笑中就已露出端倪:
当初齐国的国君就是这样做的。好制度:制定好制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以及各级行政机构,无不效法古代圣人的做法;无我利他:百姓安居乐业,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以身作则:如尧舜一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属下田氏利用职务之便,对外笼络诸侯各国,对内大肆收买民心,领导者的无为和员工的野心,酿成一起臣子诛杀国君的惨案。田氏不仅窃取了齐国,还窃取了齐国各种圣明的法规和制度,窃国大盗摇身一变成了尧舜,偌大的姜齐氏变成了田齐氏。齐国国君的无为而治也就成了“为大盗积”。
可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并不能使民“不争”“不盗”“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也不能“使民无知无欲”,“为无为”更不能“无不治”。
如果把《道德经》前三章连起来读就会发现,第一章告诉我们:所谓无为,即非无为,是名无为,所以不能执着于无为。第二章告诉我们:高维度的无为是从无分别心里自然涌现出来的,已经是跳出了有为和无为,套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则是“天下皆知无为为无为,斯恶矣”。第三章则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无为才能架起“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和“不争”“不盗”“不乱”之间的桥梁,使“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必然导致“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从而使“为无为”成为“无不治”的充分条件。
什么是真正的无为,佛教《金刚经》的说法是“菩萨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心上不动念,身口作为不妄为。佛教认为,从体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和法没有区别,众生和佛也没有区别,众生一念悟就是佛,佛一念迷就是众生。差别是从运用上讲的,同是阿罗汉,同样是见的能力,最厉害的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普通的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菩萨法力无边,但从运用上讲,不同菩萨之间能力还是有差别的。
还是《庄子》更接地气:“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发出怒气但不是有心而怒,这样怒就是不怒;有所作为但不是有心而为,这样的有为就是无为!于是,圣人像佛陀一样有血有肉,无为的人生充满有为。
“菩萨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和“出为无为”都是体上无为、相上有为,如果庄子笔下的齐国国君做到这样的无为,把“无为”中“有为”的一面发扬光大,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了,也就不会“为大盗积”,田成子哪有机会窃取江山?这个道理,领导者大概都会懂,但真正悟的人却没有几个。想必《水浒传》中的晁天王泉下有知,定会后悔攻打曾头市。还是仔细思量一下,如何才能重掌梁山泊第一把交椅。
无为而治怎么会成了“为大盗积”,在庄子看来,齐国君无为得不够彻底,只能算是世俗之智。庄子说: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做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所以,先前所谓的聪明做法,无非是“为大盗积”。庄子认为,齐国国君和这位“为大盗积”者没有本质区别,解决之道就是要无为得彻彻底底,回到从前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那个“盛德”的时代。
先看看神农氏吧,也就是中华的始祖之一——炎帝。他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他“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他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有了衣裳,人类由蒙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重大一步;他作五弦琴,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他创造了弓箭,防止野兽的袭击,打击外来部落的侵犯;他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涿鹿之战,与黄帝联合,战胜蚩尤;阪泉之战,战败并归服了黄帝……这就是神农氏的“无为”。历史文献有限,但我相信前面几位部落首领无不如此。
和神农氏相比,庄子笔下的齐国国君确实无为得不够彻底。体上无为难,体上无为并且用上有为更难,不“为大盗积”,用上有为更是功夫。“逆凡夫六尘流,入圣人法性流”,无为度众生不能放下有为,否则容易被众生度了。
《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没有悟出什么“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又如何“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
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绝非什么也不做、不说,甚至也不是以身作则、无声胜有声,而是后面说的那样“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具体来说,无为之事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言之教则是苦口婆心、言无不尽,但只是方便说法,实际上什么也没说。
圣人的无为之事,是超越了世间的有为和无为,是更高一个维度的事了。天无为,自强不息:阳光普照,雨露滋润;地无为,厚德载物:垃圾废物,照单全收。在这个维度里,有为和无为是一回事,没有分别。
圣人的不言之教,也是超越了世间的说和不说,是更高一个维度的事了,最典型的当属佛陀说法。一方面,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佛说法四十九年,每句话都是真的;一方面,佛不曾说法,无法可说。
佛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是事实,如何成了不言之教呢?
佛在《涅槃经》中说,小孩子啼哭的时候,父母拿一片黄树叶和他说:“别哭了,这是钱,拿着买糖吃。”小孩子以为树叶是金子,不哭了。这就是黄叶止啼的故事。黄叶止啼是应机设教,先让孩子不哭了再说,“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佛说了这么多法,一句佛法也没有啊!所以,《金刚经》中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道德经》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结尾,也是给“无为”做了注解。“无为之事,不言之教”不可说,但还是勉强这样“悟”一下:一句是星云大师的名言,“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一句是阳光心态学说创始人吴维库的名言,“以佛家的心态、道家的身体做儒墨法的事”。
《道德经》被奉为帝王书,也是企业管理者的圣经。天天说“无为之事”“不言之教”,什么是无为,你悟了吗?